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研究——刑法教义学和刑事政策上的双重考察

来源 :研究生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可以从刑法教义学和刑事政策的双重维度进行考察。从刑法教义学的维度上看,教唆、帮助自杀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正犯行为,也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共犯行为,而我国刑法又并未将教唆、帮助自杀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因此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对于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只能认定为无罪。但从刑事政策的维度上看,由于自杀行为具有违法性,教唆、帮助自杀行为也属于违法行为,并且其法益侵犯性达到了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因而有必要认定为犯罪。要化解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冲突,就需要在我国刑法中增设教唆
其他文献
理财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不言而喻,个人生活的改善,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魅力的展现,都建立在创造财富的基础之上。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商业社会、财
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的课,所教的内容都是高一思想政治“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框内容,但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出现了两种迥异的结果。下面撷取这两位教师执教的一些片段,并谈
对诉讼类型作科学划分是当代行政诉讼法的大势所趋。在这一共识之下,细分的问题仍不乏争议。如关于我国现有诉讼类型的划分是否明确的争议,以及应否在行政诉讼法中明文规定诉
我国的刑事公诉方式立法虽经历了多次变化,但都未能使审判走出卷宗审理的困境。分析立法的利弊,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透过刑事公诉方式的价值属性。刑事公诉方式与审判模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骨干教师在杭州某中学举行观摩课。教学《山中访友》(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执教者以“学贵于思,思贵于疑”开篇导读,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设问:“读后
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实施肯定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问题教学”“合作学习”“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各显神通,使当前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也随之丰富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双赢”“整合”“拓展”等词汇忽如一夜春风来,充满了物理课堂,让人着实感受到新课程带着新面孔真的来了. 然而,冷静下来以学生的角度来聆听这些词汇,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以一个“传统”教师的眼光来看语言效果,常常感觉是在故弄玄
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目标——在作品赏析训练的基础上围绕相关话题培养写作能力,阐述了高中生学写小说的教学指导方法。以两个作文训练题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