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五千年,经过世代的积淀、流传,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它形成了中国的社会文明。进入21世纪,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它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和推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思想。《易经 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积极努力,永不停歇"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精神的概括。《易经》所说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论语 学而》中就有:"(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第二,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儒家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宗教和鬼神次之。
第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生命、精神、道德的统一体,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主张尊重一切自然界的生命体。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厚德载物,孝敬长亲的思想。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及意识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伦理,提倡孝敬长亲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贯穿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教育、历史、政治思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传承这种精神可以增强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向心力。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可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成为必要条件的今天,传统文化中仁爱、礼让、信用等一系列的伦理观念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把个人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视为整体关系中的一份子,重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图书馆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高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更积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大学图书馆作为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地方,不仅是保存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大学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通过馆藏资源、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引导、影响、激励和塑造读者,促进学校搞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图书馆文化构建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文化通入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融合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为高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促进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更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染。课堂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职能在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且,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是让人置身与轻松、安静的氛围中不自觉的提高自觉的整体素质。
2、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是各种理论、思想、观念的聚集地,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它反映了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取舍、书目的编排等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3、精神陶冶作用。在高校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固定的、呆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学会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得到人生的意义,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以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场合,以学风、馆风、文化传统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观念形态,对学生的读书治学有着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图书馆的布局结构、设计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入手,构成高雅的治学育人的环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二)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为高校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着深远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
2、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图书馆员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通过馆员的服务和劳动体现着图书馆的客观功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馆员同样肩负着崇高的历史重任。所以,就要求馆员必须提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要着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员,使他们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3、积极主动的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也要求图书馆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规律,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进行文献的整理和搜集,馆藏的揭示与组织,情报知识的交流与传递,文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
4、强化教育职能,突出育人功能。图书馆是校园内学生相对集中、频繁的活动场所。加强图书馆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建设,寓教育于服务,是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
5、注重导读工作。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利用馆藏的同时,可以开展导读工作,帮助读者的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导读,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从而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梁新潮.论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4(02).
[3]黄岚.浅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地位[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作者简介:张小英(1982.10-),汉族,女,陕西子长人,法学学士,陕西教育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五千年,经过世代的积淀、流传,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它形成了中国的社会文明。进入21世纪,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它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和推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思想。《易经 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积极努力,永不停歇"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精神的概括。《易经》所说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论语 学而》中就有:"(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第二,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儒家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宗教和鬼神次之。
第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生命、精神、道德的统一体,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主张尊重一切自然界的生命体。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厚德载物,孝敬长亲的思想。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及意识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伦理,提倡孝敬长亲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贯穿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教育、历史、政治思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传承这种精神可以增强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向心力。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可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成为必要条件的今天,传统文化中仁爱、礼让、信用等一系列的伦理观念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把个人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视为整体关系中的一份子,重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图书馆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高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更积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大学图书馆作为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地方,不仅是保存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大学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通过馆藏资源、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引导、影响、激励和塑造读者,促进学校搞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图书馆文化构建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文化通入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融合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为高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促进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更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染。课堂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职能在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且,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是让人置身与轻松、安静的氛围中不自觉的提高自觉的整体素质。
2、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是各种理论、思想、观念的聚集地,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它反映了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取舍、书目的编排等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3、精神陶冶作用。在高校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固定的、呆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学会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得到人生的意义,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以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场合,以学风、馆风、文化传统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观念形态,对学生的读书治学有着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图书馆的布局结构、设计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入手,构成高雅的治学育人的环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二)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为高校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着深远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
2、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图书馆员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通过馆员的服务和劳动体现着图书馆的客观功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馆员同样肩负着崇高的历史重任。所以,就要求馆员必须提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要着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员,使他们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3、积极主动的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也要求图书馆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规律,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进行文献的整理和搜集,馆藏的揭示与组织,情报知识的交流与传递,文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
4、强化教育职能,突出育人功能。图书馆是校园内学生相对集中、频繁的活动场所。加强图书馆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建设,寓教育于服务,是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
5、注重导读工作。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利用馆藏的同时,可以开展导读工作,帮助读者的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导读,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从而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梁新潮.论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4(02).
[3]黄岚.浅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地位[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作者简介:张小英(1982.10-),汉族,女,陕西子长人,法学学士,陕西教育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