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模式,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把握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等实际情况,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
【关键词】改革;激发;兴趣
现代数学学习论认为:“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思维、记忆等各种智力活动也越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灵活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时间很短,如能巧妙设计,用一个带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或一个有悬念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心象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就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和学习情绪调节到一个积极状态,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尚不知道的东西。教师顺利进入下个环节的教学。
在学习“方程”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同学们,老师会算命,你只要把你的年龄乘2减1,我就能算出你的真实年龄。同学们听后,一下子砸开了锅,叽叽喳喳的开始议论,有几个学生大胆的报出数字,老师果然非常快速的说出他的年龄。学生非常惊讶。所以都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在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面前,教师不失时机地说:“你们一定特别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吧?当你们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不但能像老师一样迅速算出别人的年龄,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产生了悬念,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便很快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过渡自然而贴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应用,妙趣横生
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设计富有情趣的应用实践活动,是不断增加和延长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呈现方式的变换,由原来较抽象的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譬如,在学习 “从不同方向看”后,教科书(苏科版)P15页随堂练习一道题:“一辆汽车从小明的面前经过,小明拍摄了一组照片,请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写出正确的顺序。”我先让学生自己想象平时的个人经历,然后带领同学们到学校操场模拟演练,把自己当作题中小明会是什么情况?学生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分小组讨论实验,最后有两种说法极具代表性:一种顺序是②①⑤④③,学生说的振振有辞真,仿佛“身临其境”。第二种说法是⑤④③②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考查了知识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挖掘教材,激发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教材的兴趣,而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趣味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灵活使用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勾股定理”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历史上对于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有500多种,你能否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还有哪些验证方法?或课后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知识及小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一起交流。”学生课后收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上讲台介绍其他的验证方法。学生一个个非常兴奋,讲的滔滔不绝,并带上自己的制作图片进行当堂拼接,并给予证明。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个个积极思考,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火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在课外有了进一步的延伸。
四、亲自动手,诱发兴趣
“智慧出在手尖上”,根据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等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开展。
比如“在一块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的开放题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板,问:你如何向别人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给出了各种方法,有的把纸板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贴在一起,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有的只剪两个角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也能说明。教师可接着说:“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了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能否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它的正确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拼法出发,添加辅助线。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还体会到了辅助线的来历和作用,因而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之一就在于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数学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善于学习,学会老师所教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忠娜.寓兴趣培养于数学教学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8)
[2]杨智雄.话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0)
[3]王亚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11)
[4]孔庆霞.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10)
[5]朱其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实现情感教育目标[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关键词】改革;激发;兴趣
现代数学学习论认为:“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思维、记忆等各种智力活动也越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灵活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时间很短,如能巧妙设计,用一个带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或一个有悬念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心象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就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和学习情绪调节到一个积极状态,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尚不知道的东西。教师顺利进入下个环节的教学。
在学习“方程”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同学们,老师会算命,你只要把你的年龄乘2减1,我就能算出你的真实年龄。同学们听后,一下子砸开了锅,叽叽喳喳的开始议论,有几个学生大胆的报出数字,老师果然非常快速的说出他的年龄。学生非常惊讶。所以都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在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面前,教师不失时机地说:“你们一定特别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吧?当你们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不但能像老师一样迅速算出别人的年龄,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产生了悬念,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便很快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过渡自然而贴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应用,妙趣横生
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设计富有情趣的应用实践活动,是不断增加和延长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呈现方式的变换,由原来较抽象的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譬如,在学习 “从不同方向看”后,教科书(苏科版)P15页随堂练习一道题:“一辆汽车从小明的面前经过,小明拍摄了一组照片,请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写出正确的顺序。”我先让学生自己想象平时的个人经历,然后带领同学们到学校操场模拟演练,把自己当作题中小明会是什么情况?学生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分小组讨论实验,最后有两种说法极具代表性:一种顺序是②①⑤④③,学生说的振振有辞真,仿佛“身临其境”。第二种说法是⑤④③②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考查了知识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挖掘教材,激发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教材的兴趣,而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趣味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灵活使用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勾股定理”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历史上对于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有500多种,你能否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还有哪些验证方法?或课后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知识及小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一起交流。”学生课后收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上讲台介绍其他的验证方法。学生一个个非常兴奋,讲的滔滔不绝,并带上自己的制作图片进行当堂拼接,并给予证明。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个个积极思考,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火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在课外有了进一步的延伸。
四、亲自动手,诱发兴趣
“智慧出在手尖上”,根据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等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开展。
比如“在一块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的开放题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板,问:你如何向别人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给出了各种方法,有的把纸板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贴在一起,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有的只剪两个角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也能说明。教师可接着说:“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了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能否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它的正确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拼法出发,添加辅助线。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还体会到了辅助线的来历和作用,因而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之一就在于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数学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善于学习,学会老师所教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忠娜.寓兴趣培养于数学教学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8)
[2]杨智雄.话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0)
[3]王亚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11)
[4]孔庆霞.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10)
[5]朱其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实现情感教育目标[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