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创立的“教育生态学”理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我国教育界的先行者们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那么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在的教育呢?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包含着众多的子系统,在此笔者仅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就课堂教学环境来谈谈历史教学的问题。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态化的课堂,营造出动态的、发展的、绿色的课堂生态教学环境。
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践行无声教育
统观众多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历史教师面孔死板、表情严肃、行为僵硬,学生的反应就是死气深沉、成绩欠佳;相反,则学生反应积极、妙语连珠、成绩进步。这就充分说明了“绿色教育”的必要性,而“绿色课堂”只存在于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之下。
(一)改变教育态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展现、人生观的形成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但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倾向又何尝不对教师产生影响呢?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正构成了班级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子系统吗?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掌握先进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仅是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该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其中教育理论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只有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了解教育领域的理论动态。
2.具有开明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帮助,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应像一个开明的导演一样,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指挥,又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现代社会中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的中学生不少,这同时也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学生?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的绿色成长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当前,学生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单一,因此以往的教育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以下是《最可爱的人》一节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通过电视、书籍和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和人物,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精神呢?
(学生按规定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指引学生对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4分钟之后让学生发言)
学生1: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师:好,能不能谈一下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学生1:我们的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祖国的主权。
学生2:他说得还不具体,我来补充……
教师:其他组的同学也来说说。
学生3:在美国欺凌我们的邻邦朝鲜时,中朝共同抵抗美国的侵略,这体现了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
学生4:我们还应该学习英雄们为了集体利益甘愿牺牲生命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生5:呼吁和平……
这一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多样的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了教学中来。
2.且思且行,因材施教。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我们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引起新的思考,而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不断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既教给学生陈述性的知识,也使学生掌握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认知的训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对历史中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思考与审视之中不断地成长为有个性特色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只有具有较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善心、善行来感动学生,使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中心,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就是课堂生态系统之中的子系统“人——文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系统是否和谐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什么样的态度才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呢?其实这与花在花盆中生长的道理极其类似。花盆是一个受人工和自然双重影响的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受到较大的限制。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花卉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较好的长势,但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一旦离开人们的精心料理就会枯萎或死亡。学生就像花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照料,但外部世界又怎能处处是暖棚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其陈述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掌握方法,形成合理质疑、不断探究的习惯。知识和方法互补才能保障系统的和谐稳定。
三、认真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生态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自古以来,教育者就十分注意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历史教学不应成为政治的附庸和政府的传话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学生了解、认识和评价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科学的方法论。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政治色彩过于浓重,就会使得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有所偏颇,使学生对其认知欠失公正。所以,笔者建议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过程中,不妨向欧美学习,适当减少政治性的说教和灌输,更多地从辩证的角度来评价人物和事件。如在对隋炀帝进行评价时,大多数学生认为隋炀帝没有什么作为,是一个暴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开皇之治和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然后再让其重新评价。这样,学生就轻松自然地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了。
2.将教材当成教学的材料和工具,灵活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唯教材至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做到“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的一种工具,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将方法的传递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时,可以将其与秦始皇进行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方法,同时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四、多方面综合下手,确保课堂教学生态的和谐
与整个教学生态相比,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小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课堂教学环境虽然小,其作用不可小视。笔者以为,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要素之间的情感与态度。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学绝不是死气沉沉的,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与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真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创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
2.教室的物质环境。历史课堂的布置,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如整洁、明亮等)之外,还应该具有历史学科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教室的文化氛围之中受到熏陶和感化。当然,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布置读书角、历史学习园地、张贴历史人物图像与名言警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感悟、体会,从而使其对历史进行客观地审视与思考。当然,这些都应该尽可能安排在教室后面,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干扰,降低其学习效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只不过是中学教学生态系统中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子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中,教师是掌握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园丁,学生是一株株欣欣向荣、茁壮成长的花朵,历史教材是肥美鲜活的土壤,课堂环境是甘甜的雨露和灿烂的阳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教学画面。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也只有符合生态和谐、平衡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和生命力的课堂!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包含着众多的子系统,在此笔者仅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就课堂教学环境来谈谈历史教学的问题。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态化的课堂,营造出动态的、发展的、绿色的课堂生态教学环境。
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践行无声教育
统观众多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历史教师面孔死板、表情严肃、行为僵硬,学生的反应就是死气深沉、成绩欠佳;相反,则学生反应积极、妙语连珠、成绩进步。这就充分说明了“绿色教育”的必要性,而“绿色课堂”只存在于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之下。
(一)改变教育态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展现、人生观的形成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但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倾向又何尝不对教师产生影响呢?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正构成了班级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子系统吗?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掌握先进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仅是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该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其中教育理论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只有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了解教育领域的理论动态。
2.具有开明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帮助,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应像一个开明的导演一样,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指挥,又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现代社会中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的中学生不少,这同时也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学生?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的绿色成长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当前,学生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单一,因此以往的教育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以下是《最可爱的人》一节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通过电视、书籍和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和人物,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精神呢?
(学生按规定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指引学生对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4分钟之后让学生发言)
学生1: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师:好,能不能谈一下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学生1:我们的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祖国的主权。
学生2:他说得还不具体,我来补充……
教师:其他组的同学也来说说。
学生3:在美国欺凌我们的邻邦朝鲜时,中朝共同抵抗美国的侵略,这体现了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
学生4:我们还应该学习英雄们为了集体利益甘愿牺牲生命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生5:呼吁和平……
这一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多样的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了教学中来。
2.且思且行,因材施教。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我们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引起新的思考,而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不断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既教给学生陈述性的知识,也使学生掌握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认知的训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对历史中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思考与审视之中不断地成长为有个性特色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只有具有较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善心、善行来感动学生,使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中心,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就是课堂生态系统之中的子系统“人——文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系统是否和谐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什么样的态度才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呢?其实这与花在花盆中生长的道理极其类似。花盆是一个受人工和自然双重影响的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受到较大的限制。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花卉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较好的长势,但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一旦离开人们的精心料理就会枯萎或死亡。学生就像花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照料,但外部世界又怎能处处是暖棚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其陈述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掌握方法,形成合理质疑、不断探究的习惯。知识和方法互补才能保障系统的和谐稳定。
三、认真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生态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自古以来,教育者就十分注意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历史教学不应成为政治的附庸和政府的传话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学生了解、认识和评价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科学的方法论。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政治色彩过于浓重,就会使得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有所偏颇,使学生对其认知欠失公正。所以,笔者建议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过程中,不妨向欧美学习,适当减少政治性的说教和灌输,更多地从辩证的角度来评价人物和事件。如在对隋炀帝进行评价时,大多数学生认为隋炀帝没有什么作为,是一个暴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开皇之治和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然后再让其重新评价。这样,学生就轻松自然地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了。
2.将教材当成教学的材料和工具,灵活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唯教材至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做到“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的一种工具,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将方法的传递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时,可以将其与秦始皇进行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方法,同时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四、多方面综合下手,确保课堂教学生态的和谐
与整个教学生态相比,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小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课堂教学环境虽然小,其作用不可小视。笔者以为,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要素之间的情感与态度。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学绝不是死气沉沉的,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与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真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创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
2.教室的物质环境。历史课堂的布置,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如整洁、明亮等)之外,还应该具有历史学科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教室的文化氛围之中受到熏陶和感化。当然,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布置读书角、历史学习园地、张贴历史人物图像与名言警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感悟、体会,从而使其对历史进行客观地审视与思考。当然,这些都应该尽可能安排在教室后面,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干扰,降低其学习效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只不过是中学教学生态系统中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子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中,教师是掌握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园丁,学生是一株株欣欣向荣、茁壮成长的花朵,历史教材是肥美鲜活的土壤,课堂环境是甘甜的雨露和灿烂的阳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教学画面。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也只有符合生态和谐、平衡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和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