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的经验将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快速的成长。现代学徒制在国外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而随着国家开始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了避免盲目地照搬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如何正确处理学校与企业、招生与招工、学生与学徒之间关系,对顺利实施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 学徒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通过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不断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指导下,众多的职业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也探索出一些适合特定区域的校企合作道路,但是这种合作离真正的现代学徒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随着国家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工作的展开,在充分认识现代学徒的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关系。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学徒制并不少见,而现代学徒制是与传统学徒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的而又有别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从内涵上传承了传统学徒制的一个核心特征: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同时,又加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所谓‘现代学徒制度’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式的职业教育制度’”[1]。这一概念指明了现代学徒制所涉及的两个重要主体:学校和企业,同时也明确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教学的方式是结合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 [2]。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可以看出,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在现代学徒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关系到国家提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从宏观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实施主要涉及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三者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是学校、企业、学生(学徒)三者之间的关系[3]。
(一)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传统学徒制强调师傅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我国很多行业仍然存在。而学校作为学历教育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交集更多表现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而在这种校企互动过程中,主动的更多是学校,企业表现的意愿并没有学校那么强烈。
随着国家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也就意味着学校与企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先便是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将学校和企业,在这一体系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学校和企业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将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标准制定、教学组织与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工作。这一系列的要求作为纽带将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的合作将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4]。
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前,合作的学校与企业必须明确双方的主体地位及关系,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各项工作中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否则,学校如果认为自己才是培养人的主体,企业只是辅助;或者学校认为学徒主要应该由企业来培养,学校只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这两种想法与做法是对现代学徒制特征的错误理解,也必然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失败。
(二)招生与招工的关系
高职职业教育按照国家统一的招生考试政策,一直沿袭着招生计划申报、批复、按计划招生、按录取结果分班组织教学、毕业联系企业就业。企业则会根据企业自身岗位需求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作出测算进行招工,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首先,在计划的确定上,高职学校招生计划的确定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依据是对学校办学能力的评估而作出的一种计划分配。企业则是自身内部协调统一后得到的计划数据。
其次,招生重点考虑的解决学生的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至于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则是后面重点考虑的问题。招工目标很明确,招收的学徒岗位已经基本确定,招工重点考虑的是学徒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启动,将必然推动高职招生考试形式的变化,在单独招生考试、五年一贯制、“3+2”等基础上,会出现更多有利于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招生考试形式。招生与招工的目标将会一致,招生计划将会与招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协调,招生与招工对试点的专业来说意义相同。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招生与招工的关系,明确招生既招工,而不能错误理解为先学校招生,然后企业再从学校招工。也不能理解为招收的学生必须确定了岗位,才能叫招工。
(三)学生与学徒的关系
学生与学徒的学习目标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达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而开展的培训学习活动。但是从传统学徒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两个角度来看,学生与学徒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传统学徒制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徒通过师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实现技术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与学徒身份都是唯一的,都是在一定环境下学习特定的内容。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作为学生,完成理论知识与一些基本的实践操作,在生产一线,作为一名学徒跟随师傅学习现代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通过学校与企业学习环境的转变,身份也随之发生转变。
三、处理三种关系对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作用
从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来看: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质的提升, 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与学徒身份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学习环境的变化直接带来培养方式上的变化。
(一)有利于正确定位学校与企业的角色
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展开,只有充分理解上述三种关系,才能保证校企之间明确双方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实施。
(二)有利于正确对待学生与学徒身份的转变
实施现代学徒制后,学生身份的转变将带来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只有正确对待这种转变,才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确培养目标,避免错误或者简单的分分任务式完成教学。
(三)有利于清晰招生与招工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强调招生及招工,很明确指出学生进校后及有相应的职业岗位与之对应,避免了大而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无针对性。同时,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教学标准的实施才能够更具体、更细致。
总之,随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启动,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将会有更多的转变与调整,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将不同国外的任何一国现有的学徒制体系,根据我国的国情,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试点工作将会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学徒制,对于每一所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校及相关专业负责人来说,不仅要明确实施试点工作的意义,更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提出的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目标,为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6(上):55.
[2]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3]许竞,再析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 吕妍,古继宝,梁樑,我国现代企业师徒制重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7,(4)
【作者简介】
孙俊(1972-),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 学徒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通过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不断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指导下,众多的职业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也探索出一些适合特定区域的校企合作道路,但是这种合作离真正的现代学徒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随着国家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工作的展开,在充分认识现代学徒的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关系。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学徒制并不少见,而现代学徒制是与传统学徒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的而又有别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从内涵上传承了传统学徒制的一个核心特征: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同时,又加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所谓‘现代学徒制度’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式的职业教育制度’”[1]。这一概念指明了现代学徒制所涉及的两个重要主体:学校和企业,同时也明确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教学的方式是结合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 [2]。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可以看出,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在现代学徒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关系到国家提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从宏观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实施主要涉及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三者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是学校、企业、学生(学徒)三者之间的关系[3]。
(一)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传统学徒制强调师傅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我国很多行业仍然存在。而学校作为学历教育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交集更多表现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而在这种校企互动过程中,主动的更多是学校,企业表现的意愿并没有学校那么强烈。
随着国家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也就意味着学校与企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先便是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将学校和企业,在这一体系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学校和企业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将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标准制定、教学组织与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工作。这一系列的要求作为纽带将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的合作将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4]。
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前,合作的学校与企业必须明确双方的主体地位及关系,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各项工作中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否则,学校如果认为自己才是培养人的主体,企业只是辅助;或者学校认为学徒主要应该由企业来培养,学校只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这两种想法与做法是对现代学徒制特征的错误理解,也必然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失败。
(二)招生与招工的关系
高职职业教育按照国家统一的招生考试政策,一直沿袭着招生计划申报、批复、按计划招生、按录取结果分班组织教学、毕业联系企业就业。企业则会根据企业自身岗位需求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作出测算进行招工,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首先,在计划的确定上,高职学校招生计划的确定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依据是对学校办学能力的评估而作出的一种计划分配。企业则是自身内部协调统一后得到的计划数据。
其次,招生重点考虑的解决学生的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至于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则是后面重点考虑的问题。招工目标很明确,招收的学徒岗位已经基本确定,招工重点考虑的是学徒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启动,将必然推动高职招生考试形式的变化,在单独招生考试、五年一贯制、“3+2”等基础上,会出现更多有利于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招生考试形式。招生与招工的目标将会一致,招生计划将会与招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协调,招生与招工对试点的专业来说意义相同。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招生与招工的关系,明确招生既招工,而不能错误理解为先学校招生,然后企业再从学校招工。也不能理解为招收的学生必须确定了岗位,才能叫招工。
(三)学生与学徒的关系
学生与学徒的学习目标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达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而开展的培训学习活动。但是从传统学徒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两个角度来看,学生与学徒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传统学徒制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徒通过师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实现技术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与学徒身份都是唯一的,都是在一定环境下学习特定的内容。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作为学生,完成理论知识与一些基本的实践操作,在生产一线,作为一名学徒跟随师傅学习现代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通过学校与企业学习环境的转变,身份也随之发生转变。
三、处理三种关系对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作用
从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来看: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质的提升, 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与学徒身份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学习环境的变化直接带来培养方式上的变化。
(一)有利于正确定位学校与企业的角色
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展开,只有充分理解上述三种关系,才能保证校企之间明确双方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实施。
(二)有利于正确对待学生与学徒身份的转变
实施现代学徒制后,学生身份的转变将带来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只有正确对待这种转变,才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确培养目标,避免错误或者简单的分分任务式完成教学。
(三)有利于清晰招生与招工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强调招生及招工,很明确指出学生进校后及有相应的职业岗位与之对应,避免了大而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无针对性。同时,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教学标准的实施才能够更具体、更细致。
总之,随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启动,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将会有更多的转变与调整,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将不同国外的任何一国现有的学徒制体系,根据我国的国情,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试点工作将会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学徒制,对于每一所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校及相关专业负责人来说,不仅要明确实施试点工作的意义,更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提出的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目标,为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6(上):55.
[2]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3]许竞,再析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 吕妍,古继宝,梁樑,我国现代企业师徒制重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7,(4)
【作者简介】
孙俊(1972-),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