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长沙市雨花区劳动东路32号雨花亭街道正圆社区大院内,矗立着一尊巨型毛主席塑像。
这里原来是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家属宿舍区,与正圆动力配件厂厂区遥遥相望。“文革”时期,这里虽然处于长沙南郊,但因为正圆动力配件厂声名远播,带来了比较旺盛的人气,所以,厂里选择在此塑建毛主席像也是很合情理的举动。
(二)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是一位留学归国的内燃机专家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创办的。
1943年,为发展民族工业,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内燃机专家戴桂蕊教授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而回到国内,创立了这家中国最早的活塞环制造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被改造成为我国第一家活塞、活塞环制造厂,成为国家重点骨干企业。最初,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是国务院的部属直管企业,归口第八机械工业部管理和领导,也是当时湖南一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不错的国营企业。
1966年6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更名为“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
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后又更名为湖南正圆动力配件有限公司。鼎盛时,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10个车间,2个分厂,1个研究所,职工3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内出现了势不两立的两大造反派组织,因为打“派仗”的原因,厂里的生产一度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产,产品质量也严重下降。1968年初,根据毛主席“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内部,更没有理由一定要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的指示和中央文革、省文革小组的要求,厂里两大派造反组织实行了“革命大联合”。不久后,厂革命委员会也正式成立。正在这时,湖南大学修建毛主席塑像的消息传到了厂里,广大工人群众纷纷向厂革委会提出要求,希望在厂里修建一尊主席塑像,既凸显出长沙红旗内燃机厂作为一家部属国营企业的领头羊地位,又表达了工人階级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工人范兴国回忆说:“当时,我们厂已经改名叫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隶属于国家第八机械工业部管辖。为了顺应当时全国兴起的修建毛主席塑像的热潮,1968年初,刚刚成立不久的厂革命委员会根据广大工人阶级的强烈要求,决定在厂里的家属宿舍内修建一座毛主席塑像。当时的厂革委会领导在会议上对我们说,修建一尊主席塑像,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表达我们工人阶级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二是为了树立毛主席的权威,教育后人。”
(四)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毛主席塑像矗立在厂宿舍区,因为现在工厂已经改制,家属宿舍区归社会管理,所以,这里改称为正圆社区。正圆社区的大门,两边分别悬挂着“长沙正圆医院”和“正圆学校”的牌子,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对正大门的巨型毛主席雕塑像和两排参天大树。
这尊主席塑像坐西朝东,面对太阳升起的的东方。塑像的造型为主席着风衣,双手放于身背后,左下衣角随风轻轻飘起;主席平视前方,目光远眺,坚毅而沉着,对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对湖南的建设和发展充满了信心,很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境。这尊主席雕像的材质是湖南望城丁字湾的麻石,为一整块巨石手工雕刻而成;雕像的像身加基座高共7.1米,寓意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其中基座高3.3米,像身高3.8米。塑像的基座由三部分组成,底层高0.45米、边长2.9米,中间层最高,边长2.5米,高2.65米,足台高0.2米,边长1.45米,三部分加起来高3.3米。塑像刚刚落成时,基座是用水磨石做面板。当时,基座四面的正中间各镶有一块高1米,宽1.5米的麻石小方框,其中正面方框内镌刻着林彪的题词手迹:“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背面的方框内也镌刻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林彪题词手迹。两边的方框内则分别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主席语录。林彪事件后,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基座正面和背面方框内的林彪题词手迹被凿掉了,正面换上了“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背面则换上了两边那条毛主席语录,两边再没有小方框。基座下面有一个边长为5.2米的正方形底座,底座的四周围上了水泥柱围栏。上世纪80年代初,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在维修主席塑像时,用浅红色的人造大理石做基座的面板,使塑像焕然一新。
(五)“文革”期间,修建主席雕像的地方是一个小广场,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厂里搞工人宿舍改造,主席雕像所在的小广场的四周也建起了宿舍,所以,主席雕像广场的范围也缩小了很多,底座四周的围栏也因多种原因而被拆除。
范兴国回忆说:现在的正圆社区是以前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宿舍区,再以前是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小广场,这尊主席雕像就立在当时工厂的广场上。因为当时还不是宿舍区,这里比较宽敞,所以,雕像的占地面积较宽,基座做得很气派。一为基座,一为底座,底座上建有台阶,四周围着护栏,基座的前面经常摆放着鲜花。
(六)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毛主席雕像,是湖南大学雕塑系的教授和艺术家设计出画稿,由望城丁字湾石雕铺的能工巧匠雕刻的。所以,其整体设计、造型及雕像的神韵与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的主席塑像基本相似。范兴国师傅曾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厂革委会成立了雕像办公室后,经过几次商讨,挑选出了几张毛主席照片,供湖南大学的教授设计画样用。画样设计出来后,立即派人交给了望城丁字湾的石料加工铺,由石料铺的有名石匠来负责雕刻这一尊塑像。
(七)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雕像修建的速度非常之快,1968年初厂里做出修建主席塑像决定后,当年5月就正式落成,前后只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证主席石雕像按质按时建成,厂里一边请石匠师傅雕刻主席石雕像,一边发动全厂职工参加义务劳动,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修建起主席雕塑像的基座、底座和主席塑像广场。 当时,在全厂职工中选择参加修建基座义务劳动的对象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是家庭出身好,根正苗红;二是必须是青壮年,既有体力,又有劳动技能和经验。老范师傅当年刚刚20出头的年龄,被选中参加修建基座、底座的义务劳动。他们日夜奋战,一直干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主席雕像雕刻好之前,完成了基座、底座、护栏和小广场的修建,以及广场四周的装饰和整理。1968年5月底,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雕像正式揭幕,当时全厂职工、家属及附近的居民、菜农,约有近万人参加了雕像揭幕仪式。
对此,范兴国师傅记得很清楚,他说:从1968年5月到现在,这尊主席雕像矗立在这里已经将近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主席雕像正式落成那天,厂里召开了庆典大会,庆祝主席雕像的落成,同时还表彰了对修建主席雕像做出贡献的先进职工。全厂干部职工家属和工厂附近的菜农都来参加了会议,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庆典仪式。庆典仪式结束时,参加会议的人抬着主席像和语录牌,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围着厂区游了一圈,以示庆祝。
(八)后来,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的名称又恢复为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接着是工厂改制,后来又宣布破产。一个有数十年历史的国营企业虽然消失了,但矗立在厂区的主席雕像却依旧巍然屹立。
其实,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雕像能够保存下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最明显的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大规模拆除数量过多的毛主席塑像时,一些人也曾建议拆除,但因绝大多数干部工人的坚决反对而没有被拆除。一次是上世纪末,正圆厂申请破产后,厂里的宿舍区交由正圆社区管理,因为塑像位于社区干道的正中心,部分社区居民曾建议移走,但遭到了正圆动力配件厂很多退休干部职工的坚决反对。后来,社区根据居民和正圆动力配件厂职工的意愿,决定将这尊主席塑像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九)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这尊主席雕像,因为是专家设计画样、由名匠雕刻的,所以,不仅造型大众化,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而且雕刻技术娴熟,用刀用凿,细腻而精到,一刀一凿,简洁而明快,雕像逼真,栩栩如生,把毛主席的神韵英姿,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大众面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石雕像,用的是具有湖南特色的望城丁字湾麻石,能够从材质上体现出湖南人那种坚毅、沉着、勇于担当的“霸蛮”精神,这符合主席的性格和气质。
“文革”期間各地修建的主席雕像多达两千多尊,但留存下来的不多,特别是用石雕刻塑像更少。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这尊石雕像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而傲然挺立,深深地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十)基于此,2010年12月,长沙市文物局将正圆社区内的这尊主席雕像列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而永久保护起来,并在雕像基座的北面镶上了一块不锈钢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铭牌,编号为430111-0019,落款是“长沙市文物局”。市文物局或定期拨出经费予以维修,或定期派出工作人员对主席塑像进行维护。2014年6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这尊主席石雕像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
2011年12月26日和2013年12月26日,在主席诞生118周年、120周年的时候,长沙市雨花区委、区政府组织维修队伍,对这尊石雕像进行了专业性维修和保养,使石雕像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里原来是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家属宿舍区,与正圆动力配件厂厂区遥遥相望。“文革”时期,这里虽然处于长沙南郊,但因为正圆动力配件厂声名远播,带来了比较旺盛的人气,所以,厂里选择在此塑建毛主席像也是很合情理的举动。
(二)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是一位留学归国的内燃机专家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创办的。
1943年,为发展民族工业,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内燃机专家戴桂蕊教授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而回到国内,创立了这家中国最早的活塞环制造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被改造成为我国第一家活塞、活塞环制造厂,成为国家重点骨干企业。最初,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是国务院的部属直管企业,归口第八机械工业部管理和领导,也是当时湖南一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不错的国营企业。
1966年6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更名为“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
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后又更名为湖南正圆动力配件有限公司。鼎盛时,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10个车间,2个分厂,1个研究所,职工3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内出现了势不两立的两大造反派组织,因为打“派仗”的原因,厂里的生产一度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产,产品质量也严重下降。1968年初,根据毛主席“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内部,更没有理由一定要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的指示和中央文革、省文革小组的要求,厂里两大派造反组织实行了“革命大联合”。不久后,厂革命委员会也正式成立。正在这时,湖南大学修建毛主席塑像的消息传到了厂里,广大工人群众纷纷向厂革委会提出要求,希望在厂里修建一尊主席塑像,既凸显出长沙红旗内燃机厂作为一家部属国营企业的领头羊地位,又表达了工人階级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工人范兴国回忆说:“当时,我们厂已经改名叫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隶属于国家第八机械工业部管辖。为了顺应当时全国兴起的修建毛主席塑像的热潮,1968年初,刚刚成立不久的厂革命委员会根据广大工人阶级的强烈要求,决定在厂里的家属宿舍内修建一座毛主席塑像。当时的厂革委会领导在会议上对我们说,修建一尊主席塑像,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表达我们工人阶级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二是为了树立毛主席的权威,教育后人。”
(四)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毛主席塑像矗立在厂宿舍区,因为现在工厂已经改制,家属宿舍区归社会管理,所以,这里改称为正圆社区。正圆社区的大门,两边分别悬挂着“长沙正圆医院”和“正圆学校”的牌子,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对正大门的巨型毛主席雕塑像和两排参天大树。
这尊主席塑像坐西朝东,面对太阳升起的的东方。塑像的造型为主席着风衣,双手放于身背后,左下衣角随风轻轻飘起;主席平视前方,目光远眺,坚毅而沉着,对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对湖南的建设和发展充满了信心,很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境。这尊主席雕像的材质是湖南望城丁字湾的麻石,为一整块巨石手工雕刻而成;雕像的像身加基座高共7.1米,寓意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其中基座高3.3米,像身高3.8米。塑像的基座由三部分组成,底层高0.45米、边长2.9米,中间层最高,边长2.5米,高2.65米,足台高0.2米,边长1.45米,三部分加起来高3.3米。塑像刚刚落成时,基座是用水磨石做面板。当时,基座四面的正中间各镶有一块高1米,宽1.5米的麻石小方框,其中正面方框内镌刻着林彪的题词手迹:“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背面的方框内也镌刻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林彪题词手迹。两边的方框内则分别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主席语录。林彪事件后,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基座正面和背面方框内的林彪题词手迹被凿掉了,正面换上了“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背面则换上了两边那条毛主席语录,两边再没有小方框。基座下面有一个边长为5.2米的正方形底座,底座的四周围上了水泥柱围栏。上世纪80年代初,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在维修主席塑像时,用浅红色的人造大理石做基座的面板,使塑像焕然一新。
(五)“文革”期间,修建主席雕像的地方是一个小广场,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厂里搞工人宿舍改造,主席雕像所在的小广场的四周也建起了宿舍,所以,主席雕像广场的范围也缩小了很多,底座四周的围栏也因多种原因而被拆除。
范兴国回忆说:现在的正圆社区是以前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宿舍区,再以前是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小广场,这尊主席雕像就立在当时工厂的广场上。因为当时还不是宿舍区,这里比较宽敞,所以,雕像的占地面积较宽,基座做得很气派。一为基座,一为底座,底座上建有台阶,四周围着护栏,基座的前面经常摆放着鲜花。
(六)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毛主席雕像,是湖南大学雕塑系的教授和艺术家设计出画稿,由望城丁字湾石雕铺的能工巧匠雕刻的。所以,其整体设计、造型及雕像的神韵与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的主席塑像基本相似。范兴国师傅曾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厂革委会成立了雕像办公室后,经过几次商讨,挑选出了几张毛主席照片,供湖南大学的教授设计画样用。画样设计出来后,立即派人交给了望城丁字湾的石料加工铺,由石料铺的有名石匠来负责雕刻这一尊塑像。
(七)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雕像修建的速度非常之快,1968年初厂里做出修建主席塑像决定后,当年5月就正式落成,前后只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证主席石雕像按质按时建成,厂里一边请石匠师傅雕刻主席石雕像,一边发动全厂职工参加义务劳动,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修建起主席雕塑像的基座、底座和主席塑像广场。 当时,在全厂职工中选择参加修建基座义务劳动的对象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是家庭出身好,根正苗红;二是必须是青壮年,既有体力,又有劳动技能和经验。老范师傅当年刚刚20出头的年龄,被选中参加修建基座、底座的义务劳动。他们日夜奋战,一直干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主席雕像雕刻好之前,完成了基座、底座、护栏和小广场的修建,以及广场四周的装饰和整理。1968年5月底,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雕像正式揭幕,当时全厂职工、家属及附近的居民、菜农,约有近万人参加了雕像揭幕仪式。
对此,范兴国师傅记得很清楚,他说:从1968年5月到现在,这尊主席雕像矗立在这里已经将近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主席雕像正式落成那天,厂里召开了庆典大会,庆祝主席雕像的落成,同时还表彰了对修建主席雕像做出贡献的先进职工。全厂干部职工家属和工厂附近的菜农都来参加了会议,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庆典仪式。庆典仪式结束时,参加会议的人抬着主席像和语录牌,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围着厂区游了一圈,以示庆祝。
(八)后来,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的名称又恢复为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接着是工厂改制,后来又宣布破产。一个有数十年历史的国营企业虽然消失了,但矗立在厂区的主席雕像却依旧巍然屹立。
其实,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雕像能够保存下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最明显的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大规模拆除数量过多的毛主席塑像时,一些人也曾建议拆除,但因绝大多数干部工人的坚决反对而没有被拆除。一次是上世纪末,正圆厂申请破产后,厂里的宿舍区交由正圆社区管理,因为塑像位于社区干道的正中心,部分社区居民曾建议移走,但遭到了正圆动力配件厂很多退休干部职工的坚决反对。后来,社区根据居民和正圆动力配件厂职工的意愿,决定将这尊主席塑像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九)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的这尊主席雕像,因为是专家设计画样、由名匠雕刻的,所以,不仅造型大众化,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而且雕刻技术娴熟,用刀用凿,细腻而精到,一刀一凿,简洁而明快,雕像逼真,栩栩如生,把毛主席的神韵英姿,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大众面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这尊主席石雕像,用的是具有湖南特色的望城丁字湾麻石,能够从材质上体现出湖南人那种坚毅、沉着、勇于担当的“霸蛮”精神,这符合主席的性格和气质。
“文革”期間各地修建的主席雕像多达两千多尊,但留存下来的不多,特别是用石雕刻塑像更少。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这尊石雕像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而傲然挺立,深深地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十)基于此,2010年12月,长沙市文物局将正圆社区内的这尊主席雕像列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而永久保护起来,并在雕像基座的北面镶上了一块不锈钢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铭牌,编号为430111-0019,落款是“长沙市文物局”。市文物局或定期拨出经费予以维修,或定期派出工作人员对主席塑像进行维护。2014年6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这尊主席石雕像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
2011年12月26日和2013年12月26日,在主席诞生118周年、120周年的时候,长沙市雨花区委、区政府组织维修队伍,对这尊石雕像进行了专业性维修和保养,使石雕像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