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朝着以激发学生疑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来进行变革,而启发性教学策略中,“激疑”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第一步。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启发性教学策略中的“激疑”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性 教学策略 激疑
教学策略,是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教师用于教的策略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的整合,是教与学的矛盾的统一。实践表明愈是强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则愈能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启发式教学策略,受制于启发式教学论思想。我们在探讨启发式教学策略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以此作为教学的行动指南和策略思想。
一、“激疑”的重要性
激疑,就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师的教就更具有活力。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疑问是探究之母。激疑是教的策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激疑的要点,就是要“无疑”处生疑。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提问通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和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要求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有关研究表明,教师提问每分钟约2~4次,同时,提问被视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启发式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激疑,才能避免“变相注入式”,真正体现启发式呢?
二、“激疑”艺术的具体措施
1 在新旧知识“衔接点”设疑提问
问题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新知与旧知的连接处、新知识生长点的矛盾过程中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达到承上启下、沟通知识的目的。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拿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出下列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7怎样求拼成的图形的面积7”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衔接,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然后再提出:“三角形面积怎么样计算?”这样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 在新知的“重点处”设疑
一堂课要取得较好效果,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激疑指向教材的重点。如教“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备好的圆形硬纸板拿出来先进行测量,分别测量出它的直径与周长,然后根据测量结果,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接着让学生回答。随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教师板书)。此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他们很快就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教师指出)。这样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学生尝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喜悦。
3 在教材的“关键处”设问
通常一节教材,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点,即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就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设问。
如教“圆的面积”,当采用直观教具把圆分割后拼成长,方形时,我这样提问:这个拼成的圆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有何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图形面积怎么样计算?圆面积怎样计算?这样一组问题,前者为后者铺垫,顺流而下,学生很自然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提问: “这里有三个字(零除外)非常重要,绝不可忽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三个字?” “定义中为什么还要规定零除外?”这样的提问点到了关键之处,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既浅显,又自然,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4 在容易混淆处设问
小学数学中的定义,用词简洁精炼。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设问,揭示其本质属性,可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许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些概念,学生一知半解,易引起混淆。在教“整除”这一概念后。我这样提问: “①什么叫除尽?②在除尽的算式中怎样的算式才是整除的算式?③除尽就是整除?”这样就使学生搞清了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又如在教“互质数”时,学生往往对课文中的定义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而在实际应用时又常常错误率很高,所以在教学后我这样问: “成为互质数的数可以是哪些?”经过大家讨论得出:这两个数可以都是质数或者是合数,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也可以是1和任何自然数。这样质数这个概念的“内涵”、 “外延”学生都完整、清晰地掌握了。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而非灌输,要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教会学生解决一道题目。善于运用“激疑”艺术的教师,定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性 教学策略 激疑
教学策略,是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教师用于教的策略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的整合,是教与学的矛盾的统一。实践表明愈是强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则愈能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启发式教学策略,受制于启发式教学论思想。我们在探讨启发式教学策略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以此作为教学的行动指南和策略思想。
一、“激疑”的重要性
激疑,就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师的教就更具有活力。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疑问是探究之母。激疑是教的策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激疑的要点,就是要“无疑”处生疑。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提问通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和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要求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有关研究表明,教师提问每分钟约2~4次,同时,提问被视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启发式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激疑,才能避免“变相注入式”,真正体现启发式呢?
二、“激疑”艺术的具体措施
1 在新旧知识“衔接点”设疑提问
问题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新知与旧知的连接处、新知识生长点的矛盾过程中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达到承上启下、沟通知识的目的。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拿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出下列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7怎样求拼成的图形的面积7”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衔接,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然后再提出:“三角形面积怎么样计算?”这样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 在新知的“重点处”设疑
一堂课要取得较好效果,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激疑指向教材的重点。如教“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备好的圆形硬纸板拿出来先进行测量,分别测量出它的直径与周长,然后根据测量结果,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接着让学生回答。随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教师板书)。此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他们很快就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教师指出)。这样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学生尝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喜悦。
3 在教材的“关键处”设问
通常一节教材,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点,即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就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设问。
如教“圆的面积”,当采用直观教具把圆分割后拼成长,方形时,我这样提问:这个拼成的圆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有何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图形面积怎么样计算?圆面积怎样计算?这样一组问题,前者为后者铺垫,顺流而下,学生很自然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提问: “这里有三个字(零除外)非常重要,绝不可忽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三个字?” “定义中为什么还要规定零除外?”这样的提问点到了关键之处,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既浅显,又自然,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4 在容易混淆处设问
小学数学中的定义,用词简洁精炼。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设问,揭示其本质属性,可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许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些概念,学生一知半解,易引起混淆。在教“整除”这一概念后。我这样提问: “①什么叫除尽?②在除尽的算式中怎样的算式才是整除的算式?③除尽就是整除?”这样就使学生搞清了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又如在教“互质数”时,学生往往对课文中的定义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而在实际应用时又常常错误率很高,所以在教学后我这样问: “成为互质数的数可以是哪些?”经过大家讨论得出:这两个数可以都是质数或者是合数,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也可以是1和任何自然数。这样质数这个概念的“内涵”、 “外延”学生都完整、清晰地掌握了。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而非灌输,要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教会学生解决一道题目。善于运用“激疑”艺术的教师,定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