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文化馆引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和举措,有利于群众享受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文化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大文化格局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近年来,李沧区文化馆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工作,从文化馆实际工作出发,着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实现“10分钟”文化圈。在此基础上,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与挑战,进行服务创新,使基层文化馆服务效能长久、持续、有效地发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馆 发展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的公益性单位。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筑形式与存在意义的难题。本文将从县(市、区)文化馆服务发展方向角度提出观点,阐述县(市、区)文化馆服务发展现状与创新的可行性与突破口。
一、以李沧区为例看基层文化馆工作特点
(一)以“论谈”代“会议”,勤学习,促交流
为了建立更加繁荣、开放、和谐的居民文化环境,李沧区每年会举办全区文艺工作“会议”。告别传统的报告式会议,邀请多方文艺代表、骨干等进行论谈交流。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借助于数字平台,现代化办公设备,或将李沧区群众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创新举措进行展示、交流和探讨,或为构建文化李沧建言献策,或就当前的政策规划提出建议和补充,具有引领和推动全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李沧区文化馆定期召开的基层文艺骨干座谈会,开展群文原创作品公益讲座,发挥三级网络联络制度作用,及时了解基层文化需求,制定文化服务项目,保证了全区群众文化有序开展。
(二)打造“特色文化”,营造“文化特色”
近年来,李沧区依托全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学术力量,积极树立文化标杆,带动文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汇聚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丰富的特色文化活动,如“小小志愿者送文化走基层”公益演出、“李沧之春”戏曲票友大赛、“文化遗产日”民俗展演等,成功承办国际友好城市交流演出、中俄文化交流演出、2014世园会系列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服务的影响力,推动着文化消费与发展共赢,塑造了“活力、开放、生态、和谐”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从文化馆到“文化圈”
2013年,李沧区文化馆在青岛市首次打造实施“手拉手,共建文化新李沧”(文化馆总分馆制)。三年来,总分馆制成效显著,以区文化馆为龙头将全区文化统筹起来,牵发动身,上下联动,文化活动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特别是老沧口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再一次焕发新的活力。2016年,李沧区实现全区11个街道文化馆分馆全覆盖,通过文化馆自媒体创新实施“文化点单”惠民服务,从“政府送文化”到“百姓选文化”的转变,推动文化精准服务,实现文化零距离。至2017年,全面实现“10分钟文化圈”。
(四)强观念、重理念,文化服务“一”字当先
近年来,李沧区文化馆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教育,文化馆各项工作“一”字当先,文化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文化资金“一钱不落虚空地”、文化服务“一碗水端平”、文化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文化活动的着力点和目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节节提升。“十三五”开局之年,牢固树立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帮扶,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全力抓好落实政府实事工程,提高百姓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现阶段文化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纵观李沧区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区文化馆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文化馆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但是,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政府公益服务都越来越要求具有“创新性”、“便利性”和“参与性”。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更加具备“便利性”和“参与性”,同时,社会文艺团体、艺術院校的专业力量也为各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具有固定馆舍的文化馆,无论在服务范围、活动成本、人员数量以及活动宣传上都面临着不小的冲击。同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如何在发挥场馆作用的同时能引领基层开展好让老百姓满意的文化活动成为县(市、区)文化馆面临的考验。
三、针对文化馆服务开展的建议
(一)让文化入心——谈文化体验
青岛崂山风景区有一个精彩的宣传标语:只能体会,不能描绘。究竟风景美不美,置身体验后,自然有所评价。“青岛糖球会”多年来风靡内外,集饮食、娱乐、文化、互动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成为岛城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文化盛会。老百姓在享受美好生活时光的同时,观看到了古老的传统文艺形式,深受大家的欢迎。笔者亲身参加糖球会多次,被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表演深深吸引。这种传统而直观的表演方式让观众零距离体验,深深地装进了记忆之中。同样在青岛,在李沧,“载册百年”的“李村大集”,早已列入青岛市级非遗名录。若问为何“李村大集”如此热闹,老百姓的回答肯定是“人多、东西全、热闹”。2014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一路飙升。该剧以“吃”为主线,纵观祖国东西南北,将我国传统文化从百姓的角度徐徐阐述而来。深深的同化感和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情与魅力。
文化体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继鸣讲过:中国文化具有“日用而不知”的特点,是一种生活中的文化,蕴藏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中。以茶为例,国人虽爱茶,可饮茶有哪些程式、礼仪及寓意,大多数人恐怕都说不明白。2016年起,李沧区文化馆开设的茶艺培训班、养生保健培训班,通过轻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更说明了文化体验离不开科学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展示平台。 (二)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发展中心的尝试
目前,多地文化馆已经开始试点实施以文化馆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多被定位为文化馆的咨询、监督和议事机构,对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起到决策、监督职能,行使制订文化馆发展战略和规划、财务预算决算、重大业务、任命、议事、监督日常工作运行等权力。理事会人员构成多元化,理事会对文化馆上级领导部门负责,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从各地文化事业单位实施的理事会制度效果来看,理事会的建立将更好地盘活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促进政府文化行政职能实现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转变,实现职能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同理,在探究文化馆服务建制创新方面,可否在文化馆总分馆体制基础上建立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发展中心。将基础中的特色资源、特色团队、特色项目、特色人才等纳入文化服务发展中心统一管理。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发展中心应以文化馆总馆为中心,平行于各个分馆,行使文化馆职能范围内的文化规划、决策、议事等职责,统一协调基础分馆、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工作。将文化馆转变到指导、规划、协调、服务和宏观管理上来,重点管好区级大文化的发展方向、公益使命、民意调查等核心环节。
(三)文化服务“细水长流”
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因为其群体的多样性、分散性成为满足我们大部分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德服人、文以化人”,这也是群众文化服务“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最终意义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讲到的一样,优秀的文化固然能为我们立精神支柱、建精神花园,但文化服务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任何一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活动的社会效果。活动的主办方更要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百姓的喜爱和欢迎。长此开展下去才能达到教育人、提升人、感化人的作用,而非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是文艺创作的方向,也是文化服务的方向。
(四)不容忽视的“精神文化生产力”
群众文艺创作与文化服务发展实质是精神文化生产劳动的过程。精神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劳动,精神文化生产力包括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与提高精神文化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即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客体性要素即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中介性要素,即科技手段、思維方式和文化设施;动态性要素,即文化体制、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机制等等。任何文化产品最终要进入“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消费”的循环中。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味、风格等要求普遍提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广大文化馆的同仁们作为群众文化创作者和供给者,更要有前瞻性和责任感,积极创新,不断学习并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实现文化数字化服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探索[J].科技风,2017(15):263.
[2]潘雪虹.浅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4(03):102- 104.
[3]王厚琦.基层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职能探析[J].才智,2016(25):263- 264.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馆 发展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的公益性单位。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筑形式与存在意义的难题。本文将从县(市、区)文化馆服务发展方向角度提出观点,阐述县(市、区)文化馆服务发展现状与创新的可行性与突破口。
一、以李沧区为例看基层文化馆工作特点
(一)以“论谈”代“会议”,勤学习,促交流
为了建立更加繁荣、开放、和谐的居民文化环境,李沧区每年会举办全区文艺工作“会议”。告别传统的报告式会议,邀请多方文艺代表、骨干等进行论谈交流。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借助于数字平台,现代化办公设备,或将李沧区群众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创新举措进行展示、交流和探讨,或为构建文化李沧建言献策,或就当前的政策规划提出建议和补充,具有引领和推动全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李沧区文化馆定期召开的基层文艺骨干座谈会,开展群文原创作品公益讲座,发挥三级网络联络制度作用,及时了解基层文化需求,制定文化服务项目,保证了全区群众文化有序开展。
(二)打造“特色文化”,营造“文化特色”
近年来,李沧区依托全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学术力量,积极树立文化标杆,带动文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汇聚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丰富的特色文化活动,如“小小志愿者送文化走基层”公益演出、“李沧之春”戏曲票友大赛、“文化遗产日”民俗展演等,成功承办国际友好城市交流演出、中俄文化交流演出、2014世园会系列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服务的影响力,推动着文化消费与发展共赢,塑造了“活力、开放、生态、和谐”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从文化馆到“文化圈”
2013年,李沧区文化馆在青岛市首次打造实施“手拉手,共建文化新李沧”(文化馆总分馆制)。三年来,总分馆制成效显著,以区文化馆为龙头将全区文化统筹起来,牵发动身,上下联动,文化活动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特别是老沧口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再一次焕发新的活力。2016年,李沧区实现全区11个街道文化馆分馆全覆盖,通过文化馆自媒体创新实施“文化点单”惠民服务,从“政府送文化”到“百姓选文化”的转变,推动文化精准服务,实现文化零距离。至2017年,全面实现“10分钟文化圈”。
(四)强观念、重理念,文化服务“一”字当先
近年来,李沧区文化馆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教育,文化馆各项工作“一”字当先,文化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文化资金“一钱不落虚空地”、文化服务“一碗水端平”、文化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文化活动的着力点和目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节节提升。“十三五”开局之年,牢固树立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帮扶,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全力抓好落实政府实事工程,提高百姓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现阶段文化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纵观李沧区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区文化馆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文化馆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但是,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政府公益服务都越来越要求具有“创新性”、“便利性”和“参与性”。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更加具备“便利性”和“参与性”,同时,社会文艺团体、艺術院校的专业力量也为各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具有固定馆舍的文化馆,无论在服务范围、活动成本、人员数量以及活动宣传上都面临着不小的冲击。同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如何在发挥场馆作用的同时能引领基层开展好让老百姓满意的文化活动成为县(市、区)文化馆面临的考验。
三、针对文化馆服务开展的建议
(一)让文化入心——谈文化体验
青岛崂山风景区有一个精彩的宣传标语:只能体会,不能描绘。究竟风景美不美,置身体验后,自然有所评价。“青岛糖球会”多年来风靡内外,集饮食、娱乐、文化、互动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成为岛城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文化盛会。老百姓在享受美好生活时光的同时,观看到了古老的传统文艺形式,深受大家的欢迎。笔者亲身参加糖球会多次,被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表演深深吸引。这种传统而直观的表演方式让观众零距离体验,深深地装进了记忆之中。同样在青岛,在李沧,“载册百年”的“李村大集”,早已列入青岛市级非遗名录。若问为何“李村大集”如此热闹,老百姓的回答肯定是“人多、东西全、热闹”。2014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一路飙升。该剧以“吃”为主线,纵观祖国东西南北,将我国传统文化从百姓的角度徐徐阐述而来。深深的同化感和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情与魅力。
文化体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继鸣讲过:中国文化具有“日用而不知”的特点,是一种生活中的文化,蕴藏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中。以茶为例,国人虽爱茶,可饮茶有哪些程式、礼仪及寓意,大多数人恐怕都说不明白。2016年起,李沧区文化馆开设的茶艺培训班、养生保健培训班,通过轻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更说明了文化体验离不开科学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展示平台。 (二)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发展中心的尝试
目前,多地文化馆已经开始试点实施以文化馆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多被定位为文化馆的咨询、监督和议事机构,对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起到决策、监督职能,行使制订文化馆发展战略和规划、财务预算决算、重大业务、任命、议事、监督日常工作运行等权力。理事会人员构成多元化,理事会对文化馆上级领导部门负责,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从各地文化事业单位实施的理事会制度效果来看,理事会的建立将更好地盘活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促进政府文化行政职能实现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转变,实现职能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同理,在探究文化馆服务建制创新方面,可否在文化馆总分馆体制基础上建立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发展中心。将基础中的特色资源、特色团队、特色项目、特色人才等纳入文化服务发展中心统一管理。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发展中心应以文化馆总馆为中心,平行于各个分馆,行使文化馆职能范围内的文化规划、决策、议事等职责,统一协调基础分馆、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工作。将文化馆转变到指导、规划、协调、服务和宏观管理上来,重点管好区级大文化的发展方向、公益使命、民意调查等核心环节。
(三)文化服务“细水长流”
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因为其群体的多样性、分散性成为满足我们大部分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德服人、文以化人”,这也是群众文化服务“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最终意义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讲到的一样,优秀的文化固然能为我们立精神支柱、建精神花园,但文化服务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任何一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活动的社会效果。活动的主办方更要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百姓的喜爱和欢迎。长此开展下去才能达到教育人、提升人、感化人的作用,而非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是文艺创作的方向,也是文化服务的方向。
(四)不容忽视的“精神文化生产力”
群众文艺创作与文化服务发展实质是精神文化生产劳动的过程。精神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劳动,精神文化生产力包括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与提高精神文化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即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客体性要素即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中介性要素,即科技手段、思維方式和文化设施;动态性要素,即文化体制、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机制等等。任何文化产品最终要进入“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消费”的循环中。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味、风格等要求普遍提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广大文化馆的同仁们作为群众文化创作者和供给者,更要有前瞻性和责任感,积极创新,不断学习并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实现文化数字化服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探索[J].科技风,2017(15):263.
[2]潘雪虹.浅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4(03):102- 104.
[3]王厚琦.基层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职能探析[J].才智,2016(25):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