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我国目前糖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对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瓶颈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利于我国糖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糖业;制约因素;发展瓶颈;制糖工艺
中图分类号:S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06-2
2010年12月8日,发展中国家蔗糖主要田间限制因素研讨会在南宁举行,在会议期间,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杨瑞指出:近两年来,中国年均精糖产量呈降低趋势,2009-2010年榨季,广西产糖量为710.2万吨,与2007-2008年榨季相比,降低了24.2%,其他发展中国家甘蔗糖产量也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蔗糖产量的主要田间限制等因素已成了广大糖业生产、管理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甘蔗糖业的发展不仅仅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遇到了发展瓶颈,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糖业发展现状,对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瓶颈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1 我国糖业的现状
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本榨季以来全国已累计产糖980万吨,比上个榨季同期减少51万吨;销糖447万吨,比上个榨季同期减少52万吨;累计产销率45.62%,比上个榨季同期回落2.79个百分点。2月23日在南宁召开的广西食糖交易会上,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食糖产区均调低了榨季之初的产量预期。其中占全国食糖产量60%以上的广西自治区受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将本榨季食糖产量预期下调至680万吨左右,比榨季初预期下调80-90万吨。预计本榨季全国食糖产量为1000-1050万吨。与08/09榨季的1243万吨和09/10榨季的1073万吨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制糖工业与世界相比,在制糖工艺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的流程也不一样,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原料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以粗放为主集约化程度低,技术进步比较慢,已成为阻碍制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产糖大省广西为例,广西平均每户种蔗只有0.27公顷,与泰国每个农户种蔗50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场种蔗74公顷相比差距很大。广西深耕深松面积仅占25%左右,机械收获几乎为零,而巴西、古巴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0%。
(3)制糖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技术装备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而且对产品的质量、结构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4)产业链条有待延伸,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糖业发展由于受体制机制和制糖技术的限制,产业链延伸无力,糖厂综合利用少,品种少,费用高,造成制糖产业大而不强。
2 制约中国糖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因素
(1)中国糖业市场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体系,相关管理的行业行规不健全,对市场上存在的违规行为处罚不当,是整个糖业市场相对混乱,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在糖业市场的效果甚微。
(2)我国糖业相关管理机构内部缺乏协调机制,也使宏观调控措施实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食糖的生产、制造、销售、进出口等各属于不同的机构负责,各个机构从自己的管理职能看问题,对食糖的调控各执己见,很难协调。国家相關调控部门出台一项调控措施往往要由各部门层层审批,反复协调。这些程序对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的几次宏观调控,大多是在糖业整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才实施的,这样既不利于有效调控,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实施成本。
2.2 国内糖业自身生产发展的因素
(1)糖业垦区缺乏配套水利设施,抗旱性差,土壤营养流失严重,种植区域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广东、广西、云南等为我国的制糖大省,一般都是在陡、早、瘠、薄为特点的旱坡地上种植,由于这些省份地理气候条件原因,常年雨季分布不平均,夏季和秋季雨量大,春季和冬季雨量小,并且冬短夏长,由于在大部分蔗区缺乏相关配套的水利设施,致使甘蔗旱情时有发生。
(2)蔗糖种植不科学,品种单一并且更新缓慢,单位种植面积产量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蔗农由于是分散式种植,一直种植的还是新台糖系列的品种,种植期都超过了十年,致使这些种子的品种特性都显现了退化的迹象,品种对害虫的抗性下降,蔗糖含糖量下降,还存在宿根矮化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制糖的高成本,使每吨糖料的产糖率下降,这就严重地制约了糖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制糖业应该寻找合适的措施,寻找高产高糖的品种,加快品种更新率,并且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甘蔗优良品种研发培育基地,加大对优良品种的研发力度,还应该合理组织搭配种植品种,努力使甘蔗达到高产高糖。
(3)农村小户经营模式难以改变,难以实现种植机械化,还有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基数大,到现在为止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分散式经营,蔗区种植规模不大,土地过于分散,所以难以实现机械化种植,很难显现出规模化种植效益,农手工劳动居多,在甘蔗种植过程中基本属于传统农业,蔗农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单位面积种植的收益较小,并且在收获甘蔗时主要靠人工收获,机械化收获还没有大面积的实施,致使蔗农的投入太高,成本增加。另外由于目前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良好,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并大多以青壮年为主,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在甘蔗种植和收获季节劳动力极其缺乏,这也是制约糖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4)蔗区生产管理方式落后,蔗农对蔗田的投入日益减少。近年来,各种农业物资价格飞涨,包括甘蔗种植所需的地膜、化肥、农药等,使蔗农对这些物资投入减少,并降低对每亩蔗田的肥料投入量,尤其是甘蔗生长所必须的钾元素的钾肥用的很少或者不用,这些都不利于甘蔗的生长,最终还是影响了甘蔗的产量,致使蔗农的单位面积的蔗田的收益率降低。另外伴随农民生活的改善,蔗农对蔗田生产的热情度锐减,对田地的状况疏于管理。这也制约了我国糖业的发展。
3 对我国糖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从以上的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糖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糖业作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我国糖业的发展。
3.1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经营配套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支持土地连片开发,集中经营。大力发展原料种植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3.2 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制糖产业升级
我国的食糖消费市场中,食糖品种种类不多,其中以低性价比的白砂糖为主,高规格高品质的食糖品种较少,因此我国糖业应该调整食糖产品结构,着力提高食糖品质和规格,鼓励制糖企业发展新的制糖工艺,积极创新,研制高档食糖并增加更多的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制糖产业升级。
3.3 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规模糖业,提高糖业竞争力
通过对糖业市场的调研,由数年的结构调整,将一些生产能力低下的制糖企业淘汰出去,并且政府还应对那些生产能力先进,制糖水平较好的制糖企业给予相关的政策帮助,鼓励这类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等方式,形成含有多种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如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广西农垦在甘蔗制糖行业的国有大型专业集团公司,成为广西省糖业的龙头企业。
3.4 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糖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制糖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这是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推进我国糖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十分有必要,能够大大的提高我国糖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应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淘汰制糖企业陈旧落后的设备,要采用新生产工艺、新制糖技术和新制糖设备,对压榨、澄清、煮炼和分离系统等核心制造部位优先考虑制糖设备替换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处理;(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制糖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自动化控制、对蔗区农务采取现代化管理。(3)利用高新技术,对目前正施行的“两糖合一”的生产加工方法进行改革,鼓励采用更为先进的“两步法”制糖。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必能使我国制糖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庞秋霞.云南糖业发展思路的探讨[J].甘蔗糖业,2003(2):
50-52.
[2] 蕃茹聪.蔗糖产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3:73-75.
[3] 许琳.对制约中国糖业发展的成因调查[J].甘蔗糖业,
2003,5:47-51.
[4] 陆章流.平罗县甘蔗生产与蔗价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暨广西蔗糖[J].广西蔗糖,2005.4.
[5] 李刚等.对发展我国糖业生产几个问题的商榷[J].中国甜菜糖业,2003.
关键词:糖业;制约因素;发展瓶颈;制糖工艺
中图分类号:S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06-2
2010年12月8日,发展中国家蔗糖主要田间限制因素研讨会在南宁举行,在会议期间,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杨瑞指出:近两年来,中国年均精糖产量呈降低趋势,2009-2010年榨季,广西产糖量为710.2万吨,与2007-2008年榨季相比,降低了24.2%,其他发展中国家甘蔗糖产量也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蔗糖产量的主要田间限制等因素已成了广大糖业生产、管理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甘蔗糖业的发展不仅仅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遇到了发展瓶颈,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糖业发展现状,对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瓶颈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1 我国糖业的现状
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本榨季以来全国已累计产糖980万吨,比上个榨季同期减少51万吨;销糖447万吨,比上个榨季同期减少52万吨;累计产销率45.62%,比上个榨季同期回落2.79个百分点。2月23日在南宁召开的广西食糖交易会上,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食糖产区均调低了榨季之初的产量预期。其中占全国食糖产量60%以上的广西自治区受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将本榨季食糖产量预期下调至680万吨左右,比榨季初预期下调80-90万吨。预计本榨季全国食糖产量为1000-1050万吨。与08/09榨季的1243万吨和09/10榨季的1073万吨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制糖工业与世界相比,在制糖工艺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的流程也不一样,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原料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以粗放为主集约化程度低,技术进步比较慢,已成为阻碍制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产糖大省广西为例,广西平均每户种蔗只有0.27公顷,与泰国每个农户种蔗50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场种蔗74公顷相比差距很大。广西深耕深松面积仅占25%左右,机械收获几乎为零,而巴西、古巴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0%。
(3)制糖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技术装备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而且对产品的质量、结构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4)产业链条有待延伸,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糖业发展由于受体制机制和制糖技术的限制,产业链延伸无力,糖厂综合利用少,品种少,费用高,造成制糖产业大而不强。
2 制约中国糖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因素
(1)中国糖业市场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体系,相关管理的行业行规不健全,对市场上存在的违规行为处罚不当,是整个糖业市场相对混乱,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在糖业市场的效果甚微。
(2)我国糖业相关管理机构内部缺乏协调机制,也使宏观调控措施实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食糖的生产、制造、销售、进出口等各属于不同的机构负责,各个机构从自己的管理职能看问题,对食糖的调控各执己见,很难协调。国家相關调控部门出台一项调控措施往往要由各部门层层审批,反复协调。这些程序对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的几次宏观调控,大多是在糖业整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才实施的,这样既不利于有效调控,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实施成本。
2.2 国内糖业自身生产发展的因素
(1)糖业垦区缺乏配套水利设施,抗旱性差,土壤营养流失严重,种植区域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广东、广西、云南等为我国的制糖大省,一般都是在陡、早、瘠、薄为特点的旱坡地上种植,由于这些省份地理气候条件原因,常年雨季分布不平均,夏季和秋季雨量大,春季和冬季雨量小,并且冬短夏长,由于在大部分蔗区缺乏相关配套的水利设施,致使甘蔗旱情时有发生。
(2)蔗糖种植不科学,品种单一并且更新缓慢,单位种植面积产量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蔗农由于是分散式种植,一直种植的还是新台糖系列的品种,种植期都超过了十年,致使这些种子的品种特性都显现了退化的迹象,品种对害虫的抗性下降,蔗糖含糖量下降,还存在宿根矮化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制糖的高成本,使每吨糖料的产糖率下降,这就严重地制约了糖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制糖业应该寻找合适的措施,寻找高产高糖的品种,加快品种更新率,并且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甘蔗优良品种研发培育基地,加大对优良品种的研发力度,还应该合理组织搭配种植品种,努力使甘蔗达到高产高糖。
(3)农村小户经营模式难以改变,难以实现种植机械化,还有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基数大,到现在为止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分散式经营,蔗区种植规模不大,土地过于分散,所以难以实现机械化种植,很难显现出规模化种植效益,农手工劳动居多,在甘蔗种植过程中基本属于传统农业,蔗农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单位面积种植的收益较小,并且在收获甘蔗时主要靠人工收获,机械化收获还没有大面积的实施,致使蔗农的投入太高,成本增加。另外由于目前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良好,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并大多以青壮年为主,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在甘蔗种植和收获季节劳动力极其缺乏,这也是制约糖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4)蔗区生产管理方式落后,蔗农对蔗田的投入日益减少。近年来,各种农业物资价格飞涨,包括甘蔗种植所需的地膜、化肥、农药等,使蔗农对这些物资投入减少,并降低对每亩蔗田的肥料投入量,尤其是甘蔗生长所必须的钾元素的钾肥用的很少或者不用,这些都不利于甘蔗的生长,最终还是影响了甘蔗的产量,致使蔗农的单位面积的蔗田的收益率降低。另外伴随农民生活的改善,蔗农对蔗田生产的热情度锐减,对田地的状况疏于管理。这也制约了我国糖业的发展。
3 对我国糖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从以上的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糖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糖业作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我国糖业的发展。
3.1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经营配套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支持土地连片开发,集中经营。大力发展原料种植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3.2 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制糖产业升级
我国的食糖消费市场中,食糖品种种类不多,其中以低性价比的白砂糖为主,高规格高品质的食糖品种较少,因此我国糖业应该调整食糖产品结构,着力提高食糖品质和规格,鼓励制糖企业发展新的制糖工艺,积极创新,研制高档食糖并增加更多的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制糖产业升级。
3.3 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规模糖业,提高糖业竞争力
通过对糖业市场的调研,由数年的结构调整,将一些生产能力低下的制糖企业淘汰出去,并且政府还应对那些生产能力先进,制糖水平较好的制糖企业给予相关的政策帮助,鼓励这类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等方式,形成含有多种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如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广西农垦在甘蔗制糖行业的国有大型专业集团公司,成为广西省糖业的龙头企业。
3.4 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糖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制糖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这是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推进我国糖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十分有必要,能够大大的提高我国糖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应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淘汰制糖企业陈旧落后的设备,要采用新生产工艺、新制糖技术和新制糖设备,对压榨、澄清、煮炼和分离系统等核心制造部位优先考虑制糖设备替换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处理;(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制糖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自动化控制、对蔗区农务采取现代化管理。(3)利用高新技术,对目前正施行的“两糖合一”的生产加工方法进行改革,鼓励采用更为先进的“两步法”制糖。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必能使我国制糖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庞秋霞.云南糖业发展思路的探讨[J].甘蔗糖业,2003(2):
50-52.
[2] 蕃茹聪.蔗糖产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3:73-75.
[3] 许琳.对制约中国糖业发展的成因调查[J].甘蔗糖业,
2003,5:47-51.
[4] 陆章流.平罗县甘蔗生产与蔗价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暨广西蔗糖[J].广西蔗糖,2005.4.
[5] 李刚等.对发展我国糖业生产几个问题的商榷[J].中国甜菜糖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