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及就业心理问题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就业问题固然与当前国际经济状况、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相关,但是内因却是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的问题。大学生一方面应积极构建社会所需之合格素质;另一方面尽力培育良好就业心理素养,并尽早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素质 就业心理
  [作者简介]刘强(1978-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陕西 西安 710068)董琪(1970- ),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陕西 咸阳 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贫困大学生自我防范机制及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XSYK234)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79-03
  
  2009年,全国共有610万高校毕业生,还有100万2008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尚未就业。①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我们看到在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间,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周济部长等都纷纷召开会议或发出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各高校及各企业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如此受到密集关注乃前所未有,这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目前国际经济状况不佳和中国教育自身的问题(如规模与质量);二是当前就业压力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大学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的事件。一项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达到13%。②抛开外部宏观因素,大学生在就业前构建合格素质,在就业中拥有健康心理,才能促使就业行为理性化。
  
  一、就业前努力构建合格素质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而就业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毕业生个体间质量的竞争。质量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认为包括三项内容: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健康。
  (一)专业知识扎实
  专业知识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既能反映一个人对专业的兴趣,也能反映一种学习的态度,如果自己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学好,公司就会怀疑你学习的能力。当然,专业知识只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的基础知识,而专业知识素质是指为工作而学习准备的一系列知识储备。如学习能力、兴趣培养、知识拓展、沟通能力、协作团队能力等知识储备。为工作而学习准备的一系列知识储备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质,只有专业知识素质越强,大学生找工作的希望才越大。
  (二)实践经验丰富
  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赞同,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都会因为没有实践经验而被淘汰,更多的单位连招聘的机会都不会给你。积累工作经验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对大学生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有人说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兼职等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所以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也是情有可原的。这只是一种托词,即使不能到社会上实践,大学生最起码也能够在图书馆学习别人的经验。诸葛亮出山之前也没有打过仗,在卧龙耕田赋歌,但却赢得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这不是偶然,是诸葛亮学习别人经验的必然结果。所以,要获得实践经验,一是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二要靠大学期间去社会上实践获得经验。
  (三)全面健康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反应适度、人格完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这几个方面来衡量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即“三商”(体商、智商、情商)均合格才是一个健康人。大学生的体商、智商水平都不会很低,因此,微观的个人情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情商也指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做人要圆,做事要方”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这种概念比较笼统,更难掌握。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情商水平高,什么才是“做人要圆,做事要方”呢?情商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但笔者觉得这只是情商的表面现象,更深层的是指能够在各色各样的人之间做好各种各样的事情。检验情商高低的程度可以参考以下七项标准: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自满;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只要大学毕业生做好以上七项标准,在待人接物上就能游刃有余,当然,找工作就不在话下了。
  
  二、大学生就业期间的心理问题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当前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心理状况如下:
  (一)找不到工作的耻辱心理
  透过大学生找不到职业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其本质是大学生的私欲太高而实际能力太低。既然成千上万来自农村的十七八岁的初中毕业的女孩都可以背井离乡到沿海发达地区找到一份自己的职业,那么大学生如果能够放下身份去认真求职,会找不到同样的职业吗?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视过高,无法面对求职失败后的耻辱感。
  (二)求职不成后的自信缺失心理
  大学生不能钻牛角尖,只给自己一条路来选择,这样就限定了个人的发展。现在,虽然就业压力比较大,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供大于求,而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山区去,到落后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因为求职方向狭窄,一旦被拒后,就容易表现出缺乏自信的心理状况。
  (三)为文凭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主要是由“心境障碍”引起的,是以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和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患者多有抑郁症,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感觉身体方面的功能明显衰退,精力不如从前,社会功能明显下降等。然而,这只是整个社会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情绪,还称不上心理疾病。笔者的一名同学在高中毕业即参加工作,至今已是一位有五年工作经验的销售人员。但一张高中毕业证书总让他心里不是滋味。针对这种情况,华师大心理系耿教授表示,学历固然重要,但阅历更重要。青年学生切记不要妄自菲薄,因为自己的学历不高而耿耿于怀,只有职岗匹配才是适当的选择。
  (四)攀比薪资,心情浮躁
  西安交大的一名本科生毕业两年,换了五份工作,现在待业在家。他每每面试都会和面试官谈到薪资问题,有一次面试官给他开出3000元的薪资,他心里不满,要求加到3400元,结果把工作岗位拱手相让。这个例子具有普遍性,现在大学生之间有一种攀比第一次就业平均薪资的现象,这种好高骛远的心理造成了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这样浮躁的工作态度到哪里都会被拒绝。
  
  三、应对策略
  
  (一)尽力培育良好就业心理素养
  就业心理素养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体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③大学生就业心理素养主要包括就业能力和就业人格两个部分,其中就业能力在整个就业心理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就业人格则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心理动力和保障。
  1.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分为职业能力和择业能力。前者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获得的、胜任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一种职业都对个体的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可以说,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特定职业的前提条件。职业能力是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训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个体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择业能力是指个体选择、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所需的能力,包括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订计划、问题解决五个方面。即个体要实现成功就业,首先必须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需求、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所需能力等职业信息也有所了解,然后将两者进行合理匹配,从而顺利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
  2.就业人格。就业人格主要包括就业个性倾向性和就业人格特征。就业个性倾向性是指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推动和定向作用的动力性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需要、动机、期望、兴趣、价值观等成分。其中职业价值观是就业个性倾向性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深刻影响个体的就业活动。就业人格特征是指与个体就业活动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是个体人格特征在就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挫折忍受力、压力应对方式、自信心、竞争性、合作性、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这些人格特征不仅影响个体就业能力的发挥和在就业活动中的表现,而且会影响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尽早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1.就业前的心理准备。(1)准备转换角色。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的现实。要想正确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2)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才能制订合理的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够更容易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目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选择职业是人生中的一项重大抉择,它不仅决定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如何。但是,合适的职业并不是仅凭一般的直觉就可以选择的,除了根据社会的需要,了解各种职业情况和要求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决定了一个人择业的方向及其在该方向上乐于付出的努力程度。并不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会获得成功,绝大部分成功者都是那些具备一定能力,又对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感兴趣的人。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在2005年写给大学生们的四封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当代的大学生们提到: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之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的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1)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真难,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它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2)勇于竞争,昂首向前。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升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评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当今的时代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一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二是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的传统告别。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注释]
  ①罗德宏.硕士招生今年增5万人针对应届毕业生[N].北京晨报,2009-
  02-12.
  ②侯金亮.是谁逼迫13%的高校大学生想要自杀[N].重庆晨报,2008-11-12.
  ③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50.
其他文献
Hamlet,the first of the great tragedies,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hakespeare’s most popular play on the stage,for it has the qualities of a "blood-and-thunder"
本研究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语料库CLEC和英语专业作文语料库WECCL为研究材料,通过定性分析揭示中国大学生英语拼写错误的类型,并通过定量的方式揭示英语水平对拼写错误类型的
[目的]总结山西省结核病防治计划实施的成功经验,评价山西省实施结核病监测的效果,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制定全省结核病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依据s[方法]对山西省2013-2014
2008年6月12日中午,在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图书馆前,我见到了从北京刚刚赶回来的阎红。往日神采奕奕的她,此刻戴着颈托,面容憔悴,一边接听电话,一边跟我打招呼,说两小时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化妆造型工作室的专家要来学院考察、选拔化妆造型人员,得赶快安排接待。  学院党委书记、阎红的丈夫任再生对我说:“她就是这样子,理想主义者,干什么都要出类拔萃,跑北京申请为奥运会服务,累得颈椎病都犯了。
[摘要]文章对广西三所工科类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进行调查,从政治知识、政治价值倾向、政治参与倾向、政治参与行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如下特点:政治知识总体上掌握较好,政治价值倾向基本符合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政治参与倾向表现出政治效能感较低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政治参与行为呈多样性等。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状况  [作者简介]贺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