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乍一眼看去,刘易斯镑同英镑差别并不大,尤其在手感上,几乎与“真正的货币”别无二致。这背后当然包含着发行机构的一片苦心——为了使刘易斯镑更像真正的纸币且“不至于在口袋里烂掉”,它采用了与英镑相同的印刷纸并配有水印等防伪标记。每张刘易斯镑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纸币的左下角甚至还标明了这张纸币的流通期限。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对这种全新的地方货币心存疑虑。笔者遇到的面包店老板就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可笑”,花花绿绿的纸币像玩具一样,很难让人相信用它们就能买到真实的商品。此外,由于得不到大型连锁超市及银行机构的承认,即便是刘易斯的本地居民也很少大量持有刘易斯镑。其实在发行最初,巴克莱的当地分行是同意接受刘易斯镑的,但来自高层的指示很快终结了这一大胆的尝试。巴克莱银行的转变反映了绝大多数人对此类地方货币的态度——怀疑、观望。人们认可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谁也不愿为可能的失败买单。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社会,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之所以能流通依赖的是人们对它的信心,而地方货币显然没有完全赢得这种信任,同英镑相比,它更像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无法承担全部的流通媒介职能。
保护地方经济是刘易斯发行货币的最主要目的,尤其在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地方货币鼓励人们更多地消费当地的劳务与商品。外来游客出于好奇通常也愿意接受并使用小额的刘易斯镑,但很难说这一举措对提振地方经济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效果。据当地一家杂货铺老板介绍,刘易斯镑在他们日常交易中的最高纪录是占现金流的10%,而当他们使用刘易斯镑找零时,很多顾客会表示拒绝。还有一位在当地生活了十多年的居民认为这样做毫无意义,“我赚的每10镑里有9.75镑都会在刘易斯外的地方消费,因为这里买不到我想要的。这座镇上既没有瑞士莲巧克力的制造商,也不生产雪茄。估计只有买装雪茄袋子的4便士会留在刘易斯。??这座城市真正需要的是工作,发行刘易斯镑并不是长久的解决之法,它激起了人们的兴趣,但说到底只是新奇而已。”的确,在保护地方经济方面,流通量只有31000镑的刘易斯货币很难说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每一镑中5便士”用于地方建设的筹措基金从整体上看也是杯水车薪。然而通过鼓励地方居民参与进来,刘易斯镑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吸引人们更多地关注地方建设与发展。对当地居民来说,刘易斯镑虽然不能买到所有需要的商品,但至少这是“我们自己的货币”,接受它就是一种态度,表明对地方发展的支持以及作为城市一员的身份认同。而对游客来说,一张张设计独特的刘易斯镑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名片,你看到的不仅是古堡、潘恩这些充满荣耀的过去,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积极改变的决心。
正如托马斯·潘恩说过的那样:“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