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的纠结——真的会致癌吗?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张阿婆与姐妹们聚会时,听说经常吃“隔夜菜”会致癌,由此心情郁闷。张阿婆老伴去世后,与子女一起居住。一般是晚饭做上好多个新鲜菜,大家其乐融融地一起吃,吃不完的菜都放入冰箱。第二天白天,张阿婆自个儿把菜热一下,凑合着吃。像张阿婆这样吃隔夜菜的习惯,在寻常百姓家是很普遍的。
  “隔夜菜致癌”的观点认为,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会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乃是公认的致癌物,于是论断“隔夜菜致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大家忐忑不安。那么,真的如此吗?
  “隔夜菜致癌”的说法尚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但食品安全应牢记。
  认识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亚硝酸钠,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常用于肉制品工艺中,起到着色、防腐等作用。如果成人一次摄入亚硝酸盐100毫克以上,会出现中毒症状。
  至今,关于亚硝酸盐本身致癌的科学依据尚不足,其致癌风险与亚硝胺有关。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但需依赖一定的酸性条件和特定细菌,而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性的营养素能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故通过自然食物摄入的亚硝酸盐,在胃内综合作用后很难形成较多的亚硝胺。近些年研究发现,亚硝酸盐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进入胃内可迅速分解、释放出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食材中亚硝酸盐排行榜
  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硝酸盐绝大多数(70%~90%)来自于蔬菜。在自然界的食材中,蔬菜最易积聚硝酸盐,尤其是叶菜类蔬菜,如小白菜(青菜)、苋菜、芹菜、菠菜、大白菜等。硝酸盐虽无毒,但其在细菌等的作用下会转变为亚硝酸盐。肥料的种类和剂量、生长环境、贮存时间,都会影响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同一种蔬菜在不同的环境生长,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差异会很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说,某种菜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最高。
  按植物学部位分类,硝酸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花>薯块>鳞茎>果实>种子。所以,像菠菜、青菜、芹菜、萝卜等蔬菜就尽量不要“留一口”了。
  对鱼、肉类而言,其本身含硝酸盐、亚硝酸盐较少,但若添加了嫩肉粉,或是腌制品(添加了亚硝酸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亚硝酸盐催生三因素:细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
  一般地说,新鲜蔬菜,经择菜、漂洗、烹饪,刚出锅时其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很低的,但随后亚硝酸盐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
  首先是细菌污染。经食用过的菜,在细菌的作祟下,亚硝酸盐便会产生。
  其次是保存温度。实验证明,即便是煮好未吃过的蔬菜,分别在高温(30℃)、室温(20℃)、低温(5℃)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且温度越高越显著。
  第三是保存时间。在零度以上的环境下,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也就是说,在白天菜放久了,同样也会产生亚硝酸盐。 所以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与“隔夜”无关,关键在于保存的温度和时间。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菜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因简单的加热而消失。
  亚硝酸盐的安全范围
  那么,隔夜的蔬菜,即使放置24小时,亚硝酸盐真的会超“标”吗?实验表明,烧好的蔬菜,未经食用放入冰箱冷藏,隔夜后亚硝酸盐不过是从2~3毫克/千克升高到6~9毫克/千克而已。而常见的肉肠等腌腊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国家标准是30~70毫克/千克。大家一比较,就知道什么更危险了!
  科学管理“隔夜菜”
  从健康饮食角度,建议每天、每餐都食用新鲜的食材,不要吃“隔顿菜”或“隔夜菜”。但如果想图个方便,或不得不处理剩菜,在此推荐几个经济安全的办法。
  蔬菜——尽量选择新鲜食材,尤其是叶菜类。估计吃不完的蔬菜,可以在沸水中焯过,放于干净容器,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下一顿食用。已经做好的菜,出锅时,分开放入一个带盖子的干净容器里,不要翻动,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叶菜类蔬菜隔夜。
  鱼、肉类——虽亚硝酸盐产生少,但也不主张隔几夜,应警惕蛋白质腐败。隔夜后应充分加热再食用,倘若不得不隔数日食用,建议直接冷冻保存。
  蔬菜 肉——碰到肉与蔬菜搭配的菜要隔夜时,如萝卜烧肉,建议冷冻保存。第二天加热食用也不影响美味。
  食用隔夜菜时,如果同时吃些大葱、大蒜或新鲜柠檬汁,可有效阻止亚硝胺的形成。
其他文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如今,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糖尿病不仅严重损害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北京和上海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48%~0.60%。糖尿病的这种“年轻化”趋势,与青少年的不良生活方式,尤其是长期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有密切关系。 
在大多数人眼中,影响人体长期健康的慢性病似乎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慢支、肝病、肾病、关节疾病,等等。殊不知,儿童也会发生长期影响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规范治疗,否则这些疾病可能会伴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终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到底有哪些疾病比较常见、可能长期影响儿童健康呢?本刊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们,为大家分析哮喘、性早熟、弱视、先天性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迅速上升。为遏制饮食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流行态势,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许多国家不断推出新的《膳食指南》,如美国农业部联合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于2010年发布了新版《膳食指南》,于2011年又发布了新的膳食指南图示“我的餐盘(MyPlate)”,用以取代沿用了近20年的“我的金字塔(MyPyramid)”。新的膳食指南图示“我的餐盘”更加直观、更加简洁
新闻回放  2012年11月,“毕节五名少年垃圾箱内烧木炭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的新闻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毕节五位少年的不幸身亡虽然是个案,反映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缺失等社会问题,但也同时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正确使用燃烧器具(包括燃气快速热水器、家用燃气灶具以及燃气壁挂炉等),尤其是在冬天和夏天这两个季节。  新型燃具普及:“安全”仍要牢记  大众医学记者 熊萍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脂肪和蛋白质的饮食含量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其发病率在上海已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比胃癌发病率高近20%左右。  大肠是消化道器官,主要有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之功能,它全长80~100厘米。根据大肠不同的部位可分为肛管、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如果在直肠部位发生癌肿,我们称之为直肠癌;如果在结肠部位发生癌肿,我们称之为结肠癌。而大肠在不同部位发生两个
药茶,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所谓药茶,即用茶或以茶叶为主,辅以中药制成的茶剂,以此来治疗疾病或养生保健,即称为药茶疗法。在制作时,往往以茶叶和药物混合,或经过一定的加工后,用沸水冲泡或煎煮后饮用。   夏季,气候炎热,骄阳似火,紫外线强,暑热伤人,人体往往内热重,出汗多,津液消耗大,这时建议多饮具有清热消暑、清心除烦、生津止渴作用的药茶。绿茶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及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具有清
说到治糖尿病,很多患者对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以及胰岛素这些常用药物都很熟悉。其实,对于单纯的“降糖”来说,用多少药、血糖降到多少,都是必须密切关注的,不然就会矫枉过正,将高血糖变成低血糖。怎样才能将血糖降到安全的范围内而不过头呢?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员也希望能够破解这个难题。  13年研发“孕育”人工肠促胰素  解题的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有些漫长。1932年,La Barre
生活实例  王大妈三年前因胸骨后疼痛被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这几年一直坚持用药,症状没再出现,本以为病情得到了控制,可今年刚入冬,老毛病好像又犯了。奇怪的是,这次胸骨后疼痛不在白天发作,而是在凌晨三四点,还伴有喘不上气、饥饿的感觉。王大妈生怕是心绞痛发作,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再喝口水,好像就缓解了。可每天凌晨都这么折腾一次,把王大妈折磨坏了,她很担心是不是病情加重了……张医生是一位资深
患了乳腺癌,是对女性的一次沉重打击,尤其是年轻女性患了乳腺癌,更是一场“噩梦”。一些女性听说要切除乳房,苦苦哀求医生进行“保乳治疗”;还有的女性宁愿选择死,也绝对不愿切除乳房。结果,盲目的“保乳治疗”,导致乳腺癌局部复发,威胁生命。那么,如何予以年轻患者合适的治疗呢?这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欧美:保乳手术存在较高复发率  分析国外很多乳腺癌临床中心数据发现,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乳腺癌保乳
生活实例    1年多以前,陈女士感冒后出现咳嗽症状,自行服用家里的急支糖浆和头孢拉定胶囊,3天后不见效,就去药店买了复方甘草合剂、蛇胆川贝枇杷膏服用,依然无效,遂前往多家医院就诊数次,经化验、胸片、CT、结核菌素试验等多项检查,排除肺炎、肺结核、呼吸系统肿瘤。在此期间,陈女士先后应用抗生素、化痰止咳、镇咳、抗过敏等10多种药物治疗,包括头孢拉定、阿莫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联邦止咳露、阿斯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