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地区HIV流行现状调查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卫生事业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现实情况。在全民卫生事业进步的过程中,针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日渐重要。我国各级政府和疾控中心都把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放在首位。四川省凉山地区属于艾滋病严重地区,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地域原因,也有人口流动原因,更主要的就是疾病防控工作开展的落后情况。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地区为调查分析对象,阐述了艾滋病与环境的关系,并且针对当地环境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凉山地区 艾滋病防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388-01
  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一些偏远经济落后地区一直是政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四川凉山地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第一例艾滋病人员以来,在短时间内发展快速,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当地公共卫生事业的核心任务。凉山地区属于我国吸毒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艾滋病感染总人数多,死亡率极高。而且伴随着地方性人口流动加快,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当地人口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该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学术性的发展,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必然需要。
  1 凉山地区的自然情况。
  凉山地区地处四川省西南部,主要为彝族自治州。凉山地区为高山峡谷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为主。凉山地区以彝族为主,还包括汉族、藏族、回族、苗族、蒙古族、傈僳族等38个民族,是四川省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凉山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辖区一共为17个县市,其中有11个县被列为全国重点扶贫县,整个辖区人均收入较低,城乡居民生活差异大。凉山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这就造成了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上的落后局面。
  2 凉山地区HIV流行现状。
  2.1 HIV区域性严重并呈扩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累计报告凉山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0316人,在凉山地区17县市新发艾滋病疫情呈不断上升,从2002年每年新发284病例到2007年每年新发3369病理,再到2012年每年新发6179病例,平均每年新发现HIV感染者以40%的增长速度递增,呈扩大趋势。人群分布以男性为主,年龄在20-30岁组最多,感染者以彝族为主,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人群为主。
  2.2 HIV疫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近年十年来,凉山地区艾滋病疫情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感染者出现大幅度增长,近五年发现的感染者人数占凉山州报告感染者总数的80%以上。2012年新发艾滋病感染者是2005年的10倍以上。
  2.3 人群感染分布出现变化。最新调查显示,20-29岁年龄组有下降趋势,而30-39和40-49年龄组有上升趋势,在感染人群虽然以男性为主,但女性感染者、婴儿感染者呈上升趋势,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向性传播转变。
  2.4 病菌扩散由高危人群转向普通群众。由于凉山地区地处偏远、信息封闭、知识落后、医疗卫生检疫差等因素,很多艾滋病自身感染者并不自知,该地区的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沒有重视,在这种无意识无保护状态下,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孕产妇和一些重点县的一般村民中检测出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感染者,主要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所致。
  3 分析原因
  从新感染HIV患者分析,通过血传播途径的上升率逐渐递减,而通过性传播途径的逐渐增加,这与彝族人民的认知和风俗习惯有重要的关联。一是未婚年轻人处朋友“性”开放所致,彝族传统社会向往婚前性自由的事实,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只要不违反传统夷俗,就可以发生性关系,这种性习俗随着乡村生活的变迁与城乡流动性的频繁,当代人性开放超越了传统社会结构;二是已婚夫妻的性传播。据调查,彝族乡村夫妻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占5%,偶尔使用25%,从来不使用70%,这样一旦一方感染艾滋病,则另一方则是70%的感染率。三是彝族转婚性传播。转婚是彝族婚姻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一对夫妻中男子去世后,将妻子转到本族兄弟上,转婚是推动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4 应对措施
  4.1 加强宣传,打造声势。一是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将艾滋病预防工作放在一定高度,从宣传入手,让彝族人民对艾滋病有充分认识,让他们真爱生命,远离艾滋;二是通过多种宣传途径进行宣传。不仅要利用传统广播、电视、宣传栏、传单形式进行宣传讲解,还要利用网络、媒体、微信、腾讯等现代化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三是组织培训。举办各种培训会议,对医务人员、目标人群同伴教育者、公安干警、公务员、教师、彝族家支头人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
  4.2 营造有利环境,防范艾滋传播。一是营造政策环境,出台政策、整合部门资源,召开协调会议,联合下文,开展对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二是营造社区环境,社区动员,集市宣传,配发安全套等防范措施;三是对高危人群综合干预。对吸毒者、HIV感染者、娱乐场所女职员重点进行教育。
  4.3 医疗关怀、社会关怀。一是医疗关怀。加大社会医院防控投资,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定期进行医学随访,每个月对HIV进行CD4细胞计数检测,筛选出符合临床治疗条件的病人,为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母婴传播进行预防,为HIV阳性的孕妇提供免费药物,代乳品等;二是社会关怀。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实行艾滋病孤儿免费上学,减免感染者和病人参加新农合的费用,开展社会各界为艾滋并患者捐款捐物。
  5 结语
  凉山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只是我国艾滋病整体防治工作的一个局部和缩影。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开放的环境给予了人们开放的思想,但是,随之而来的流行病传播速度也迅速加快,艾滋病作为威胁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存在和发展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和防治。近年来,我国艾滋病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是,各个地方的疾控中心都把艾滋病防治放在工作的首位。特别是针对艾滋病多发地区,专业人员都在采取科学的方式解除思想上和生理上的疾苦。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双重进步,保证我国艾滋病防治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莫色打尔,王忠,邓凤,张建华,龚煜汉,阎正民,凉山州HIV/AIDS流行特点煜对策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2]周文瑞,孙雪,2010年凉山州艾滋病流行情况及防治现状调查,亚太传统医药,2011年08期。
  [3]刘德,艾滋病中医辩证特点煜临床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李丽萍,杨胜瑜,加强检验人员对血液病毒防护的几点体会,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年0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究分析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剖宫产整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围术期采用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一周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产妇产后子宫破裂、产褥病、产褥期感染、血栓等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7.02%、5.26%、3.51
【摘 要】 目的:分析在对绝经后妇女出现阴道出血时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进行阴道出血彩超诊断和刮诊的患者病例中选出58例,分析其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经过对患者病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经两种诊断结果的对比,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的确诊结果没有较大的差异性。58例患者中患有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其子宫内膜厚度均超过正常值,差异明显。同时具有恶性病变的患者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