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载起感恩教育之“道”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up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
  人格。
  
  一、文以载道: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文”
  
  在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是最
  多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中,一篇篇课文向孩子展现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
  界,里面就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
  
  (一)感念父母之恩
  在小学教科书中,编者从多角度来表达父母之
  恩的伟大。如《春蚕》一文,作者叙述了解放前他家养
  蚕的情况,通过三次亲眼所见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
  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感人,耐人寻
  味:又如《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
  的病重的母亲,默默地忍受作者双腿瘫痪以后暴怒
  无常的脾气;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在美国
  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
  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
  小孩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
  
  (二)感念老师之恩
  感念师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材
  中,以师恩为主题的课文也不少。如《一株紫丁香》讲
  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
  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那片绿绿的
  爬山虎》讲的是叶圣陶一丝不苟地为中学时代的肖
  复兴修改作文,表现了师长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
  怀:《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
  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表达了“我”
  对老师的感澈和赞扬之情。
  
  (三)感念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老师、爱父母,还要教育学
  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
  怀。如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朋友之恩:从
  《掌声》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跨越海峡
  
  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四)感念祖国之恩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好文章。如《一面五星红旗》讲了一位旅居海
  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
  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而帮助他的事;《梅
  花魂》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
  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表露了一位老
  人的中国心;《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
  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
  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
  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
  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再如《十
  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学生感
  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詹天佑》等课文让学生体
  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五)感念自然之恩
  大自然创造出了天地万物,使人类得以生存发
  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
  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众不
  同的《西湖的“绿”》、一碧千里的《草原》等,这些大自
  然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我们带来
  了美的享受;《黄河的主人》让学生心潮澎湃:《特殊
  的葬礼》使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以情动情:有效催化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
  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
  性教育。在教学感恩类课文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
  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景。挖
  掘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学生直觉的情感体验,使学
  生自觉地入情入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化为一体,对各
  种道理或产生顿悟或欣然接受,即达到所谓的“情
  通”而“理达”的效果。
  
  (一)知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一阶段是知恩。这一阶
  段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直觉,是由具体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的情
  绪反应。尽管这种情感具有片面性、暂时性、情境性,
  但这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
  化的基础。直觉情感体验的引发必须抓住与学生原
  有情感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对道德事物认识的兴趣,
  产生想知道或愿意知道的心理。如教学课文《三个儿
  子》,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妈妈拎着
  很重的一桶水回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
  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我们抓住学生们的发
  言,可以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课文上来。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①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
  感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
  可以辅以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话语介绍了“十里长
  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这种通过声音媒介传递的真
  情,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再如教
  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
  文件。当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孩子出现在视线中,当一
  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响彻在耳边
  时,父爱的伟大便呼之欲出,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也
  就油然而生。
  ②以境育情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
  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
  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只有
  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在导入课题后先演示课件,播
  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劳动、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着的
  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
  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后,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
  画面。前后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能有效激发学生热
  爱家园、感恩自然的情感及责任心。
  ③以形的情
  课文中许多感恩教育的渗透都是通过人物形象
  的树立来完成的,如伟大的母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历史上的伟人和民族英雄、伙伴形象……因
  此,在教学时,树立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
  达成教育目的的关键。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出现刻画母亲形象的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
  
  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随之呈现核心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母亲形象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碰撞,学生
  在心灵的震撼中对母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二)感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感恩。这一
  阶段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学生思想
  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采用灵
  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用教材中的事例去点
  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
  学生的感恩意识。
  
  1.回忆体验,产生心理“认同”
  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亲身情感体验,是产生心
  理“认同”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
  可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
  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或最受感动的事例,说说想
  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学生有了心理“认
  同”之后,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便自然产生了。
  
  2.换住体验,激起角色“同感”
  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
  到别人的位置上去体验其情感。这样将心比心,激
  起角色“同感”。如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可以
  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你在家等心里会有什
  么感受;如果你是孩子,看着“狠心”的妈妈,会有什
  么样的感受。这两个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深切地体
  会到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受锻炼也是
  一种爱。
  
  3.亲身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场合下产
  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
  然地产生与之相随的情感。有些课文,看起来道理浅
  显易懂,但真要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并非易事。针对这
  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如教
  学《小伙伴》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伙伴的力量,可以
  安排一个搬讲台的活动,先让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
  搬,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
  不同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协力往
  同一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
  子们真正懂得“感恩伙伴,团结互助”的道理。
  
  4.朗读体验,享受情绪“共振”
  感恩教育每篇课文都叙述了几个小故事或具体
  事例,而这些具体事例、故事中都充满着感情。作为
  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朗读课文来仔细体会文中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在
  深入剖析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这样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情绪“共振”,感到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理应孝敬父母。
  
  三、导之以行:顺势强化语文课堂上的感恩之“果”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课后延伸是感恩类
  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报恩
  教师应努力优化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
  伸策略,尝试以语文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感动中报恩,
  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伸方式可
  以有:(1)感恩语文家庭作业:(2)感恩主题征文活动;
  (3)感恩主题小报;(4)感恩故事会;(5)感恩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等。以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三大感恩主题
  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常用的几种课外延伸方式:感谢
  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感激他人的
  帮助之恩。
  
  (二)施恩
  报恩不应只局限于以一人报一人,以一事报一
  事。报恩的最高境界是把爱的薪火传承,是施恩行
  善,在别人危困之际、关键时刻,能给予别人救援、帮
  助,用施恩的爱心、施恩的善举去回报整个人类、整
  个社会。因此,我们还应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将感恩意识、报恩行动升华为施恩为,让感恩
  的心最终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
  
  
其他文献
新世纪之初,明天种业公司还只是中国种业界刚刚诞生的一名新兵,仅仅三年的时间,明天种业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令种业同行叹为观止的奇迹:以500万元高价拥有独家开发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对阅读教学如此界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插图蕴藏着编者最为直观的意图,开发插图这一课程资源是对编者意图最直接的把握。  一、 以图导入,趣味盎然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上课伊始,如能运用教材漂亮的插图设计导入环节,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效的课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和个性化的体验,要求让学生读出自我。但是实践中,我们从这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为了读出自我,我们抛弃了文本;为了读出个性,我们远离
有个禅宗故事这样说:少年希迁对禅学心仪已久,不远千里跑到曹溪去学禅。曹溪是一个佛学气氛浓厚的学禅“圣地”,后来因为六祖慧能的发扬光大,曹溪的佛唱就更加的遐迩闻名。慧能一
一、转换视角四上《母鸡》用的是欲扬先抑、寓扬于抑手法。前面先写“讨厌母鸡”:乱叫、如怨如诉、下毒手、发狂;后面写“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是从作
“随机”“可能”“不一定”等词汇,正随着新课程悄然进入小学校园,这标志着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就将进入“随机”世界。在原有的学校数学体系中,概率要到高二年级才进行教学。在中学,概率是作为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来进行编排的,重点是学习概率的基本定义与计算公式,灵活地判定随机事件的关系(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并利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概率。由于其应用性强,密切联系生活,因此在高考中所占比重正逐步增加,概率在高考中
【正】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②,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
分析了4DA1气缸体渗漏的原因。通过试验,查明了孕育剂种类和加入量,Cr-Fe的加入量,铁液成分,浇注温度和微量Pb对渗漏率的影响;提出控制铁液成分,选择合适孕育剂,使用碲涂料等综合解
所谓语感,简而言之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与语言应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去落实这一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笔者认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