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深度实施,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被人们接受并努力付诸于教学之中。这种代表着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就叫做:情感教育。
小学的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高度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养成与建立,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使之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在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些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不管是往昔的情境教育还是今日的体验教育或生本教育,都鲜明地呈现出情感教育的主要特征。而新课标更是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鲜明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目标的三个方面。
可是,细细察看后我们不难看到,当下开展的语文情感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或是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与不足,这说明一些教师对情感教育还是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下面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这四个维度对语文情感教育的若干误区作出一番个人的思索。
一、语文情感教育中偏重人文性内容的倾向
请看一篇题为《情感教育在语文实践中的运用》一文的写作提纲:
1.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2.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3.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从教学设计的大体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几乎等同于对“教材文本人文意义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语文情感教育在确定教育内容上的一个重大误区。这种误区的偏颇主要表现在:
1.抹杀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义
实施情感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下“唯智育”、“唯分数”的状况。应试教育下,很多人把分数、成绩视作衡量教育目标的唯一尺度,根本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目中几乎无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正是教育已经扭曲到把学习的主体当做了工具来对待,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甚至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才由此产生了情感教育。可是现今的情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意义给舍弃了。用自家的园地栽种起别人家的庄稼,再怎么说也不会是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所在吧。
2.曲解了情感教育的真正意义
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与人际交往中生成体验,这是检验情感教育真假的试金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
这意味着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正确形成,并以此促进学生个体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所重视与极力欲改观的,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种“强迫性的、压制性的、命令式的、灌输式的”的教育现状,极为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改善,以唤起学生作为学习乃至生活主体的生命存在意识。所以情感教育的目标一般都包括三个内容:
(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这些目标中的情感、能力和体验,几乎都必须是在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充分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或完成,而不是仅仅强迫性地或被动性地从文本中间接获得。
可是在上面案例的陈述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这种情感教育只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从文本中接受现成的道德观念,而不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交往中生成、在碰撞中提升属于自己的一些情感或信念。
二、语文情感教育中滥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倾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在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中,众多的现代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小学语文教师所运用,并出现了教学充斥着多媒体课件的状况。
这其中的一个缘由,就是因为持这种做法的教师普遍认为:现代教学手段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产生乐于学的积极情绪,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并不等同于滥用。尤其是实施语文情感教育时,如果不切实际地滥用现代教学手段,只会对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及效果起到削弱或消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学手段替代了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
如以录音范读替代学生的个性朗读,以感官刺激替代学生的文字推敲,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中现代教学手段滥用的表现。
我们知道,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实践,小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朗读技能。用录音范读替代学生的朗读,挤占学生技能练习的时间和机会,能不是一种滥用的表现吗?
再拿语文的审美体验来说。语文的审美体验实际上也是语文情感教育所要生成的一种社会性情感。语文审美的根本媒介在于语言文字,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也就失去了语文审美的主要特征。而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情趣,只有让他们在语言的听、说、写的玩味中,领会语言的意蕴与情致等,才能产生对语言的审美体验,而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营造的声、色、形等具象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与对语言的审美体验,根本是两码事。用现代教学手段替代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实践体验感悟的自主权利。
小学的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高度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养成与建立,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使之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在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些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不管是往昔的情境教育还是今日的体验教育或生本教育,都鲜明地呈现出情感教育的主要特征。而新课标更是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鲜明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目标的三个方面。
可是,细细察看后我们不难看到,当下开展的语文情感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或是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与不足,这说明一些教师对情感教育还是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下面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这四个维度对语文情感教育的若干误区作出一番个人的思索。
一、语文情感教育中偏重人文性内容的倾向
请看一篇题为《情感教育在语文实践中的运用》一文的写作提纲:
1.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2.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3.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从教学设计的大体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几乎等同于对“教材文本人文意义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语文情感教育在确定教育内容上的一个重大误区。这种误区的偏颇主要表现在:
1.抹杀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义
实施情感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下“唯智育”、“唯分数”的状况。应试教育下,很多人把分数、成绩视作衡量教育目标的唯一尺度,根本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目中几乎无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正是教育已经扭曲到把学习的主体当做了工具来对待,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甚至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才由此产生了情感教育。可是现今的情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意义给舍弃了。用自家的园地栽种起别人家的庄稼,再怎么说也不会是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所在吧。
2.曲解了情感教育的真正意义
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与人际交往中生成体验,这是检验情感教育真假的试金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
这意味着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正确形成,并以此促进学生个体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所重视与极力欲改观的,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种“强迫性的、压制性的、命令式的、灌输式的”的教育现状,极为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改善,以唤起学生作为学习乃至生活主体的生命存在意识。所以情感教育的目标一般都包括三个内容:
(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这些目标中的情感、能力和体验,几乎都必须是在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充分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或完成,而不是仅仅强迫性地或被动性地从文本中间接获得。
可是在上面案例的陈述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这种情感教育只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从文本中接受现成的道德观念,而不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交往中生成、在碰撞中提升属于自己的一些情感或信念。
二、语文情感教育中滥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倾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在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中,众多的现代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小学语文教师所运用,并出现了教学充斥着多媒体课件的状况。
这其中的一个缘由,就是因为持这种做法的教师普遍认为:现代教学手段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产生乐于学的积极情绪,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并不等同于滥用。尤其是实施语文情感教育时,如果不切实际地滥用现代教学手段,只会对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及效果起到削弱或消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学手段替代了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
如以录音范读替代学生的个性朗读,以感官刺激替代学生的文字推敲,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中现代教学手段滥用的表现。
我们知道,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实践,小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朗读技能。用录音范读替代学生的朗读,挤占学生技能练习的时间和机会,能不是一种滥用的表现吗?
再拿语文的审美体验来说。语文的审美体验实际上也是语文情感教育所要生成的一种社会性情感。语文审美的根本媒介在于语言文字,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也就失去了语文审美的主要特征。而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情趣,只有让他们在语言的听、说、写的玩味中,领会语言的意蕴与情致等,才能产生对语言的审美体验,而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营造的声、色、形等具象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与对语言的审美体验,根本是两码事。用现代教学手段替代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实践体验感悟的自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