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地方故事海外译介视角下的乡土文学翻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地方故事海外译介为视角,探讨在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宣传中国形象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乡土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使其更顺利地走出国门,得到有效的海外推介,以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尊重中国,从而在与中国的国际对话中能够持平等、客观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和中国有关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关键词:乡土文学;海外译介;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因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法与途径成为研究热点,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就是讲好“地方故事”,作为新丝绸之路起点所在地的陕西文化也必须“走出去”,加强海外传播,让世界认识陕西文化。陕西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推介具有浓厚秦地色彩的陕西乡土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丰富的地域方言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乡土文学翻译视角简介
  乡土文学指的是以反映某一地区生活为主要内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乡土文学书写必然充充满了地方特色,包括民俗、方言、地域物产描述、历史遗物描述等。在海外译介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词汇或思想就成了一大难题。从理论角度上来说,乡土文学翻译研究视角主要有: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视域,认为目的语应尽可能地再现源语的意义;纽马克提出的关联翻译观认为译文和原文的贴近程度取决于原文语言的重要性;姚斯和伊赛尔提出的接受美学视域认为读者是翻译活动的重心;克莉斯蒂娃和巴特斯等为代表提出的后结构主义互文视域认为文学作品的译介离不开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互文与参考;维密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视域强调翻译的三原则,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韦尔斯提出的传播学视域认为翻译是与语言行为及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谢天振提出的译介学视域认为翻译应重视传播与接受;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观视域认为“适应与选择”是翻译的哲学基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多维选择与适应等;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视域认为文化信息是翻译的操作对象。
  二、陕西乡土文学译介研究
  在陕西乡土文学海外传播中,如何译介陕西文化成为学者关注与探索的热点。从翻译的异化归化方面进行研究的有:西北大学学者于亚莉认为翻译实踐过程中不存在纯粹的异化,也不存在纯粹的归化,只有策略倾向相互渗透而方法倾向优势互补而产生的混合形式。翻译的哲学基础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贾立平认为由于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的“词汇空缺”和“文化空缺”现象,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求同策略、所指策略和选词策略。从文化翻译观方面进行研究的有:赵静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从人名的翻译、礼制的翻译、物质遗存的翻译、关中方言的翻译对《白鹿原》中的秦地文化译介进行了探讨。樊袁利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结合起来,依据霍尔的文化理论探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民俗词汇翻译策略,以体现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袁彩荣从跨文化视角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进行了探讨,认为翻译民俗文化时应充分保留文化身份和文化特色。
  三、乡土文学译介策略
  要讲好“陕西故事”,塑造较全面、客观、真实的陕西形象就必须对陕西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译介策略系统地进行深化研究。文化译介的主要目的是让异质文化的受众了解本土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改变长期以来被扭曲的中国“他者形象”,以期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应持列日学派提出的“零度翻译”与“零度研究”,即采取“不对抗,不迎合”的零度文化观与翻译观。以帮助“陕西故事”获得更多的受众,“陕西形象”得到更为客观的传播效果,以期获得国际范围内顺畅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使世界了解陕西、理解陕西、接受陕西、喜欢陕西,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正面看待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3rd.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2]Old Tales, New Land:20 Best Stories of Shaanxi Writers[M].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11.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5]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6]蒋好书.对外文化翻译与交流的五个层次[J].中国翻译,2014(4).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8]靳明全主编.区域文化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刘性峰.异化翻译弥补文化缺失—以《浮生六记》的翻译为个案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10]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其他文献
穿越小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网络小说类型,此类小说的类型化过程中体现了其在艺术特色上的独特性,尤其体现了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其中《别拿穿越不当
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快速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创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理
沈从文与湘西存在一种割舍不断的内在关联.但细看则发现,沈从文的乡土题材作品中也有今天怀化市的多种元素体现,其散文《湘行书简》、《湘行散记》、《从文自传》、《湘西》
饭店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饭店经营成功的关键。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饭店从业人员在需求层次和需求内
《迷舟》是先锋派作家格非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这一视阈出发,从偶然性的运用、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叙述空缺的设置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粗浅的
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部极为优秀的民族文学长篇小说,它以其浓烈的诗性美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尘埃落定》为我们描述了西北藏区土司制度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整个过程.文中的
翻译一直是当下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翻译存在着诸多弊端.译作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翻译作品,是一种操纵的文本,不能等同于原来的文本.本篇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
摘 要:丛甦和阎连科是同时期作家,虽分属两岸,但二者的思想与创作模式都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盲猎》与《走出蓝村》两篇小说较为明晰的突出他们创作中的超现实构想。本文从文本细读的层次入手,分析两篇小说在超现实创作方面的相似性。  关键词:《盲猎》;《走出蓝村》;相似性  作者简介:李奕青(1996-),女,汉,郑州人,本科,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苏青的作品主要是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她通过对于人性、爱情、婚姻、性别以及事业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她对于上海都市的批判,而在批判之中也表现了她对于人性
莫言《檀香刑》中赵小甲这一形象有意戏仿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赵小甲具有“狂人”似的癫狂,他和“狂人”一样都是正常社会里不正常的人物,然而莫言又有意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