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选择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自主探究能力
与使用多年的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新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不仅形式更加美观大方,在内容体系上更是作了重大调整,如增加了许多地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了地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新教材采取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说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选择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中的案例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
(一)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和事象都可作为案例内容。
(二)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字材料案例;另一种是图形材料案例。
1.地理文字材料案例的教学
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反映地理内容及要求,是所含地理能力价值大的案例,对于此类案例的教学,教师应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地理文字素材案例数量非常丰富,可以是教材中现成案例也有课外相关的时事热点案例,例如“传统工业区”中“鲁尔工业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地理图形材料案例的教学
地理图形材料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要素,教材中有大量图形材料案例,这种案例材料形象直观,含有大量的地理信息,往往揭示着某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教学中很值得研究利用。例如,“农业区位选择”中“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这两幅景观图。
(三)从案例的作用看,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述地理问题。如鲁教版必修二P31用《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来引述出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2.印证地理原理。如鲁教版必修二P36知识窗《城市热岛》来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探究地理特征和规律性。如鲁教版必修三P16利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发展为例,来揭示出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不同的特征和人地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案例的实施策略是灵活的,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只要不违背应用的基本原则,不背离教学目标就行。案例教学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展示案例设置问题──阅读感知自主探究
展示案例以呈现方式而论,有直接利用教材案例、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学生表演等。以呈现时机而论,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设疑,问题不要过大,要化整为零,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学生自主探究时,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实施者作用
展示案例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组织班级交流总结评价教师启发引导
阅读感知自主探究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交流辩论求助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体

第二步:组织小组讨论──组内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这一阶段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安排讨论内容。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
第三步:组织班级交流──组间交流辩论求助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第四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四、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新教材用“案例”教学取代了旧教材中的系统知识讲授,即在学习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这种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顺理成章,清新自然,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势:(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探究等综合素质;(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莘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自主探究能力
与使用多年的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新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不仅形式更加美观大方,在内容体系上更是作了重大调整,如增加了许多地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了地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新教材采取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说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选择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中的案例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
(一)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和事象都可作为案例内容。
(二)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字材料案例;另一种是图形材料案例。
1.地理文字材料案例的教学
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反映地理内容及要求,是所含地理能力价值大的案例,对于此类案例的教学,教师应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地理文字素材案例数量非常丰富,可以是教材中现成案例也有课外相关的时事热点案例,例如“传统工业区”中“鲁尔工业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地理图形材料案例的教学
地理图形材料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要素,教材中有大量图形材料案例,这种案例材料形象直观,含有大量的地理信息,往往揭示着某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教学中很值得研究利用。例如,“农业区位选择”中“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这两幅景观图。
(三)从案例的作用看,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述地理问题。如鲁教版必修二P31用《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来引述出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2.印证地理原理。如鲁教版必修二P36知识窗《城市热岛》来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探究地理特征和规律性。如鲁教版必修三P16利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发展为例,来揭示出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不同的特征和人地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案例的实施策略是灵活的,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只要不违背应用的基本原则,不背离教学目标就行。案例教学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展示案例设置问题──阅读感知自主探究
展示案例以呈现方式而论,有直接利用教材案例、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学生表演等。以呈现时机而论,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设疑,问题不要过大,要化整为零,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学生自主探究时,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实施者作用
展示案例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组织班级交流总结评价教师启发引导
阅读感知自主探究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交流辩论求助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体

第二步:组织小组讨论──组内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这一阶段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安排讨论内容。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
第三步:组织班级交流──组间交流辩论求助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第四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四、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新教材用“案例”教学取代了旧教材中的系统知识讲授,即在学习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这种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顺理成章,清新自然,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势:(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探究等综合素质;(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莘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