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的民主氛围更浓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学生自由学习与思考的机会也多了。但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追求“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课堂教学所关注的核心目标,高中数学课堂也不例外。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表现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且质量差。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数学习题课为例,学生获得分析问题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机会。同时,教学时间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会跟不上,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把握不够。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虽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但却把学生的"自流"当作"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更没有及时检查和反馈,很少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学习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转变教师观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1.从教师素质方面讲,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素质,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把握标准的定位进行教学。”《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我们高中数学老师要敢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探究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2.从教学目标方面讲,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即不仅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个章节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哪种数学思想、强化哪种数学方法,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3.从教学方法方面讲,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各种教学方式、方法都具有互补性,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它的作用。要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走极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潜力相适应的教学期望,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表现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且质量差。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数学习题课为例,学生获得分析问题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机会。同时,教学时间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会跟不上,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把握不够。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虽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但却把学生的"自流"当作"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更没有及时检查和反馈,很少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学习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转变教师观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1.从教师素质方面讲,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素质,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把握标准的定位进行教学。”《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我们高中数学老师要敢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探究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2.从教学目标方面讲,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即不仅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个章节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哪种数学思想、强化哪种数学方法,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3.从教学方法方面讲,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各种教学方式、方法都具有互补性,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它的作用。要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走极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潜力相适应的教学期望,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