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VD)发病率在痴呆病中排第二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是一种由于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导致记忆、认知和行为障碍的脑区血管低灌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以及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失认、失用、视觉障碍、执行管理功能障碍、空间失定向以及情绪异常等.在脑卒中后3个月,大约每100例患者里面有15~30例患者发生痴呆.一项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卒中后1年中痴呆发病率高出近50倍.VD作为痴呆病种里面唯一可以防治的类型,早期药物干预具有可逆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增大,VD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社会日常健康生活的关键因素.现认为血管性痴呆产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大多与胆碱能神经系统损害、突触改变、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结构与分子改变密切相关,但也有一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其他机制如脑-肠轴(BGP)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病机包括肾精不足、痰浊阻窍、瘀血内阻等,既往多从肝肾论治.我们则认为,此病发生与肺气不足、宣发不畅、痰浊内生有相关性,故从肺论治,并针对其痰浊阻窍的关键病机,提出益肺宣肺降浊法治疗该病,同时结合中医理论,肺与大肠属于相互属络的脏腑,也属于表里经脉范畴,其疾病之间亦有联系,脏病及腑,腑病亦可及脏,可以选取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医学脑-肠轴及脏腑属络关系与血管性痴呆等研究,探讨从肺论治血管性痴呆和脑-肠轴及脏腑属络关系的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