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调研体会,笔者介绍了厦门市草莓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治早、治小、治准”的原则,大力推广草莓健身栽培和实施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优化集成生物、生态、物理等技术并限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药减量使用和清洁化生产技术,控制农药残留等。
关键词 草莓;主要病虫害;农药残留;绿色防控技术;福建厦门
中图分类号 S66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09-02
草莓是喜光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洋莓、地莓、地果、红莓等,在园艺上属浆果类果树,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其果实柔软多汁、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外观美丽、香气浓郁,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皇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草莓产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由于气候、栽培习惯(保护地栽培增加等)、连作、外来物种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草莓在栽培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日趋严重。草莓果实没有果皮包被,在较长的时间内都能够采收,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草莓果肉受农药污染的几率。全国各地因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不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而严重影响了草莓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草莓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推行农药减量使用和清洁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草莓健身栽培和实施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残留。笔者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调研体会,现将厦门市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供业界参考。
1 厦门市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情况
影响厦门市草莓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蚜虫、叶螨、斜纹夜蛾、白粉虱等害虫,其发生情况见表1。
2 草莓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绿色防控技术
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治早、治小、治准”的原则,将生物、生态、物理等防治技术结合起来,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既控制有害生物,推进农药的减量使用,又能提升草莓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病虫抗药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促进厦门市草莓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1 健身栽培是做好草莓生产的技术基础
2.1.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淘汰连续种植多年的劣势品种,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优质脱毒苗可以有效预防草莓病毒病。
2.1.2 正确选择播种期、采用轮作倒茬技术。轮作是病虫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办法,进行2~3 年合理轮作,如与水稻轮作;注意尽量避免与马铃薯、西红柿、茄子、青椒等茄科作物轮作[1-2]。
2.1.3 翻耕深耕土壤。对于难以进行轮作的地块,秋季生产田定植前,要利用太阳能和紫外线实施土壤消毒、翻耕土壤,减少中耕预防病害,是目前解决草莓连作地土壤障碍的最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可以深耕后覆盖塑料膜来提高地温;深耕一般是指耕地深度为20~25 cm。这种耕地深度能够将病虫残体、枯枝、落叶等进行深埋,减少中耕除草和人为造成的伤口、预防病菌侵入。
2.1.4 清洁田园。在种植草莓的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田间长势,发现病虫为害的叶片、果实、病株药要及时拔除,从而达到减少病源、虫源的目的;在草莓收获后,也要将病虫残体及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虫初次侵染源,防治病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传染危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1.5 科学施肥。增施腐熟的厩肥、饼肥等有机肥能改良土壤透水、透气性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因而根系发育快,苗齐苗壮,抗虫性增强,可减轻害虫的危害。在种植过程中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防止植株旺长,以减少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2.1.6 科学管水。避免串灌、漫灌,减缓病害传播蔓延速度,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晒畦。适当灌水,防止土壤过分干燥,可避免或减少叶螨的发生。
2.2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2.2.1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地膜覆盖减少杂草,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大棚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减少肥料蒸发,提高肥效,提高土壤温度,有利植物生长。
2.2.2 使用杀虫灯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吸引并杀死害虫的技术被称为杀虫灯技术。每2.0~3.3 hm2使用30 W佳多频振式杀虫灯1盏,以距田埂地面1.5 m的高度诱杀斜纹夜蛾成虫效果好,能降低田间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3]。
2.2.3 有色粘板防虫技术。草莓保护地栽培设施内小型昆虫如蚜虫、白粉虱等危害日益严重,利用其对一些色谱的趋性进行诱杀,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4]。黄色粘板主要诱杀有翅蚜、白粉虱等害虫,一般放置375片/hm2(每片面积25 cm×40 cm)。连续使用3个月,1年更换3次,蚜虫的虫口密度可降低40%左右。同时,可以将银灰色地膜条放置在棚室的放风口处防止病虫危害。
2.2.4 防虫网技术。选择20~25目(孔径0.589~0.833 mm)的白色网进行覆盖不但能够避免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护土壤结构、实现避雨栽培,而且能够防虫。在覆盖防虫网之前,要将栽培园内的前茬作物残枝残叶、田间杂草、蜗牛等清除,然后用辛硫磷等低毒低残留药剂对土壤进行喷施[5-8],消除残留在土壤中的虫、卵。防虫网覆盖时网的四周应盖严、盖牢,防止害虫潜入网内或被风吹开或刮掉。覆盖防虫网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农药使用。
2.3 生物防治技术
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如寄生蜂(如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和浆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p.等)、小茧蜂、寄生蝇、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寄生线虫等)和蛙类、鸟类、螳螂、蜘蛛、草蛉、步甲、瓢虫、马蜂等,有效发挥多种自然天敌的种群基数。 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减少天敌的损害;避开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尽量减少用药,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9-15]。另外,冬春期在草莓植株边的空地尽量保留或播植霍香蓟减少叶螨危害。
2.4 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技术
2.4.1 不同生育期病虫防治。厦门市草莓露地种植一般是9月下旬,11月至次年4月为采摘期。根据草莓物候、气象因素、越冬病虫基数和历史资料等分析,及时监测、掌握草莓各物候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把握病虫害治理的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一是育苗期、移栽定植期、定植至开花前的病虫害防治。此期主要防治斜纹夜蛾、蚜虫、白粉虱等,具体如下:①斜纹夜蛾。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农事操作时摘除卵块和幼虫团,随时杀灭。化学防治时应尽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喷药。可选用2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60 g/hm2、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05 g/hm2、2.2%甲维·氟啶脲乳油1 200 mL/hm2、24%虫螨腈悬浮剂450~750 mL/hm2、7.5%氟啶·斜夜核悬浮剂600~1 050 mL/hm2喷雾防治。②蚜虫。发生初期,使用苦参碱1.5%可溶液剂600~690 g/hm2、啶虫脒20%可溶液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③白粉虱。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联苯菊酯、噻嗪酮、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由于白粉虱成虫体表有蜡质覆盖物,在药液里加入0.2%洗衣粉可提高药效。二是开花至结果期的病虫害防治。此期主要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及蚜虫、白粉虱、叶螨等,具体如下:①灰霉病。病菌在潮湿和25 ℃左右时最容易发病,坐果期与采收后期发病最为严重。要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为草莓第一花序20%以上开花和第二花序刚开花时的现蕾期,可选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300 mL/hm2、1 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50~675 g/hm2、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600~1 000倍液、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600~900 g/hm2、2%丙烷脒水剂(a.i.)90~180 g/hm2等喷雾防治。②白粉病。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属,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发病最适温25~30 ℃,坐果期与采收后期均易发病。露地栽培关键预防期为发病初期或开花前花茎抽生期,可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 倍液、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600 g/hm2、12.5%四氟醚唑水乳剂315~405 mL/hm2、12.5%粉唑醇悬浮剂450~900 g/hm2、300 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375~750 mL/hm2、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300 mL/hm2等喷雾防治;大棚栽培在阴雨天或湿度太大时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或20%一熏灵烟剂在傍晚闭棚后熏蒸防治。③叶螨。在低龄幼虫期或卵孵化盛期,使用0.5%藜芦碱可溶液剂1 800~2 100 g/hm2喷雾防治。参考使用药剂:发生初期用43%联苯肼酯悬浮剂1 800~2 000倍液喷防;盖棚前叶螨发生期用5%噻螨酮水乳剂1 500~2 000倍液、99%矿物油200~300倍液、5%氟铃脲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④蚜虫、白粉虱的防治方法同上。三是果实膨大至采收期的病虫害防治:此期主要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叶螨等,防治方法同上。
2.4.2 在草莓病虫害防治使用药剂防治中注意事项。一是草莓病虫害防治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5(GB8321.1—GB8321.5)》。遵循“生产必需、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原则,按照《农药产品标签通则(GB 20813—2006)》规定,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优先使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印发《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目录(2014)》中的推荐农药品种。确有需要时,可包括少量中毒农药。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有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尤其是限量值高的农药优先选择,剧毒和高毒农药全部排除在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之外。二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和采收间隔期,注意适时喷药,病害以预防为主,虫害在盛花期之前要做好检查喷药,花期一般不喷药,采果期应先采果后喷药。在果实采摘期喷药后要达到安全间隔期后再采摘。过早采摘,会造成果实中农药残留过多。三是根据草莓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规律、天气状况等因素选择防治时间和防治药剂;保护地优先采用烟熏法、粉尘法。例如,防治叶螨,应掌握在低龄幼虫期或卵孵化盛期,可选0.5%藜芦碱可溶液剂1 800~2 100 g/hm2喷雾使用;草莓病毒病与蚜虫关系密切,只要防治好蚜虫,发生初期,可选1.5%苦参碱可溶液剂600~690 g/hm2喷雾使用,病毒病的发生率就能明显降低;灰霉病,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在草莓花序现蕾期。四是适量、交替和科学用药:农药一定要交替使用,以增强药效,延缓害虫的抗药性产生。优先选择单剂产品进行防治,以免出现多残留现象和复配剂重复用药问题。不同生长季节交替轮换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
3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植保植检站.加强监测 及时防治斜纹夜蛾[EB/OL].[2013-08-09][2016-08-01].http://www.sn.xm.gov.cn/snyw/201606/t20160608_13 39582.htm.
[2] 李宗宝,陈加福,蔡金镭,等.厦门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长江蔬菜,2016(10):84-86.
[3] 厦门市植保植检站.我市六举措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EB/OL].[2016-08-01].http://www.sn.xm.gov.cn/snyw/201508/t20150813_1166 483.htm.
[4] 吴声敢,赵学平,杨桂玲,等.浙江省农业团体标准《大棚草莓安全用药指南》解读[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718-1720.
[5]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印发《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目录(2014)》的通知[Z].农农(农药)〔2014〕99号.
[6] 吕佩珂.草莓蓝莓树莓黑莓病虫害防治原色图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7] 乔晓峰,乔荣.贵州省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08-109.
[8] 吉沐祥,李国平,杨敬辉,等.江苏省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13(8):119-121.
[9] 彭建立.同安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0] 林君,杨洋.连日阴雨草莓烂地里 厦门果农收不回成本很受伤[EB/OL].[2012-02-08][2016-08-01].http://fj.qq.com/a/20120228/000042.htm.
[11] 陈永凡,陶小祥.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上海蔬菜,2011(4):61-62.
[12] 陈安良,廉应江,叶海洋,等.丙烷脒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5,41(11):201-303.
[13] 张志恒,王强,赵学平.草莓部分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简述[C]//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2005:958-960.
[14] 吴敏荣.草莓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J].江西植保,2003(3):111-113.
[15] 李国元.草莓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2(1):20-20.
关键词 草莓;主要病虫害;农药残留;绿色防控技术;福建厦门
中图分类号 S66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09-02
草莓是喜光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洋莓、地莓、地果、红莓等,在园艺上属浆果类果树,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其果实柔软多汁、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外观美丽、香气浓郁,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皇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草莓产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由于气候、栽培习惯(保护地栽培增加等)、连作、外来物种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草莓在栽培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日趋严重。草莓果实没有果皮包被,在较长的时间内都能够采收,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草莓果肉受农药污染的几率。全国各地因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不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而严重影响了草莓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草莓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推行农药减量使用和清洁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草莓健身栽培和实施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残留。笔者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调研体会,现将厦门市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供业界参考。
1 厦门市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情况
影响厦门市草莓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蚜虫、叶螨、斜纹夜蛾、白粉虱等害虫,其发生情况见表1。
2 草莓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绿色防控技术
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治早、治小、治准”的原则,将生物、生态、物理等防治技术结合起来,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既控制有害生物,推进农药的减量使用,又能提升草莓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病虫抗药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促进厦门市草莓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1 健身栽培是做好草莓生产的技术基础
2.1.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淘汰连续种植多年的劣势品种,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优质脱毒苗可以有效预防草莓病毒病。
2.1.2 正确选择播种期、采用轮作倒茬技术。轮作是病虫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办法,进行2~3 年合理轮作,如与水稻轮作;注意尽量避免与马铃薯、西红柿、茄子、青椒等茄科作物轮作[1-2]。
2.1.3 翻耕深耕土壤。对于难以进行轮作的地块,秋季生产田定植前,要利用太阳能和紫外线实施土壤消毒、翻耕土壤,减少中耕预防病害,是目前解决草莓连作地土壤障碍的最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可以深耕后覆盖塑料膜来提高地温;深耕一般是指耕地深度为20~25 cm。这种耕地深度能够将病虫残体、枯枝、落叶等进行深埋,减少中耕除草和人为造成的伤口、预防病菌侵入。
2.1.4 清洁田园。在种植草莓的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田间长势,发现病虫为害的叶片、果实、病株药要及时拔除,从而达到减少病源、虫源的目的;在草莓收获后,也要将病虫残体及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虫初次侵染源,防治病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传染危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1.5 科学施肥。增施腐熟的厩肥、饼肥等有机肥能改良土壤透水、透气性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因而根系发育快,苗齐苗壮,抗虫性增强,可减轻害虫的危害。在种植过程中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防止植株旺长,以减少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2.1.6 科学管水。避免串灌、漫灌,减缓病害传播蔓延速度,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晒畦。适当灌水,防止土壤过分干燥,可避免或减少叶螨的发生。
2.2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2.2.1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地膜覆盖减少杂草,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大棚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减少肥料蒸发,提高肥效,提高土壤温度,有利植物生长。
2.2.2 使用杀虫灯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吸引并杀死害虫的技术被称为杀虫灯技术。每2.0~3.3 hm2使用30 W佳多频振式杀虫灯1盏,以距田埂地面1.5 m的高度诱杀斜纹夜蛾成虫效果好,能降低田间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3]。
2.2.3 有色粘板防虫技术。草莓保护地栽培设施内小型昆虫如蚜虫、白粉虱等危害日益严重,利用其对一些色谱的趋性进行诱杀,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4]。黄色粘板主要诱杀有翅蚜、白粉虱等害虫,一般放置375片/hm2(每片面积25 cm×40 cm)。连续使用3个月,1年更换3次,蚜虫的虫口密度可降低40%左右。同时,可以将银灰色地膜条放置在棚室的放风口处防止病虫危害。
2.2.4 防虫网技术。选择20~25目(孔径0.589~0.833 mm)的白色网进行覆盖不但能够避免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护土壤结构、实现避雨栽培,而且能够防虫。在覆盖防虫网之前,要将栽培园内的前茬作物残枝残叶、田间杂草、蜗牛等清除,然后用辛硫磷等低毒低残留药剂对土壤进行喷施[5-8],消除残留在土壤中的虫、卵。防虫网覆盖时网的四周应盖严、盖牢,防止害虫潜入网内或被风吹开或刮掉。覆盖防虫网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农药使用。
2.3 生物防治技术
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如寄生蜂(如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和浆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p.等)、小茧蜂、寄生蝇、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寄生线虫等)和蛙类、鸟类、螳螂、蜘蛛、草蛉、步甲、瓢虫、马蜂等,有效发挥多种自然天敌的种群基数。 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减少天敌的损害;避开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尽量减少用药,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9-15]。另外,冬春期在草莓植株边的空地尽量保留或播植霍香蓟减少叶螨危害。
2.4 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技术
2.4.1 不同生育期病虫防治。厦门市草莓露地种植一般是9月下旬,11月至次年4月为采摘期。根据草莓物候、气象因素、越冬病虫基数和历史资料等分析,及时监测、掌握草莓各物候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把握病虫害治理的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一是育苗期、移栽定植期、定植至开花前的病虫害防治。此期主要防治斜纹夜蛾、蚜虫、白粉虱等,具体如下:①斜纹夜蛾。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农事操作时摘除卵块和幼虫团,随时杀灭。化学防治时应尽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喷药。可选用2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60 g/hm2、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05 g/hm2、2.2%甲维·氟啶脲乳油1 200 mL/hm2、24%虫螨腈悬浮剂450~750 mL/hm2、7.5%氟啶·斜夜核悬浮剂600~1 050 mL/hm2喷雾防治。②蚜虫。发生初期,使用苦参碱1.5%可溶液剂600~690 g/hm2、啶虫脒20%可溶液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③白粉虱。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联苯菊酯、噻嗪酮、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由于白粉虱成虫体表有蜡质覆盖物,在药液里加入0.2%洗衣粉可提高药效。二是开花至结果期的病虫害防治。此期主要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及蚜虫、白粉虱、叶螨等,具体如下:①灰霉病。病菌在潮湿和25 ℃左右时最容易发病,坐果期与采收后期发病最为严重。要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为草莓第一花序20%以上开花和第二花序刚开花时的现蕾期,可选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300 mL/hm2、1 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50~675 g/hm2、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600~1 000倍液、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600~900 g/hm2、2%丙烷脒水剂(a.i.)90~180 g/hm2等喷雾防治。②白粉病。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属,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发病最适温25~30 ℃,坐果期与采收后期均易发病。露地栽培关键预防期为发病初期或开花前花茎抽生期,可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 倍液、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600 g/hm2、12.5%四氟醚唑水乳剂315~405 mL/hm2、12.5%粉唑醇悬浮剂450~900 g/hm2、300 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375~750 mL/hm2、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300 mL/hm2等喷雾防治;大棚栽培在阴雨天或湿度太大时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或20%一熏灵烟剂在傍晚闭棚后熏蒸防治。③叶螨。在低龄幼虫期或卵孵化盛期,使用0.5%藜芦碱可溶液剂1 800~2 100 g/hm2喷雾防治。参考使用药剂:发生初期用43%联苯肼酯悬浮剂1 800~2 000倍液喷防;盖棚前叶螨发生期用5%噻螨酮水乳剂1 500~2 000倍液、99%矿物油200~300倍液、5%氟铃脲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④蚜虫、白粉虱的防治方法同上。三是果实膨大至采收期的病虫害防治:此期主要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叶螨等,防治方法同上。
2.4.2 在草莓病虫害防治使用药剂防治中注意事项。一是草莓病虫害防治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5(GB8321.1—GB8321.5)》。遵循“生产必需、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原则,按照《农药产品标签通则(GB 20813—2006)》规定,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优先使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印发《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目录(2014)》中的推荐农药品种。确有需要时,可包括少量中毒农药。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有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尤其是限量值高的农药优先选择,剧毒和高毒农药全部排除在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之外。二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和采收间隔期,注意适时喷药,病害以预防为主,虫害在盛花期之前要做好检查喷药,花期一般不喷药,采果期应先采果后喷药。在果实采摘期喷药后要达到安全间隔期后再采摘。过早采摘,会造成果实中农药残留过多。三是根据草莓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规律、天气状况等因素选择防治时间和防治药剂;保护地优先采用烟熏法、粉尘法。例如,防治叶螨,应掌握在低龄幼虫期或卵孵化盛期,可选0.5%藜芦碱可溶液剂1 800~2 100 g/hm2喷雾使用;草莓病毒病与蚜虫关系密切,只要防治好蚜虫,发生初期,可选1.5%苦参碱可溶液剂600~690 g/hm2喷雾使用,病毒病的发生率就能明显降低;灰霉病,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在草莓花序现蕾期。四是适量、交替和科学用药:农药一定要交替使用,以增强药效,延缓害虫的抗药性产生。优先选择单剂产品进行防治,以免出现多残留现象和复配剂重复用药问题。不同生长季节交替轮换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
3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植保植检站.加强监测 及时防治斜纹夜蛾[EB/OL].[2013-08-09][2016-08-01].http://www.sn.xm.gov.cn/snyw/201606/t20160608_13 39582.htm.
[2] 李宗宝,陈加福,蔡金镭,等.厦门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长江蔬菜,2016(10):84-86.
[3] 厦门市植保植检站.我市六举措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EB/OL].[2016-08-01].http://www.sn.xm.gov.cn/snyw/201508/t20150813_1166 483.htm.
[4] 吴声敢,赵学平,杨桂玲,等.浙江省农业团体标准《大棚草莓安全用药指南》解读[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718-1720.
[5]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印发《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目录(2014)》的通知[Z].农农(农药)〔2014〕99号.
[6] 吕佩珂.草莓蓝莓树莓黑莓病虫害防治原色图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7] 乔晓峰,乔荣.贵州省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08-109.
[8] 吉沐祥,李国平,杨敬辉,等.江苏省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13(8):119-121.
[9] 彭建立.同安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0] 林君,杨洋.连日阴雨草莓烂地里 厦门果农收不回成本很受伤[EB/OL].[2012-02-08][2016-08-01].http://fj.qq.com/a/20120228/000042.htm.
[11] 陈永凡,陶小祥.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上海蔬菜,2011(4):61-62.
[12] 陈安良,廉应江,叶海洋,等.丙烷脒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5,41(11):201-303.
[13] 张志恒,王强,赵学平.草莓部分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简述[C]//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2005:958-960.
[14] 吴敏荣.草莓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J].江西植保,2003(3):111-113.
[15] 李国元.草莓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2(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