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一群“90后”,最小的17岁,最大的21岁。热情、奔放、幽默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因为对运动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一年前成立了跑酷组合——B·C跑酷队(BOY·CITY的缩写,城市男孩)。他们经常出现在城市的各个广场一隅,在无数次的摔倒磕碰中,学习和挑战跑酷动作。跑酷懂得让他们门更珍惜生命,获得勇气和信心。
7名“90后”的跑酷队
B·C跑酷队如今共有7名队员,都家住淡水。他们训练时一水的黑色T恤,T恤上有跑酷队的LOGO——胸前是一只正在展翅翱翔的飞鸟,背后是一个跑酷的后翻动作。
他们都有自己炫酷的外号:韦飞鸿是队长,今年19岁,在家帮父母看店,大家都叫他“小韦队长”;韩贤聪今年18岁,在市技师学院读书,外号“子弹”;陈大程今年21岁,待业在家,B·C跑酷队创始人之一,外号“潜艇”;陈尚升,今年17岁,是惠阳光耀实验学校的初三学生,外号“坦克”;赖家旺,今年17岁,惠阳四中学生,外号“麦兜”。
跑酷队成员选择市政广场一个电视屏下方的场地作为训练场地。这里的草地有矮小的绿化树,草地旁有下楼的阶梯,下面有一个三面均是两米多高墙的空地,场地上有石凳。选择这里,是因为这些原本就有的物体,都是跑酷训练理想的“障碍物”。
19岁的韦飞鸿是B·C跑酷队的队长。2012年6月,他偶然问看到一个朋友正在网上看一个关于跑酷的视频,被精彩的动作吸引,自己找未跑酷视频跟着学习。后来,他在网上发帖分享,并由此结识了其他两位队员,大家就这样认识并走到一起。
看视频练习自学成才
助跑,双腿同时往地上一蹬,双手撑在一米高的地板上,然后起跳、飞身,这是“猩猩跳”的动作;一人双上撑在石凳上,身体保持平衡,另一人叠在下一人的上半身,也保持身体平衡,这是“俄式双人”的动作:起跑,然后腾空飞起,全身抱成一团,侧翻跃下六级阶梯,这是“团侧翻”的动作……
小韦说,他们没有教练,没有老师,队员们都是自己看视频学习动作,然后在一起交流。跑酷队成立后,不断有新人加入进来,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小韦说,上个月,还有一个当幼师的女孩子在网上联系了他,并和他们出来训练过几次。小韦还为跑酷队组建了一个QQ群,有兴趣的可以申请入群一起交流,平时可以一起到户外进行训练,但要成为B·C跑酷队的正式成员,对年龄、身高和体质有严格要求,且需家长同意。
只要不下雨,小韦会每周组织跑酷队队员出去训练三次,每次训练从晚上7点到10点。练习跑酷,并无专门的装备,只不过裤子要宽松,衣服要耐脏。鞋子,是练习跑酷最重要的装备了:“防滑、减震最重要。”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跑酷
在练习跑酷的过程中,队员们互相支持。一路走来,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
队员们说,他们选择跑酷,一开始是想当成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陈尚升,以前很胖,为了健身,去年到河南一所武校学了一个学期的散打。参加跑酷后,他“一身的肥肉都变成了肌肉”,而散打的武术功底,又让他练习跑酷时游刃有余,可以完成许多较高难度的动作。“通过跑酷,我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也变得更好,这对学习有帮助。”他说。
B·C跑酷队成立之初只有两三个人来训练,这种“惨淡”的状况曾让小韦感到很灰心,一度怀疑这个队伍是否能坚持下去。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如今,跑酷队的QQ群里有40多人,每次出来训练也能有六七人,小韦和队友坚信他们将做得更好。
除了健身,大家称最大的收获是在跑酷中学习人生道理——挑战自我!“每克服一个障碍,就是战胜一次心魔。”小韦说,因为每做一个跑酷动作,都必须一心一意,否则就容易失败。
关于跑酷队的将来,小韦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加入到跑酷中来,让跑酷运动成为张扬青春个性的时尚:“我们不能让青春就这样流失,我们是在奔跑青春。”
TIPS
“跑酷”亦称作“城市疾走”或Parkour。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Parkour”一词来自法文“parcourir”,直译就是“到处跑”,此外它还含有“超越障碍训练场”的意思。Parkour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
7名“90后”的跑酷队
B·C跑酷队如今共有7名队员,都家住淡水。他们训练时一水的黑色T恤,T恤上有跑酷队的LOGO——胸前是一只正在展翅翱翔的飞鸟,背后是一个跑酷的后翻动作。
他们都有自己炫酷的外号:韦飞鸿是队长,今年19岁,在家帮父母看店,大家都叫他“小韦队长”;韩贤聪今年18岁,在市技师学院读书,外号“子弹”;陈大程今年21岁,待业在家,B·C跑酷队创始人之一,外号“潜艇”;陈尚升,今年17岁,是惠阳光耀实验学校的初三学生,外号“坦克”;赖家旺,今年17岁,惠阳四中学生,外号“麦兜”。
跑酷队成员选择市政广场一个电视屏下方的场地作为训练场地。这里的草地有矮小的绿化树,草地旁有下楼的阶梯,下面有一个三面均是两米多高墙的空地,场地上有石凳。选择这里,是因为这些原本就有的物体,都是跑酷训练理想的“障碍物”。
19岁的韦飞鸿是B·C跑酷队的队长。2012年6月,他偶然问看到一个朋友正在网上看一个关于跑酷的视频,被精彩的动作吸引,自己找未跑酷视频跟着学习。后来,他在网上发帖分享,并由此结识了其他两位队员,大家就这样认识并走到一起。
看视频练习自学成才
助跑,双腿同时往地上一蹬,双手撑在一米高的地板上,然后起跳、飞身,这是“猩猩跳”的动作;一人双上撑在石凳上,身体保持平衡,另一人叠在下一人的上半身,也保持身体平衡,这是“俄式双人”的动作:起跑,然后腾空飞起,全身抱成一团,侧翻跃下六级阶梯,这是“团侧翻”的动作……
小韦说,他们没有教练,没有老师,队员们都是自己看视频学习动作,然后在一起交流。跑酷队成立后,不断有新人加入进来,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小韦说,上个月,还有一个当幼师的女孩子在网上联系了他,并和他们出来训练过几次。小韦还为跑酷队组建了一个QQ群,有兴趣的可以申请入群一起交流,平时可以一起到户外进行训练,但要成为B·C跑酷队的正式成员,对年龄、身高和体质有严格要求,且需家长同意。
只要不下雨,小韦会每周组织跑酷队队员出去训练三次,每次训练从晚上7点到10点。练习跑酷,并无专门的装备,只不过裤子要宽松,衣服要耐脏。鞋子,是练习跑酷最重要的装备了:“防滑、减震最重要。”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跑酷
在练习跑酷的过程中,队员们互相支持。一路走来,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
队员们说,他们选择跑酷,一开始是想当成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陈尚升,以前很胖,为了健身,去年到河南一所武校学了一个学期的散打。参加跑酷后,他“一身的肥肉都变成了肌肉”,而散打的武术功底,又让他练习跑酷时游刃有余,可以完成许多较高难度的动作。“通过跑酷,我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也变得更好,这对学习有帮助。”他说。
B·C跑酷队成立之初只有两三个人来训练,这种“惨淡”的状况曾让小韦感到很灰心,一度怀疑这个队伍是否能坚持下去。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如今,跑酷队的QQ群里有40多人,每次出来训练也能有六七人,小韦和队友坚信他们将做得更好。
除了健身,大家称最大的收获是在跑酷中学习人生道理——挑战自我!“每克服一个障碍,就是战胜一次心魔。”小韦说,因为每做一个跑酷动作,都必须一心一意,否则就容易失败。
关于跑酷队的将来,小韦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加入到跑酷中来,让跑酷运动成为张扬青春个性的时尚:“我们不能让青春就这样流失,我们是在奔跑青春。”
TIPS
“跑酷”亦称作“城市疾走”或Parkour。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Parkour”一词来自法文“parcourir”,直译就是“到处跑”,此外它还含有“超越障碍训练场”的意思。Parkour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