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又要用5年时间啃下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一块“硬骨头”……
这是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决战的开局之年。这是以超常规力度苦干实干的奋斗之年。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幅反贫困的时代画卷,在中华大地抒写。
吹响打赢扶贫攻坚战号角——开局之年总书记亲赴基层访贫问苦
2016年,中国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第一年。伴随新年的钟声响起,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察真情、看真贫,有访贫问苦的实践,才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的升华。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1月4日至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在这次2016年的首次国内考察中他指出,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春节前的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来到江西吉安、井冈山等地调研考察,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考察期间他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2月19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通过视频同福建宁德市赤溪村村民交流。赤溪村过去是个特困村,多年来在总书记亲自关心和指导下脱贫成效显著。总书记叮嘱大家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
“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3月10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做出这样的指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从北京坐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来到花石乡大湾村,总书记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7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期间,专门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
—8月23日,习近平考察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
—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专门对贫困人群的健康扶贫工作提出要求。
—10月16日,在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激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激勵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治贫保障网覆盖每一个贫困群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他又深情地说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又要用5年时间啃下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一块“硬骨头”,任务艰巨、困难甚多。
为确保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
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如期兑现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到2020年,什么样的日子算是脱了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两个标准: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这不仅意味着届时农村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中国也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
目标已定,落实为重。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目标任务记在心上。由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超常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中央还加强对省区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考核,建立了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要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今年以来,一项项真金白银的脱贫政策在各领域同步推进,编织全方位的贫困治理体系: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推进科技扶贫行动,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人社部计划使每个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每年都能接受至少1次免费职业培训。261个贫困县被财政部等部门列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今后3年内力争把这一示范覆盖到全部有条件的贫困县。中央纪委不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查处一大批典型案件,重拳遏制扶贫领域腐败……
创新中国式扶贫——瞄准“六个精准”超常规发力
11月的寒冷挡不住脱贫的热情。甘肃清水县红堡镇社会服务中心和农村信用社里像赶集般热闹,挤满了申请精准扶贫贷款的群众。 “这几年我至少申请了10次贷款都因为没有抵押不给贷,现在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早早填完申请的红堡村村民张士伟走出信用社,长舒了一口气。张士伟45岁,父母和妻子有病,3个孩子正在上学。他有种菜技能,想发展大棚致富,但因家庭负担过重无力投入,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过去,由于银行资金防范风险的特性,像他这样的贫困户很难拿到贷款。
年初,甘肃省创新性地用“财政全额贴息 银行免担保 政府主导贷款使用和回收”的方式,定点投放有资金需求的精准扶贫户,创造了“特惠金融”模式。一大批像张士伟这样有意愿有能力缺资金的贫困户,发展问题有望得到破解。
从改革考核机制到整合扶贫资金、激活金融活力,“中国式扶贫”展现了巨大的创新性。
脱贫攻坚出招要见实效,就得瞅准发力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是新形势下扶贫攻坚“克敌制胜”的法宝。
弱鸟先飞,需要因地制宜地精准“把脉”、因时制宜的精准“药方”。搞清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不同人家的贫困症结,是考验各级党政干部执政能力的艰巨任务。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即从大规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发展与家庭能力建设并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这对农村扶贫开发的瞄准机制、扶贫开发手段、扶贫开发组织体制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现精准脱贫,要根据致贫原因,因人因户因村施策。一年来,围绕“六个精准”,各地各部门超常规发力:
为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全国近200万人参与建档立卡“回头看”,剔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807万人,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
为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和资金使用精准,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最高检察院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财政部门改革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审批权限下放到县。
为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全国共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12.8万个,派出驻村干部54万多人,健全驻村干部管理机制。
为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为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2015年扶贫开发成效试考核,委托科研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
“中国的减贫模式是正确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减贫战略项目负责人玛雅·塔卡吉表示。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抓实“五个一批”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短短数年,要使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数量的人群摆脱绝对贫困,这不仅是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怎么扶”的核心问题,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这是一服辩证施策、全方位根治“穷病”的药方,也是中国特色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体现。
根据中央部署,101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有关部门已出台93项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涵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方面政策措施。
各省区市都出台和完善了“1 N”扶贫政策举措,既有“加强版”“升级版”,也有“创新版”,对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拿出过硬举措。
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形成脱贫攻坚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第一次超过1000亿元。
通过发展生产脱贫是造血式扶贫的关键。根据中央部署,“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通过发展产业脱贫3000万人左右。为此,农业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各地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也已基本编制完成。有的还编制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 N”的产业扶贫规划格局。
贫困地区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有关部门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扶贫成效明显。
一系列“工作账单”显示了扶贫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全部组建完成省级扶贫投融资主体,全国833个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开工,五年内将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教育扶贫—正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
社会保障—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实施三级医院“组团式”对口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處使,向着决战贫困的高山攀越,疾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这是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决战的开局之年。这是以超常规力度苦干实干的奋斗之年。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幅反贫困的时代画卷,在中华大地抒写。
吹响打赢扶贫攻坚战号角——开局之年总书记亲赴基层访贫问苦
2016年,中国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第一年。伴随新年的钟声响起,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察真情、看真贫,有访贫问苦的实践,才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的升华。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1月4日至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在这次2016年的首次国内考察中他指出,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春节前的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来到江西吉安、井冈山等地调研考察,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考察期间他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2月19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通过视频同福建宁德市赤溪村村民交流。赤溪村过去是个特困村,多年来在总书记亲自关心和指导下脱贫成效显著。总书记叮嘱大家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
“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3月10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做出这样的指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从北京坐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来到花石乡大湾村,总书记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7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期间,专门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
—8月23日,习近平考察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
—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专门对贫困人群的健康扶贫工作提出要求。
—10月16日,在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激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激勵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治贫保障网覆盖每一个贫困群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他又深情地说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又要用5年时间啃下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一块“硬骨头”,任务艰巨、困难甚多。
为确保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
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如期兑现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到2020年,什么样的日子算是脱了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两个标准: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这不仅意味着届时农村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中国也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
目标已定,落实为重。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目标任务记在心上。由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超常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中央还加强对省区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考核,建立了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要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今年以来,一项项真金白银的脱贫政策在各领域同步推进,编织全方位的贫困治理体系: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推进科技扶贫行动,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人社部计划使每个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每年都能接受至少1次免费职业培训。261个贫困县被财政部等部门列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今后3年内力争把这一示范覆盖到全部有条件的贫困县。中央纪委不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查处一大批典型案件,重拳遏制扶贫领域腐败……
创新中国式扶贫——瞄准“六个精准”超常规发力
11月的寒冷挡不住脱贫的热情。甘肃清水县红堡镇社会服务中心和农村信用社里像赶集般热闹,挤满了申请精准扶贫贷款的群众。 “这几年我至少申请了10次贷款都因为没有抵押不给贷,现在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早早填完申请的红堡村村民张士伟走出信用社,长舒了一口气。张士伟45岁,父母和妻子有病,3个孩子正在上学。他有种菜技能,想发展大棚致富,但因家庭负担过重无力投入,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过去,由于银行资金防范风险的特性,像他这样的贫困户很难拿到贷款。
年初,甘肃省创新性地用“财政全额贴息 银行免担保 政府主导贷款使用和回收”的方式,定点投放有资金需求的精准扶贫户,创造了“特惠金融”模式。一大批像张士伟这样有意愿有能力缺资金的贫困户,发展问题有望得到破解。
从改革考核机制到整合扶贫资金、激活金融活力,“中国式扶贫”展现了巨大的创新性。
脱贫攻坚出招要见实效,就得瞅准发力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是新形势下扶贫攻坚“克敌制胜”的法宝。
弱鸟先飞,需要因地制宜地精准“把脉”、因时制宜的精准“药方”。搞清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不同人家的贫困症结,是考验各级党政干部执政能力的艰巨任务。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即从大规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发展与家庭能力建设并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这对农村扶贫开发的瞄准机制、扶贫开发手段、扶贫开发组织体制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现精准脱贫,要根据致贫原因,因人因户因村施策。一年来,围绕“六个精准”,各地各部门超常规发力:
为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全国近200万人参与建档立卡“回头看”,剔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807万人,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
为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和资金使用精准,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最高检察院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财政部门改革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审批权限下放到县。
为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全国共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12.8万个,派出驻村干部54万多人,健全驻村干部管理机制。
为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为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2015年扶贫开发成效试考核,委托科研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
“中国的减贫模式是正确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减贫战略项目负责人玛雅·塔卡吉表示。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抓实“五个一批”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短短数年,要使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数量的人群摆脱绝对贫困,这不仅是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怎么扶”的核心问题,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这是一服辩证施策、全方位根治“穷病”的药方,也是中国特色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体现。
根据中央部署,101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有关部门已出台93项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涵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方面政策措施。
各省区市都出台和完善了“1 N”扶贫政策举措,既有“加强版”“升级版”,也有“创新版”,对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拿出过硬举措。
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形成脱贫攻坚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第一次超过1000亿元。
通过发展生产脱贫是造血式扶贫的关键。根据中央部署,“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通过发展产业脱贫3000万人左右。为此,农业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各地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也已基本编制完成。有的还编制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 N”的产业扶贫规划格局。
贫困地区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有关部门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扶贫成效明显。
一系列“工作账单”显示了扶贫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全部组建完成省级扶贫投融资主体,全国833个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开工,五年内将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教育扶贫—正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
社会保障—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实施三级医院“组团式”对口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處使,向着决战贫困的高山攀越,疾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