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探究欲望诱发学习潜能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蹲在花园边,对着小蚂蚁研究老半天,或者和草丛边的小蜗牛玩一会儿,再发上一会儿呆;对着一堆玩具,组拼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拆卸新买的玩具,组装不出来,显示出着急的模样。学生与生俱来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即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直观体验,自主获取知识的内在需要。
  一、创造机会,唤起学生探究欲望
  1.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要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方程》时,我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你在心中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你心中想的数先加上7,减去5,再乘2,最后除以2,只要你说出结果是多少,我就能知道你开始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几,怎样?”学生纷纷回答:“不相信。”“那好,咱们来试试。”学生想好数后开始计算起来,不管学生想的数是几我都能说对。“老师,你怎么猜出来的,快教教我们吧!”我顺势利导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随即板书:解方程。这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这样的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学生轻松自然的就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要探究的欲望。
  2.开放课堂,让学生自我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把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体验、去思考,去寻找依据验证自己的想法,去讨论交流和质疑,去“消化”知识,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3.问题延伸,让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无止境的。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联想、运用和创造性的问题或任务,以促使他们把探究活动延伸得更深。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诱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这里有一张明星照,请你们给照片镶上边框,怎么办呢?”学生立即就七嘴八舌了。我趁势询问:“边框的长就是谁的长?”“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异口同声。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感悟中认识周长。学生在轻松掌握周长概念后,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测量周长,交流测量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和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二、学会方法,唤醒学生探究本能
  方法体现智慧,教学的方法、活动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都是智慧的表现。当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种方法,并加以运用,就能够产生智慧。
  1.先预习后学习。
  先预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能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如公式、法则、概念、课堂要学习的内容等。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前,让学生自制一个长方體,并要求算出自制的这个长方体所用纸壳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并探索出长方体所用纸壳面积的计算过程。课堂上,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表自己的言论,人人都想展示自己的见解,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不断闪现。这样,把抽象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具体形象化,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后续的学习与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究之心自然形成。
  2.先观察后比较。
  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判断。到高年级后要继续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比如,学习“通分”时,我创设“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相加或者相减”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思考,并自己想办法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相加或者相减。此时,让学生自学例题,弄清这种分母不同变为相同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通分。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
  3.先思考后表达。
  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提供一点思考的问题,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创造一点独立思维的机会。比如,在《周长的认识》一课中,我是这样安排学生认识周长的:小组合作,剪一些圆形、长方形之类的图片。每人剪一个,要指出手中图形一周的边线,告诉学生图形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随后,通过圈描游泳池一周的边线,描一描地图的边线,引领学生领悟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是一周边线的长。测出量角器、饼干盒盖、树叶等物体的周长,说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得到周长的长度,哪种测量方法比较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我思考,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过程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互究互探,重现学生探究乐趣
  教师教得好并不等于学生学得好,学生亲自经历并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学得好。所以,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坚持不懈地保持和延续下去,才能持续发展地进行终身学习,显现探究的乐趣。
  1.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管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去经历探究过程。比如,在“分数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通过折纸,创造出不同的分数来。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自己探究同底等高圆锥和圆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合作,共同发现,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提高了探究的欲望。
  2.观察思考,睿智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使其不仅能对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会观察思考,而且能提出质疑或有所创新。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读题,画图解答,一会儿列出了算式。可有学生提出来:“宽减少5米,面积减少150平方米,那剩下的不就是150的3倍。”多好的提醒。小组合作交流,弄清了为什么。思路开阔了,学生兴趣就高了。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要爱护和善待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活动功能,提供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并且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方法上互相借鉴。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3.倾听表达,快乐学习。
  小学生好表现,只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在别人话还没说完的情况下,往往就开始抢嘴,或者发现自己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忍不住喊起来,不顾别人讲完没讲完。课堂上学生更愿意听到自己的声音,他们自信而睿智,他们需要的是尝试,而不是教师的讲解,哪怕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给予学生智慧方法的适当引领,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
  教育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主探索。凡是学生能学的东西,就让他们自己学;凡是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到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活泼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 冉 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