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brad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
  关键词:创新意志;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施
   一、教学中磨炼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志显得十分必要。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不怕失败的、敢于献身的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同时也要使学生懂得创新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冒着烈日,顶着各种政治压力,仔细寻找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凭着这种顽强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
  二、教学中训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通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地加工改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品质,表现为探索性和求新性。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并补充演示实验,让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观察演示成果,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更要善于发现不同结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认真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补充一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1.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发挥生物学科实验的优势,选准教学内容,在实验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尝试改革书中推荐的生物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选修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注意材料的选取(鸡血),搅拌的力度、速度等。如必修一“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步骤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动作规范、敏捷、熟练。要求学生根据有关原理,自行设计方案,并且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总结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色淡、色带重叠等。
  2.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生物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借题发挥,激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索和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愉快地启动思维过程,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3.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也是社会一分子,他们在学习的观念上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以后,社会参与感与日俱增,书本上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破坏、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沙漠化、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他们渴望将生物学真正带出校门,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实施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的任一环节,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积极、自由、放松、思维活跃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从传统的整齐划一转向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品质、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3.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其多动手、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等,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例如讲解DNA结构时,让学生拼接模型,加深对其结构的认识;在讲解减数分裂时利用橡皮泥色彩制作分解图;使知识更直观化。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合,重视网络对教学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克隆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其他文献
局部增氧助燃技术是利用富氧空气,经增压、预热由氧枪送至喷枪底部进行助燃,从而达到节能、减少大气 污染、保护环境等作用。
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采用Bl OOM+ARCS模型设计课前和课堂教学任务,结合课后作业和综合评测,并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
2018年6月24日,在洋溢着无限憧憬的毕业季,"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北京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理工大学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及北京市工作委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探。以测速系统为原型。阐述六步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片段,旨在总结传感器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而凝练传感器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