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搭船的鸟》为例谈状物类课文的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901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船的鸟》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以儿童的身份,描写了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象,语言朴素、清新,充满了童真童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状物类文章来说,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描写对象的特点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把认识物象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层阅读,掌握状物类文本的基本表达方法,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下面就以《搭船的鸟》一文为例,对如何抓住物象特点进行探讨。
  一、抓题眼文眼,认识物象特点
  题眼或文眼大多是物象特点的折射。在教学时,抓住题眼与文眼,仔细品读课文,可以使学生对物象的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
  仔细品读题目,“搭”是指“乘、坐”的意思,“搭船”也就是顺便乘船的意思,一个“搭”字,使鸟儿更具灵性,从题目就可以看出鸟儿和人在自然中是和谐友好相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就文章题目做如下设计:“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搭船的鸟指的是哪种鸟?它是怎样搭船的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以使学生获得对翠鸟特点的初步认识。
  这样的教学,从课文题目入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阅读、解决问题,一开始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主线,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整体把握,短时高效,事半功倍。
  二、品析词句,认识物象特点
  對于状物类文本来说,许多物象的特点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句段,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从中深刻地感受言语的意味与情味,真正让言语入心入境,使学生与作者感同深受。
  《搭船的鸟》一文中有许多描写精彩的句子或者段落,比如“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翠鸟捉鱼的动作,表现了翠鸟的飞行速度之快,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儿童的心,出自儿童的口,通俗易懂。因此,在这段话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设计:“翠鸟的飞行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把翠鸟的飞行、捕鱼动作之快读出来吗?”
  这样的教学集抽象概括、细读品味和有感情朗读于一体,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由表及里,认识物象特点
  对于作者描写对象的特点来说,学生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
  学生在阅读《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容易把阅读的重点放在鸟的样子与具体的动作上,从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抓住物象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因此,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可以做如下的教学设计:“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搭船鸟儿的样子,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大屏幕显示)‘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与表达的?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鸟儿怎样的情感?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抓住关键句子阅读品味的方法,也由此掌握了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描写与表达的写作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朗读还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翠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对于一篇状物类文章来说,教师要从文本内容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认识物象特点等方面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仅抓住了阅读的重点,还可以为学生学会表达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康平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標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课不仅仅是要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教课文”转向“学语文”,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职责。那么怎样依据课文特点,择取进行语言实践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反映古代人物故事的课文,并不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原版原文”,更多是选自古代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以现代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呈现于学生面前。而古典文学名著赏读有别于现代散文与说明文的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典名著赏读指向学习者本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力、情感力、领悟力三个层面。阅读力,就是掌握、执行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情感力,就是要培养学生
虽然统编本教材与旧版教材都提到了整本书阅读,但旧版教材更多是一种倡导,属于学生自主阅读,而统编本教材却把整本书阅读及时纳入到了阅读教学体系之中,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整本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笔者就当前整本书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一:以练代读,用习题代替阅读  用习题代替学生阅读,“经验”最初源于高中语文教师,其初衷是为了应付高考,能让
【教学目标】  1.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学会请别人帮忙时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知道说话时要把要求说清楚,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  【教学过程】  一、导:歌曲故事,激趣明理  1.课前播放歌曲,联系生活(明白“有困难可以请人帮忙”)  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儿歌放松放松。(伸出双手动一动,喜欢的同学唱一唱)他为什么请人帮忙呀?  生活中,你有没有向谁寻求过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活跃的想象,跳跃的思维,简约的语言,恰好契合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歌文化特点。教学中,教师以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为基础,引领学生以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去凝练语境,升华意境,渲染情感,让他们在想象、联想、模仿中生成阅读表达的精彩,感受生命的快乐成长,学生便会在诗意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便会由衷地爱上语文。  一、在文本基础上凝练语境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带着诗的韵味。将它们浓缩成一首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然而,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只是态度的转变,而从“敢问”到“善问”,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給他们提问和解疑的方法,不断提高质
统编本教材根据学生爱看图画和爱读故事的特点,常常通过连环画插图的形式,将故事与图画联系起来,形成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紧扣连环插图与课文语言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借助预测的策略进行阅读,这对于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契合直观思维特点,借助连续性插图猜测读音  教材中的连环插图具有鲜明的连续性特点,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紧邻的两幅插图之间,也体现在不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口语交际的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及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刚退出使用的各版本教材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地位并未给予充分的凸显。而统编本教材作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最新版本的教材,在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口语交际模块进行了科学、独特的编排和设计,充分凸显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广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简介  美的学校位于广东顺德北江之畔,是一所现代化、高标准、小班制教学的花园式精品民办学校。学校坚持科研立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撬动学校内涵发展。办学以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申报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国学蒙读校本课程设计”,研发《国学蒙读》校本教材,形成了“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国学蒙读》校本教材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获得广东省特
教材在一些经典课文后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资料袋”,其形式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图片展现,旨在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信息,对课文进行拓展补充,借以深化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些“资料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源信息,而应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能忽视这些“资料袋”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拓展学生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实现对语文资源的二度开发。  一、巧妙导入,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