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为啥这么长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tc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1米不是更长一点或者更短一点?计量单位到底是谁定的呢?
  天然的尺子
  现在,“米制”是全球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然而在统一计量标准之前,不同的国家、地区甚至村落之间就有不同的标准。当时的长度往往以身体部位作参照,如肘长、脚长、手指跨度等。这些衡量方式既杂乱又不精确,你的肘和我的肘又不一样长,究竟用谁的呢?
  随着物资交换越来越频繁,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统一度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米制”就应运而生了。
  “1米”的诞生
  也许你会觉得是毫米或厘米这种比较小的单位最先诞生的,其实不然,最先诞生的是不长也不短的“米”。
  今天的米制起源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当时的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北极—巴黎—赤道这条直线的长度为准,把它的1/10000000作为标准长度——1米。
  定义是下好了,但要怎么测量呢?在18世纪,测量这么长的距离并非易事。两位天文学家踏上旅程,花了6年时间才得到一个确切数值,再通过数学家的计算,1米从此诞生了。
  哎呦!搞错了
  尴尬的是,人们不久后就发现当时的测量值错了,导致米的长度比正确值短了2/10毫米。也许你会想,反正米的长度是人定义的,短了这么点也无所谓吧,但6年的測量工作不就是为了得到精确数值吗?但可惜一切都晚了,1米长度的标准已经确定了这么久,人们只能将错就错。
  但时间一长,问题来了。物质总会发生变化,米原器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低,永恒不变的标准就不存在了。很显然,人们需要新的1米标准。
  不会变的“米”
  1960年,理想的方法终于被发明出来,那就是光谱法:让米的长度标准按照恒定不变的某种自然现象来定义不就行了吗!之后每隔几年,国际计量大会都要重新讨论米的定义。
  在1983年,1米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距离,因为光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这就是沿用至今的米的定义,但更细微的修正还在一直继续。
其他文献
这是科学课上做过的一個投石机,做完之后,我突发奇想,把吸尘器模型里面的小风扇拆了下来,组装上去。由于风扇转动起来会产生气流,我的投石机就能往前走了!
小编的话: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深空是我们的未来。除了化学引擎、离子引擎、核能引擎能帮助我们走向太空,还有哪些奇妙的宇宙航行方法是我们不知道的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扬帆远航——神奇光帆  15世纪开始,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帆船成了挑战未知的远航之旅的象征。而在宇宙大航海时代,太阳帆飞船(也叫光帆飞船)就可以算是最接近传统帆船形象的飞行器了。  下雨天,当我们打着伞走在雨中的时候,握着伞柄
大奇醒来时,突然感到一阵胸闷。   “该去呼吸空气了。”他想着,慢慢地蠕动身体,从月球表面的浮尘下拱出来。  气温非常低,星星在夜空中放射出清冷的光辉。   大奇几个纵跳,落在环形山脚下。这时,他感到一阵强烈的危险信号袭来。   “怎么回事?”他紧张地四顾。周围像往常一样死气沉沉,但是他的心脏却狂跳起来,震得指尖不停颤动。   大奇迅速趴在月面上感受动静。这时,他才发现,震动根本不是来自心脏,而是
历经千辛万苦,老咪和柯贝西终于到了朋友家城外。然而城门却紧紧关闭着,上面只贴了一张告示:“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进入本城,解开这些谜题,证明你的智慧吧!”  打了幾只兔子  有一天,猎人出去打兔子,直到天黑才回到家。他的妻子问:“你今天打了几只兔子?”猎人说:“打了6只没头的,8只半个的,9只没有尾巴的。”聪明的妻子马上就明白他打了几只。你知道吗?  野炊分工  兄弟四人去野炊,他们一个在烧水,一个在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古诗同学们都很熟悉吧?对,它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山寺高楼高得好像一伸手就能捉住天上的星星。  我想,李白一定没有预料到,时间迈入21世纪,中华民族真的成了“天上人”,與星辰近在咫尺。而实现这一伟大创举的,正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1年的历史,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第一个中国人成功
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首都罗马,有一群特立独行的科学天才,在此成立了一个物理研究机构。  这里就好像一座属于科学家的“幼儿园”,充满了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气氛。这些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把物理学里各种深不可测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有趣的游戏,看谁能最快解开。  这个研究机构的带头人,就是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然而在这些“解谜游戏”中,他却经常输给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埃托雷·马约拉纳。
你们知道吗?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现有的家禽鸡是从一种史前肉食恐龙进化而来的,因为家禽鸡的DNA中包含着恐龙的基因记忆。  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组成的科学团队花了8年时间把鸡和恐龙化石的DNA进行对比,来研究恐龙演化过程中的奥秘。一旦这个基因记忆被“打开”,就将复苏长期睡眠状态的“恐龙特征”,也许会创造出一半像恐龙,一半像鸡的生物。  也许有一天,养鸡场里到处都是这种长得像恐龙的“恐龙鸡”呢
  
酸、碱能做的事情都挺吓人的,比如杀死或破坏构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危险”成了它们的标志。为了改变这一形象,酸、碱决定玩一次“跨界”,比如藏在柠檬、醋、茶叶、小苏打甚至是电池里……  酸的秘密档案  名称:酸  基本特征:酸的原子有强大的电荷,可以把其他分子分解掉。  可怕的事实:酸是个可怕的家伙,因为它能把人溶解掉。  碱的秘密档案  名称:碱  基本特征:碱能中和酸中恐怖的氢原子。  可怕的事实:
2017年4月24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活动的主题为“航天创造美好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航天技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百姓生活。今天我们就说说航天技术的佼佼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或“北斗”)的广泛应用。看看“高大上”的北斗系统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为我们创造了怎样的美好生活。  北斗公交大数据:让出行更加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