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
人格。
一、文以载道: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文”
在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是最
多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中,一篇篇课文向孩子展现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
界,里面就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
(一)感念父母之恩
在小学教科书中,编者从多角度来表达父母之
恩的伟大。如《春蚕》一文,作者叙述了解放前他家养
蚕的情况,通过三次亲眼所见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
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感人,耐人寻
味:又如《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
的病重的母亲,默默地忍受作者双腿瘫痪以后暴怒
无常的脾气;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在美国
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
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
小孩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
(二)感念老师之恩
感念师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材
中,以师恩为主题的课文也不少。如《一株紫丁香》讲
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
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那片绿绿的
爬山虎》讲的是叶圣陶一丝不苟地为中学时代的肖
复兴修改作文,表现了师长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
怀:《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
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表达了“我”
对老师的感澈和赞扬之情。
(三)感念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老师、爱父母,还要教育学
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
怀。如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朋友之恩:从
《掌声》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跨越海峡
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四)感念祖国之恩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好文章。如《一面五星红旗》讲了一位旅居海
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
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而帮助他的事;《梅
花魂》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
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表露了一位老
人的中国心;《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
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
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
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
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再如《十
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学生感
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詹天佑》等课文让学生体
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五)感念自然之恩
大自然创造出了天地万物,使人类得以生存发
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
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众不
同的《西湖的“绿”》、一碧千里的《草原》等,这些大自
然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我们带来
了美的享受;《黄河的主人》让学生心潮澎湃:《特殊
的葬礼》使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以情动情:有效催化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
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
性教育。在教学感恩类课文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
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景。挖
掘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学生直觉的情感体验,使学
生自觉地入情入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化为一体,对各
种道理或产生顿悟或欣然接受,即达到所谓的“情
通”而“理达”的效果。
(一)知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一阶段是知恩。这一阶
段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直觉,是由具体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的情
绪反应。尽管这种情感具有片面性、暂时性、情境性,
但这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
化的基础。直觉情感体验的引发必须抓住与学生原
有情感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对道德事物认识的兴趣,
产生想知道或愿意知道的心理。如教学课文《三个儿
子》,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妈妈拎着
很重的一桶水回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
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我们抓住学生们的发
言,可以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课文上来。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①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
感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
可以辅以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话语介绍了“十里长
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这种通过声音媒介传递的真
情,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再如教
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
文件。当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孩子出现在视线中,当一
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响彻在耳边
时,父爱的伟大便呼之欲出,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也
就油然而生。
②以境育情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
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
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只有
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在导入课题后先演示课件,播
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劳动、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着的
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
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后,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
画面。前后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能有效激发学生热
爱家园、感恩自然的情感及责任心。
③以形的情
课文中许多感恩教育的渗透都是通过人物形象
的树立来完成的,如伟大的母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历史上的伟人和民族英雄、伙伴形象……因
此,在教学时,树立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
达成教育目的的关键。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出现刻画母亲形象的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
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随之呈现核心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母亲形象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碰撞,学生
在心灵的震撼中对母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二)感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感恩。这一
阶段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学生思想
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采用灵
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用教材中的事例去点
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
学生的感恩意识。
1.回忆体验,产生心理“认同”
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亲身情感体验,是产生心
理“认同”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
可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
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或最受感动的事例,说说想
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学生有了心理“认
同”之后,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便自然产生了。
2.换住体验,激起角色“同感”
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
到别人的位置上去体验其情感。这样将心比心,激
起角色“同感”。如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可以
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你在家等心里会有什
么感受;如果你是孩子,看着“狠心”的妈妈,会有什
么样的感受。这两个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深切地体
会到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受锻炼也是
一种爱。
3.亲身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场合下产
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
然地产生与之相随的情感。有些课文,看起来道理浅
显易懂,但真要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并非易事。针对这
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如教
学《小伙伴》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伙伴的力量,可以
安排一个搬讲台的活动,先让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
搬,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
不同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协力往
同一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
子们真正懂得“感恩伙伴,团结互助”的道理。
4.朗读体验,享受情绪“共振”
感恩教育每篇课文都叙述了几个小故事或具体
事例,而这些具体事例、故事中都充满着感情。作为
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朗读课文来仔细体会文中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在
深入剖析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这样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情绪“共振”,感到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理应孝敬父母。
三、导之以行:顺势强化语文课堂上的感恩之“果”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课后延伸是感恩类
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报恩
教师应努力优化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
伸策略,尝试以语文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感动中报恩,
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伸方式可
以有:(1)感恩语文家庭作业:(2)感恩主题征文活动;
(3)感恩主题小报;(4)感恩故事会;(5)感恩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等。以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三大感恩主题
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常用的几种课外延伸方式:感谢
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感激他人的
帮助之恩。
(二)施恩
报恩不应只局限于以一人报一人,以一事报一
事。报恩的最高境界是把爱的薪火传承,是施恩行
善,在别人危困之际、关键时刻,能给予别人救援、帮
助,用施恩的爱心、施恩的善举去回报整个人类、整
个社会。因此,我们还应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将感恩意识、报恩行动升华为施恩为,让感恩
的心最终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
人格。
一、文以载道: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文”
在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是最
多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中,一篇篇课文向孩子展现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
界,里面就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
(一)感念父母之恩
在小学教科书中,编者从多角度来表达父母之
恩的伟大。如《春蚕》一文,作者叙述了解放前他家养
蚕的情况,通过三次亲眼所见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
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感人,耐人寻
味:又如《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
的病重的母亲,默默地忍受作者双腿瘫痪以后暴怒
无常的脾气;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在美国
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
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
小孩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
(二)感念老师之恩
感念师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材
中,以师恩为主题的课文也不少。如《一株紫丁香》讲
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
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那片绿绿的
爬山虎》讲的是叶圣陶一丝不苟地为中学时代的肖
复兴修改作文,表现了师长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
怀:《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
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表达了“我”
对老师的感澈和赞扬之情。
(三)感念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老师、爱父母,还要教育学
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
怀。如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朋友之恩:从
《掌声》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跨越海峡
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四)感念祖国之恩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好文章。如《一面五星红旗》讲了一位旅居海
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
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而帮助他的事;《梅
花魂》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
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表露了一位老
人的中国心;《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
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
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
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
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再如《十
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学生感
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詹天佑》等课文让学生体
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五)感念自然之恩
大自然创造出了天地万物,使人类得以生存发
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
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众不
同的《西湖的“绿”》、一碧千里的《草原》等,这些大自
然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我们带来
了美的享受;《黄河的主人》让学生心潮澎湃:《特殊
的葬礼》使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以情动情:有效催化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
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
性教育。在教学感恩类课文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
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景。挖
掘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学生直觉的情感体验,使学
生自觉地入情入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化为一体,对各
种道理或产生顿悟或欣然接受,即达到所谓的“情
通”而“理达”的效果。
(一)知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一阶段是知恩。这一阶
段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直觉,是由具体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的情
绪反应。尽管这种情感具有片面性、暂时性、情境性,
但这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
化的基础。直觉情感体验的引发必须抓住与学生原
有情感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对道德事物认识的兴趣,
产生想知道或愿意知道的心理。如教学课文《三个儿
子》,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妈妈拎着
很重的一桶水回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
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我们抓住学生们的发
言,可以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课文上来。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①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
感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
可以辅以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话语介绍了“十里长
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这种通过声音媒介传递的真
情,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再如教
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
文件。当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孩子出现在视线中,当一
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响彻在耳边
时,父爱的伟大便呼之欲出,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也
就油然而生。
②以境育情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
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
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只有
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在导入课题后先演示课件,播
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劳动、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着的
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
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后,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
画面。前后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能有效激发学生热
爱家园、感恩自然的情感及责任心。
③以形的情
课文中许多感恩教育的渗透都是通过人物形象
的树立来完成的,如伟大的母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历史上的伟人和民族英雄、伙伴形象……因
此,在教学时,树立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
达成教育目的的关键。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出现刻画母亲形象的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
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随之呈现核心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母亲形象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碰撞,学生
在心灵的震撼中对母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二)感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感恩。这一
阶段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学生思想
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采用灵
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用教材中的事例去点
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
学生的感恩意识。
1.回忆体验,产生心理“认同”
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亲身情感体验,是产生心
理“认同”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
可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
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或最受感动的事例,说说想
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学生有了心理“认
同”之后,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便自然产生了。
2.换住体验,激起角色“同感”
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
到别人的位置上去体验其情感。这样将心比心,激
起角色“同感”。如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可以
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你在家等心里会有什
么感受;如果你是孩子,看着“狠心”的妈妈,会有什
么样的感受。这两个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深切地体
会到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受锻炼也是
一种爱。
3.亲身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场合下产
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
然地产生与之相随的情感。有些课文,看起来道理浅
显易懂,但真要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并非易事。针对这
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如教
学《小伙伴》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伙伴的力量,可以
安排一个搬讲台的活动,先让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
搬,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
不同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协力往
同一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
子们真正懂得“感恩伙伴,团结互助”的道理。
4.朗读体验,享受情绪“共振”
感恩教育每篇课文都叙述了几个小故事或具体
事例,而这些具体事例、故事中都充满着感情。作为
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朗读课文来仔细体会文中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在
深入剖析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这样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情绪“共振”,感到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理应孝敬父母。
三、导之以行:顺势强化语文课堂上的感恩之“果”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课后延伸是感恩类
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报恩
教师应努力优化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
伸策略,尝试以语文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感动中报恩,
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伸方式可
以有:(1)感恩语文家庭作业:(2)感恩主题征文活动;
(3)感恩主题小报;(4)感恩故事会;(5)感恩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等。以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三大感恩主题
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常用的几种课外延伸方式:感谢
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感激他人的
帮助之恩。
(二)施恩
报恩不应只局限于以一人报一人,以一事报一
事。报恩的最高境界是把爱的薪火传承,是施恩行
善,在别人危困之际、关键时刻,能给予别人救援、帮
助,用施恩的爱心、施恩的善举去回报整个人类、整
个社会。因此,我们还应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将感恩意识、报恩行动升华为施恩为,让感恩
的心最终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