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监测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配套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练习又称随堂练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课堂作业与预习作业、课后作业一起,成为教学作业的主要架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科学、合理的课堂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而研究课堂练习的设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确定训练点,明确目标
  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特定的知识点或技能可以进行练习。从宏观的角度看,“练”要着眼于培养新时代人才这个大的目标;从微观的角度看,每次课堂练习都要有确定的训练点和明确的目的,只有有了确定的训练内容及明确的训练目标,才能指引正确的设计方向。
  《鲸》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性文章”中的第一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三道题:第一道是列出四句话,要求学生回答它们各自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第二道是阅读一篇短文,说明这篇短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联系短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第三道是“小练笔”,请学生仔细观察家里的某一件家具,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这件家具的外形、功能等,要求必须用上本课所学到的说明方法(至少两种),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以上三道练习题都是围绕“说明方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目的就是检测、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形式多樣,激发习趣
  课堂练习,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作业负担,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及当前,我们的学生重复劳动,浪费精力,做着意义不大的“无用功”,这是极不可取的。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为学生们争取更多的课余时间。当然,课堂练习不仅要学生独立完成,而且要他们高高兴兴地主动完成。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确定的练习内容,可以采用听、说、读、写、演、画、观察、游戏、采访、调查报告等不同形式,这样才不会显得单调乏味,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课堂练习的形式可依据课时内容而定,不拘一格。例如,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课—“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分组预习,如传统佳节组、民族服饰组、家乡美食组、民居建筑组等,学生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搜集资料,做好课堂口语交际的准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人数和形式都不要太过限制,各小组可以自由发挥。这样一来,课堂练习时,有的组准备了幻灯片和手抄报,由小组派代表交流;有的组带来了香喷喷的食物,逐一介绍,并欢迎大家品尝;有的组制作了建筑模型,有专人展示和介绍。一节课下来,“色香味”俱全,学生们交流评价的气氛非常浓郁,都不舍得下课了。
  课堂练习的形式还要因文而异。如《画杨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如教学诗歌、散文时,可以要求学生现场完成“诗文配画”作业;如《渔歌子》《冬阳童年骆驼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现场作一幅画;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游览导图,并现场客串导游;如《晏子使楚》《将相和》,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完成课本剧的表演,将书中的人物、场景、对话等一一演绎出来。如此设计课堂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人人参与其中,人人乐在其中,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提高和迁移所学的知识点。
  三、分级设计,兼顾全班
  如今,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大班制,学生人数很多,学生们的学业水平有高有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撒网式”的课堂练习,没有针对性和差异性,不仅会浪费时间,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面对全班同学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级设计的方式,至少设计三种课堂练习,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提高知识和能力,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采用分级练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写作文,显得特别有实效。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习作练习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指导的重点是习作内容和写法。师生共同总结出要写的内容(简介读过的书或文章梗概,联系实际谈感受),写法指导上以本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然后按学业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ABC(强中弱)三组,并分别制定写作的方向和内容。A组(强):不得选例文,要另选课外读过的书或文章;B组(中):不得选例文,可选课内学过的课文;C组(弱):可以选例文,但感受要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A类学生向高要求创作发起挑战,B类学生学着独立完成习作,C类学生则从模仿范文入手。各个水平层级的学生都立足于自身,全班同学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如此设计,照顾了全班同学的课业水平和学习能力,避免了个别同学感到学习吃力的问题,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课堂作业的梯度设计,强调的是针对性和适应性,其目的是“有教无类”,兼顾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立足创新,着眼创造
  课堂练习不只是为了巩固、提升所学的知识,还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在作业之外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挖掘作业中有利于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元素。教师要有开放、宏观的眼光,立足创新,着眼创造,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从课堂出发,敏锐捕捉热点信息,紧跟时代形势,创造地设计课堂练习。这种课堂练习,必须兼具教育性、活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开心快乐地完成课堂练习。“玩中学”,才是学习和练习的最高境界。
  1.文本的续写
  续写是学生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素养,必要的练习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可以安排学生续写《穷人的孩子(成长篇)》;在学习《太阳》《月球之谜》后,可以安排学生创作一篇科幻故事。
  2.文本的扩写
  针对某些文本中出现的特殊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如《唯一的听众》中某个段落只有一个省略号,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写下来—这里为什么只有一个标点符号?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提到了这样一种读书方法—“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读书方法。
  3.知识的迁移
  《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时间流逝”,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 ( ),有( )的时候;( ),有( )的时候;( ),有( )的时候。这道题既是知识的“现学现卖”,更是更高层级的迁移运用。
  4.思维的挖掘
  教师教授《新型玻璃》一文时,可以鼓励学生说说“你心目的最新型玻璃必须具备什么功能”,从而挖掘学生发散性思维潜力。教授《司马光》《称象》等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文中提到的问题。
  5.知识的补充
  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完《蝙蝠和雷达》后,教师应提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翻阅资料,看看人类的众多发明中,有哪些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灵感;在动物的仿生原理指导下,人类还能发明什么。
  总之,课堂练习设计要确定合适的练习内容,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要选择合适的练习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练习,关注个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练习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不仅是因为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是衡量学生初中语文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最能直观地体现其语文素养,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但作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学生的作文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阅历、家庭环境以及小学写作教学中固定化的训练模式等等,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今天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只有时令标记的意义,并且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了,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至自然也就难以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可以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段(七—九年级)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标》肯定了课外阅读的法定地位,进一步强调了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读书少,品位低,令人十分担忧。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词人之佳作,往往于写作期间,字句从肺腑中流出,不假修饰,而深情存焉。辛弃疾的这首乡间小词,句句如话家常,其实在文字后面,一腔幽愤,跃然纸上。这是熟读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和了解他的一生之经历,可以有所领悟的。  首先注意小序中“检校”二字。“检校”,既是审查核实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不断推进、深入,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其容量、实效、趣味都在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PPT课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微课,通过采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其短小、精炼、直观等诸多优点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  为了对微课有更深入的研究,焦作市第九中学语文教研组根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申报了2
置身于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总感觉当下的语文教学有些低效、无奈,尤其是作文教学存在着粗放式教学的现状,习惯性做法是未考虑学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随便找个文题,不加指导就让学生写,要么找篇所谓的满分作文,让学生“参考”,其实欲速则不达。在近几年的中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的考生审题抓不住关键词,要么文不对题,要么泛泛而谈,没有细节,缺乏逻辑——如何进行中考作文训练指导,笔者认为,作文的训练重在精细化的指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里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上表述一再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
考场作文点题、扣题非常重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有点题、扣题意识,而点题、扣题又不能简单、生硬地重复文题,如何才能真正在行文中落实文题,巧妙地点题、扣题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受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启发,将要诀总结为“浓墨重彩显题眼,精工细描才动人”。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提示写作内容或体现中心的关键性词语。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文题的题眼就是“走”“再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老师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更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求知,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我们要从每一节课寻求力量,从夯实语文的学科知识、构建语文的学科思维、进行文本的情感渗透入手,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和鼓舞学生
摘 要:初中历史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探索出故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有显著的教学效果。由此,教师讲解新课程时,十分注重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真实性的故事进行讲述,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渗透历史知识,能使学生积极探究故事蕴含的知识点,学生探究中对历史故事所渗透的知识加深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故事 故事教学法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