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紧接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外宣示中国经济药方都着重强调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在九天内被国家高层提到四次,荣升中国经济名词新宠儿。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提到经济增长,条件反射的想到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拉动需求的手段有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如果把这三方面看作“需求侧”的话,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供给侧”,可以说是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举例而言,“需求侧”是要想办法提高购买力,让更多的人购买,而“供给侧”是要让卖方市场做好做精致,吸引购买力的提高。
从连续若干年的“双十一”抢购热潮中可以看到,日本的马桶盖、韩国彩妆、澳大利亚奶粉被海淘族持续哄抢,而我们国家被哄抢的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消费动力不足,通过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带来了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楼市库存过剩、债务高企出现。现在有了消费的动力,供给的产品却不能满足需求的要求。“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现存经济问题的新方法。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的由来
“供给侧改革”背后的经济学派是供给学派,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而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消费学派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消费学派主张民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消费学派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很多供给学派的学者主张回归金本位,用黄金锚定政府发钞数量。对此,消费学派深恶痛绝,用通货紧缩理论以作攻击。
三、“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的影响
(一)影响经济结构
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二)影响杠杆率
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三)化解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就是总供给远大于总需求,造成资源浪费,使得经济下调,需要淘汰落后企业,加大企业的产业重组力度。
(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通过政策方案,减免部分税收,减少企业成本,鼓励人员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率。
(五)化解房地产库存
我国现在空置的住房可够2.2亿人口居住,化解楼市库存压力至关重要。
(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鼓励形成健康稳健的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四、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改革教育供给机制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任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 取消大学等级,学习欧州(尤其是德国)一部份人上大学,一部份人上职业院校的提案。指出在当下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厌学,由此也催生出了诸如补课、择班、择校等等社会问题的发生。认为取消小升初和中考,采用10年一贯制直通车,每学年两次期末考试,10年后学生参加高考,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样的学制改革可以缩短学习年限、提高成才效率,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莫言的举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我国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由此频频出现高价学区房。可以看到,在基础教育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供给有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教育供给机制迫在眉睫。从经济学的竞争理论来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以竞争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二)供给侧改革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供给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高职教育能够在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的同时不断转变教育发展思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适应性人才。首先,供给侧改革能够融合“互联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展市场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能够及时捕捉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人才。在“互联网+”的思维影响下,高职教育本着差异化教学原则,从办学理念、资源利用、一带一路发展角度促进专业解构和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淘汰落后的专业,开设更多复合型专业,另一方面提升专业设置的优势,促进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其次,融入贯通思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高职教育学生更加注重将所学的技能知识转化为一种应用和实践能力,为此需要拓展他们的专业选择权利,实现他们的终身学习。最后,利用创新思维,为高职学生搭建多远创业平台。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重要方向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供给侧改革能够满足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一,高职教育能够通过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第二,供给侧改革下的三创教育(创新、创意、创业)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三创教育能够和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学生个人创造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对外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内注重的是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率,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为此,需要高职院校有关人员进一步认识供给侧改革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教育改革,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提到经济增长,条件反射的想到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拉动需求的手段有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如果把这三方面看作“需求侧”的话,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供给侧”,可以说是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举例而言,“需求侧”是要想办法提高购买力,让更多的人购买,而“供给侧”是要让卖方市场做好做精致,吸引购买力的提高。
从连续若干年的“双十一”抢购热潮中可以看到,日本的马桶盖、韩国彩妆、澳大利亚奶粉被海淘族持续哄抢,而我们国家被哄抢的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消费动力不足,通过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带来了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楼市库存过剩、债务高企出现。现在有了消费的动力,供给的产品却不能满足需求的要求。“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现存经济问题的新方法。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的由来
“供给侧改革”背后的经济学派是供给学派,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而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消费学派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消费学派主张民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消费学派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很多供给学派的学者主张回归金本位,用黄金锚定政府发钞数量。对此,消费学派深恶痛绝,用通货紧缩理论以作攻击。
三、“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的影响
(一)影响经济结构
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二)影响杠杆率
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三)化解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就是总供给远大于总需求,造成资源浪费,使得经济下调,需要淘汰落后企业,加大企业的产业重组力度。
(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通过政策方案,减免部分税收,减少企业成本,鼓励人员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率。
(五)化解房地产库存
我国现在空置的住房可够2.2亿人口居住,化解楼市库存压力至关重要。
(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鼓励形成健康稳健的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四、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改革教育供给机制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任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 取消大学等级,学习欧州(尤其是德国)一部份人上大学,一部份人上职业院校的提案。指出在当下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厌学,由此也催生出了诸如补课、择班、择校等等社会问题的发生。认为取消小升初和中考,采用10年一贯制直通车,每学年两次期末考试,10年后学生参加高考,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样的学制改革可以缩短学习年限、提高成才效率,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莫言的举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我国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由此频频出现高价学区房。可以看到,在基础教育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供给有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教育供给机制迫在眉睫。从经济学的竞争理论来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以竞争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二)供给侧改革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供给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高职教育能够在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的同时不断转变教育发展思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适应性人才。首先,供给侧改革能够融合“互联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展市场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能够及时捕捉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人才。在“互联网+”的思维影响下,高职教育本着差异化教学原则,从办学理念、资源利用、一带一路发展角度促进专业解构和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淘汰落后的专业,开设更多复合型专业,另一方面提升专业设置的优势,促进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其次,融入贯通思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高职教育学生更加注重将所学的技能知识转化为一种应用和实践能力,为此需要拓展他们的专业选择权利,实现他们的终身学习。最后,利用创新思维,为高职学生搭建多远创业平台。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重要方向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供给侧改革能够满足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一,高职教育能够通过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第二,供给侧改革下的三创教育(创新、创意、创业)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三创教育能够和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学生个人创造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对外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内注重的是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率,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为此,需要高职院校有关人员进一步认识供给侧改革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教育改革,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