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之一,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而朗读训练又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由之路。因此,小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应注意如下“五个要”:
一、要有训练目标
没有目标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朗读训练必须确定好目标:一是整体目标,这个目标应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二是具体的分层次的目标。这种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朗读水平而定,如低年级,可定为“正确、流利”,高年级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上“有感情”,再就是根据班级中各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定目标。如此,训练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
有些教师课堂中只重视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认为朗读可有可无,于是把朗读练习都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种把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来的做法,有悖于阅读教学原则。实际上,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的,反复朗读有助于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反过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又可以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加深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的领会、品味。
三、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探索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活动,将是枯燥的,单一机械的,令人厌烦的。所以,朗读训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否则,将造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被动局面。如此,就难以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培养语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角色,让他们体味课文中的各种情感,与作者同忧共喜,与课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学生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诸如逻辑引读、分角色读、小组轮读、集体朗读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电教手段或多媒体进行朗读欣赏,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以调动其对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范读,是朗读训练中较不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范读要力避一味地教师读学生跟着念的“私塾式”做法。教师既要注意范读的标准性、示范性,又要注意把握示范的时机。教师的示范要求自身语言的准确规范,同时要吃透课文,领会其思想内涵,并投入自身的情感。把握示范的时机,就是考虑什么时候范读效果更好。如难度较大的课文(段落),范读可在前;对课文中难于朗读的句子,范读可在中(即让学生先读,从中发现难点所在);对学生能够基本带有情感朗读的课文,范读可在后,使学生产生“还是老师读得好”的感受,从而使教师范读起到激发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五、要进行适当的测查
对学生进行朗读测查,这点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容易忽视。实际上,适当的测查不仅是对制定的训练目标的检测,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一般地,朗读测查是根据各个学生初期朗读水平差异针对制定的具体的有层次的目标而进行的。根据这些目标,给学生的朗读成绩加以评定(可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的教师还制定了“降级制”,如优等生连续三次不及格便降为中等层。如此,通过检测,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要有训练目标
没有目标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朗读训练必须确定好目标:一是整体目标,这个目标应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二是具体的分层次的目标。这种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朗读水平而定,如低年级,可定为“正确、流利”,高年级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上“有感情”,再就是根据班级中各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定目标。如此,训练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
有些教师课堂中只重视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认为朗读可有可无,于是把朗读练习都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种把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来的做法,有悖于阅读教学原则。实际上,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的,反复朗读有助于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反过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又可以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加深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的领会、品味。
三、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探索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活动,将是枯燥的,单一机械的,令人厌烦的。所以,朗读训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否则,将造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被动局面。如此,就难以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培养语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角色,让他们体味课文中的各种情感,与作者同忧共喜,与课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学生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诸如逻辑引读、分角色读、小组轮读、集体朗读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电教手段或多媒体进行朗读欣赏,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以调动其对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范读,是朗读训练中较不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范读要力避一味地教师读学生跟着念的“私塾式”做法。教师既要注意范读的标准性、示范性,又要注意把握示范的时机。教师的示范要求自身语言的准确规范,同时要吃透课文,领会其思想内涵,并投入自身的情感。把握示范的时机,就是考虑什么时候范读效果更好。如难度较大的课文(段落),范读可在前;对课文中难于朗读的句子,范读可在中(即让学生先读,从中发现难点所在);对学生能够基本带有情感朗读的课文,范读可在后,使学生产生“还是老师读得好”的感受,从而使教师范读起到激发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五、要进行适当的测查
对学生进行朗读测查,这点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容易忽视。实际上,适当的测查不仅是对制定的训练目标的检测,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一般地,朗读测查是根据各个学生初期朗读水平差异针对制定的具体的有层次的目标而进行的。根据这些目标,给学生的朗读成绩加以评定(可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的教师还制定了“降级制”,如优等生连续三次不及格便降为中等层。如此,通过检测,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