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小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認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教师的语文素养不高(特别写作能力不强);可借鉴的作文教学经验不多;各级教育部门及教师自身对作文教学研究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我作为一名工作在西藏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我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问题分析
(一)教法抑制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能力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应该像说话一样自然、愉快。一个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在学习写作以前学生们一般 认为自己本来就会写作,他们甚至能“出版”书籍。但是,从汉语课上的作文开始以后,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能“自由”地表达了。我们的许多教师因目标设计或教法不当,以至于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伪写作”的不良风气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真假难辨。所谓“假作文”,一种是抄袭之作,第二种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满纸假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这类作文占有较大的比重,北大学者钱理群先生称之为“伪写作”。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段话表明,小学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要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
(三)课堂练笔中“写”的误区
现在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阅读观摩教学课要想获奖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们绞尽脑汁,渐渐形成了一些套路。最常用的就是在结课时,对学生说:“你想对某某说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奉命而做,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这原本是好事,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而教师也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生硬。再将这些学生的小练笔拿来看看,便会发现许多问题:
1.套话连篇
要么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是“某某,请你不要再……”或者是“你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等等。
2.错误百出
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我们随意就能看到很多错别字和语法问题,但这样的练笔教师往往是不检查的,不当堂反馈,错误就得不到纠正,甚至反馈了,很多教师也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
(四)舍本逐未的“提高”方式
受内地西藏班升学率的影响,不少小学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性质认识不足,过于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和作文的结构与技巧,至于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实,表达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则全然不顾,只求考试得高分数。如今,几乎每个小学生的书包里或床头都摆放着几本关于作文训练的书,许多急于提高孩子作文分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作文速成班”。当作文速成的神话破灭后,教师和家长们便使出最后的杀手锏——让学生背作文以应对考试,这种做法在西藏尤其流行。
二、对策思考
(一)正确把握“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开源导流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心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把握“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开源导流。
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学生“开源”。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動中体会,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的主动性。其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有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与联想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选择合适角度,广泛观察,进行“局部放大”,细致反复地观察等。再次,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最后,诱发习作“灵感”,培养练笔兴趣。
(二)正确把握“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求真求善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写作是思想感情的文字表露,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故叶老提出:“作文即做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把握“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做到求真、求善。
1.求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熟悉的事物,从教师为中心的师授作文转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作文上来,争取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要求,从过高的文学性作文转移到实用性作文,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有感受的想写又喜欢写的东西,并且内容不限,文体不拘,长短随意。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
2.求善
北师大教授康剑说过:“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更重要;如果缺乏仁慈的天性,就是应该通过艰苦修炼来叩击良知……”为此,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的同时,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独特感受以及个性化表达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致,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以上是我从事汉语教学以来,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薄认识,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提高我区的作文教学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認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教师的语文素养不高(特别写作能力不强);可借鉴的作文教学经验不多;各级教育部门及教师自身对作文教学研究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我作为一名工作在西藏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我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问题分析
(一)教法抑制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能力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应该像说话一样自然、愉快。一个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在学习写作以前学生们一般 认为自己本来就会写作,他们甚至能“出版”书籍。但是,从汉语课上的作文开始以后,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能“自由”地表达了。我们的许多教师因目标设计或教法不当,以至于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伪写作”的不良风气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真假难辨。所谓“假作文”,一种是抄袭之作,第二种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满纸假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这类作文占有较大的比重,北大学者钱理群先生称之为“伪写作”。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段话表明,小学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要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
(三)课堂练笔中“写”的误区
现在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阅读观摩教学课要想获奖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们绞尽脑汁,渐渐形成了一些套路。最常用的就是在结课时,对学生说:“你想对某某说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奉命而做,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这原本是好事,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而教师也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生硬。再将这些学生的小练笔拿来看看,便会发现许多问题:
1.套话连篇
要么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是“某某,请你不要再……”或者是“你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等等。
2.错误百出
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我们随意就能看到很多错别字和语法问题,但这样的练笔教师往往是不检查的,不当堂反馈,错误就得不到纠正,甚至反馈了,很多教师也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
(四)舍本逐未的“提高”方式
受内地西藏班升学率的影响,不少小学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性质认识不足,过于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和作文的结构与技巧,至于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实,表达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则全然不顾,只求考试得高分数。如今,几乎每个小学生的书包里或床头都摆放着几本关于作文训练的书,许多急于提高孩子作文分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作文速成班”。当作文速成的神话破灭后,教师和家长们便使出最后的杀手锏——让学生背作文以应对考试,这种做法在西藏尤其流行。
二、对策思考
(一)正确把握“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开源导流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心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把握“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开源导流。
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学生“开源”。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動中体会,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的主动性。其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有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与联想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选择合适角度,广泛观察,进行“局部放大”,细致反复地观察等。再次,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最后,诱发习作“灵感”,培养练笔兴趣。
(二)正确把握“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求真求善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写作是思想感情的文字表露,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故叶老提出:“作文即做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把握“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做到求真、求善。
1.求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熟悉的事物,从教师为中心的师授作文转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作文上来,争取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要求,从过高的文学性作文转移到实用性作文,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有感受的想写又喜欢写的东西,并且内容不限,文体不拘,长短随意。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
2.求善
北师大教授康剑说过:“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更重要;如果缺乏仁慈的天性,就是应该通过艰苦修炼来叩击良知……”为此,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的同时,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独特感受以及个性化表达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致,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以上是我从事汉语教学以来,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薄认识,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提高我区的作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