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几个误区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之一: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小于教师的知识面。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时代结束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发问自主探究,课堂已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的触角伸向知识的各个角落,又像是一匹匹思想脱缰的野马。这对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主持者——教师来说,切忌大意,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是教师就肯定比学生懂的多,自己走的桥比他们走的路都多,从而没有认真准备便走进课堂。这会让自己非常被动,要知道教室里的这六七十位臭皮匠可不是好对付的。如教《失街亭》,笔者在学生讨论后正要下断语,忽有一生发言,其根据《三国演义》中马谡向孔明献“攻心计”“离间计”事例,得出判断:马谡的聪明才气应该肯定,不能全盘否定。另有一生更高屋建瓴,从哲学角度予以补充,认为要用辩证法的眼光看问题。笔者为学生的出色表现欣喜之余亦冒了些许冷汗,庆幸自己没有照本宣科妄下断语。事后交流得知此二生一为三国迷,一为政治高才生。
  如此想来,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杂家的老生常谈竟是这样新鲜生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要关注,美学、哲学、史学、文艺学要关注,就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应学习研究。有位教师曾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极为赞赏,称“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可见,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要求已不再空洞不再是说教。
  误区之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终于可以忙里偷闲喘口气了。实践中发现新的学习方式下,课堂内常常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引导调控职能的缺位,以及课堂驾驭难度增大,教师不善于组织和点拨。因此要做到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就得要求教师具有组织上的凝聚力。学生犹如野马在思考的天地中狂奔急驰,但无论怎样,教师总应做高明的驭手,点拨的魔棒指向哪里,学生的思维之线就向哪里延伸。教师常常处于这样的地位:学生觉得离开你是一种思考上的自由,而一旦远远地离开又感到目标不清,需要你的“点拨”之灯来照亮。所以万万不可让学生自流,教师坐在一边闭目养神。
  误区之三:学生非常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谈得都很有道理,教师就不“画蛇添足”了。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究,百家争鸣,课堂效果的确很好,因为思考的自主权放给了学生,课堂成了如沸的江流 。可学生的意见都发表完了,接下来怎么办?如果教师在此避而不答,草草收兵,不问结论,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感到失望。教师此时要善于归纳众家意见,善于从众家意见中找出相通的地方,并加以提炼概括,进一步深刻。切不可敷衍,说些不关痛痒的职业套话。有一次观摩课,同事执教《石钟山记》,学生就“石钟山名的由来”争得十分热烈。主声派、主形派、调和派各执己见,又有人说讨论山名的由来没有意义,我们只要把握此文的主旨就行了,不必吹毛求疵。几派争得不可开交,怎么办?教师明确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争议是十分有意义的,总起来看以形声结合为妥,因为各自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我们争议的目的不在此。我们要想到:苏轼作了一番考察得出的结论已是不易,然而后人还是给推翻了,后人得出的结论,我们今人还在争议呢。这就充分说明要寻找正确的答案是多麽困难啊!这正是认识论上所说的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争论的意义正在这里。《石钟山记》一文的主旨不也正是如此吗?此番评说,犹如抓纲带目,总纲提起,全网皆收。学生自然收获多多。
  还想逐一再列举一些,忽然发现上述所列误区实在算不得误区。一则其中道理太简单,几乎“师尽皆知”。二则一般意义上的误区,只要思想上醒悟转变过来,很容易就能进入正常的轨道。而上述所列几种误区,却极难走出,因为这实在不仅仅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我想这些所谓的误区大概需要我们为人师者穷其一生来走出吧。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活动广受学生欢迎。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既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又不影响课标的达成呢?  一、抓住人物“对话”点,先读后演  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的。教学时,找准人物对话的“点”让同桌之间借助拼音互评互读,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对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用笔简要写在对话旁边。最后进行小组表演或班级表演展示。  例如,在《要下
为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发展,奠定其学习基础及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建立在本校生源结构特点的语文校本教材,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下面以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分享我校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策略。  一、开展有效评估,为教材编写奠定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评估,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目标及拓展目标,以此确定课程目标。我们着重针对简单应答、语言模仿、语言理解、图物配
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爱读“古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激“情”激“趣”,在“巧”字上下功夫,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讲文言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多诵读上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熟读成诵,从许多优秀古诗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以“读”导“学”,引导学生爱背“古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就属于作文的本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根据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作文的批改方式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作文互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手中一支笔,圈圈点点,通篇殷红。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然而,学生并不领情,往往
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抽象的道理,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生活中完成。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品德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一、活用教材,启动生活  现行品德教材的内容虽说是精挑细选,为我们品德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教材
学科教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的工作,除了课题研究之外,许多教师都在探讨教材教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互相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是教研工作的一般形式,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的课时不少于48节,提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但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而且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学科水平。  教师在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课程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天生爱美的学生,而语文学科本身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提倡和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去。  一、加强美文教学,接受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创设一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境界,引发学生产生愉悦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体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
台湾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较为成功的地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台湾岛上依然保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诞生了一批批国学传人,培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几代台湾人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一、重视字词训诂,文化底蕴厚重  台湾的《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能熟悉并灵活应用语体文及文言文作品中词语的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国学的流变及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台湾国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视训诂和作者背景知识介绍
所谓“悲悯”,即深切地同情、恻隐。朱光潜认为“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又认为“它(恻隐之心)的最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伦”。悲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一、体现为对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的忧虑  对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忧虑。以白居易《轻肥》(粤教版《选修1》。下文所引用诗文皆出自粤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