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婚礼繁琐却讲究喜庆,而西式婚礼简洁讲究庄严。中西方婚礼都非常尊重传统习俗,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禁忌,这些特色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都显示了人生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的重视。中国婚礼的西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中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也会激起新的矛盾,这是当今全球环境中的真实写照。
中式婚礼仪式繁琐,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的传统婚俗讲“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实为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时用。所谓“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做媒,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俗称“合八字”;纳吉:经占卜之后若属吉兆,男方遣媒人致赠薄礼;纳征: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请期:由男方家算命先生择日,即选定婚期;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方家迎接新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婚礼当日程序也较为复杂。首先,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须先祭拜祖先,而后在一路随行的鞭炮声中前往女方家接亲。新人在女方家中上香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随后由一位福高德重的女性长辈持伞护其走至礼车。新娘上车离开不久,女方家长会将一碗清水、白米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至此礼成。
中国传统婚礼中闹洞房也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活动,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往往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喧腾一番,同时也表达宾客祝福之愿。如此忙碌的一天结束之后,新郎终于算是抱得美人归。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缘广阔的文明古国,其婚俗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有所差异,文中描述的仅是一些为国人普遍认可的婚礼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新人无须此般劳师动众。通常男女相遇之后,彼此自然地相互吸引,进而相互追求,再相互依恋,由好感到热恋,直至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相互承诺之后组建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恋爱是两人互动的,互动到一定阶段就结为婚姻。但他们对婚礼也同样有着种种习俗,譬如婚礼必备: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 (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的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着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据说从亲友家借来的金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指新娘的一些饰物和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西式婚礼步骤也较为简洁:首先来宾进入教堂入座等候,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随后,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尾随其后,全体来宾起立。父亲将女儿从教堂红地毯的一端送到站在另一端的新郎手里,表示新娘的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新郎。牧师为新人证婚,在牧师及所有来宾的见证下,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并在结婚证书上签字。最后,新郎新娘通过互戴婚戒的形式宣告礼成,于是将会上演新郎亲吻新娘的浪漫一幕。为表祝福,来宾一起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合唱祝福歌。
与中国声势浩大的喜宴相比,西方婚礼的茶会或自助餐晚宴就略显冷清,但也温馨。蛋糕和香槟是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有的国家甚至盛行用石膏、硬币、巧克力做成的蛋糕作为新婚礼物,新婚夫妻同心合力敲开蛋糕,以示新生活就此开始。婚宴过程中有时也穿插一些夫妻互动小节目,例如在德国新婚夫妻要比赛剪桃心,相传剪得快的一方,将来在家中有较高的话语权。仪式通常以在场所有来宾及新人一起放飞气球作为尾声,最后众人目送新婚夫妇踏上蜜月旅程。
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庄严
中西两种婚礼氛围大相径庭。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结婚时一定要热热闹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举行。西式婚礼从始至终都充满着庄重的气息,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其它较为安静的大厅举行,安排井井有条,循规蹈矩,不像中国婚礼那样热烈欢腾。
声音上,中国婚礼当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婚礼场地常常鼓乐齐鸣,甚至穿插一些娱乐节目;而在欧洲,教堂里播放的《婚礼进行曲》庄严神圣,播放音乐时全体人员屏息静听,没有任何其它声响,仪式在非常庄重的气氛中完成。
颜色上,中式婚礼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双喜字,新娘的遮脸是红盖头,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再看西式婚礼,新娘一般着白色婚纱,新郎着黑色礼服,使观者顿生庄重严肃感。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以白色为主,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气氛,白色也代表着纯洁和忠贞。
规模上,中式婚礼讲究盛大而热闹,从接亲到拜堂,一场婚宴至少需要新人及其亲友忙碌一天,某些地区甚至持续三天,男女双方往往要大宴宾客,婚礼就是一个见面会,两个大家庭中的所有人:男女双方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以及这些长辈的兄弟姐妹,还有男女双方的兄弟姐妹、表或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都在这天相聚;相较而言,西式婚礼通常简短许多,婚礼通常由神父或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然后交换戒指并相互亲吻。婚宴往往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来见证二人的爱情。
换言之,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中国的婚礼就像一个各位亲友高论、畅饮、海侃的聚会,而欧洲的婚礼,大部分是基督教徒的婚礼,貌似上帝传播福音诠释婚姻的“道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越发引起世人的瞩目,或许若干年之后西式婚礼中式化也会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潮流。
(编辑 遐飞)
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都显示了人生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的重视。中国婚礼的西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中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也会激起新的矛盾,这是当今全球环境中的真实写照。
中式婚礼仪式繁琐,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的传统婚俗讲“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实为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时用。所谓“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做媒,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俗称“合八字”;纳吉:经占卜之后若属吉兆,男方遣媒人致赠薄礼;纳征: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请期:由男方家算命先生择日,即选定婚期;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方家迎接新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婚礼当日程序也较为复杂。首先,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须先祭拜祖先,而后在一路随行的鞭炮声中前往女方家接亲。新人在女方家中上香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随后由一位福高德重的女性长辈持伞护其走至礼车。新娘上车离开不久,女方家长会将一碗清水、白米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至此礼成。
中国传统婚礼中闹洞房也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活动,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往往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喧腾一番,同时也表达宾客祝福之愿。如此忙碌的一天结束之后,新郎终于算是抱得美人归。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缘广阔的文明古国,其婚俗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有所差异,文中描述的仅是一些为国人普遍认可的婚礼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新人无须此般劳师动众。通常男女相遇之后,彼此自然地相互吸引,进而相互追求,再相互依恋,由好感到热恋,直至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相互承诺之后组建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恋爱是两人互动的,互动到一定阶段就结为婚姻。但他们对婚礼也同样有着种种习俗,譬如婚礼必备: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 (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的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着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据说从亲友家借来的金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指新娘的一些饰物和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西式婚礼步骤也较为简洁:首先来宾进入教堂入座等候,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随后,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尾随其后,全体来宾起立。父亲将女儿从教堂红地毯的一端送到站在另一端的新郎手里,表示新娘的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新郎。牧师为新人证婚,在牧师及所有来宾的见证下,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并在结婚证书上签字。最后,新郎新娘通过互戴婚戒的形式宣告礼成,于是将会上演新郎亲吻新娘的浪漫一幕。为表祝福,来宾一起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合唱祝福歌。
与中国声势浩大的喜宴相比,西方婚礼的茶会或自助餐晚宴就略显冷清,但也温馨。蛋糕和香槟是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有的国家甚至盛行用石膏、硬币、巧克力做成的蛋糕作为新婚礼物,新婚夫妻同心合力敲开蛋糕,以示新生活就此开始。婚宴过程中有时也穿插一些夫妻互动小节目,例如在德国新婚夫妻要比赛剪桃心,相传剪得快的一方,将来在家中有较高的话语权。仪式通常以在场所有来宾及新人一起放飞气球作为尾声,最后众人目送新婚夫妇踏上蜜月旅程。
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庄严
中西两种婚礼氛围大相径庭。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结婚时一定要热热闹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举行。西式婚礼从始至终都充满着庄重的气息,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其它较为安静的大厅举行,安排井井有条,循规蹈矩,不像中国婚礼那样热烈欢腾。
声音上,中国婚礼当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婚礼场地常常鼓乐齐鸣,甚至穿插一些娱乐节目;而在欧洲,教堂里播放的《婚礼进行曲》庄严神圣,播放音乐时全体人员屏息静听,没有任何其它声响,仪式在非常庄重的气氛中完成。
颜色上,中式婚礼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双喜字,新娘的遮脸是红盖头,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再看西式婚礼,新娘一般着白色婚纱,新郎着黑色礼服,使观者顿生庄重严肃感。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以白色为主,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气氛,白色也代表着纯洁和忠贞。
规模上,中式婚礼讲究盛大而热闹,从接亲到拜堂,一场婚宴至少需要新人及其亲友忙碌一天,某些地区甚至持续三天,男女双方往往要大宴宾客,婚礼就是一个见面会,两个大家庭中的所有人:男女双方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以及这些长辈的兄弟姐妹,还有男女双方的兄弟姐妹、表或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都在这天相聚;相较而言,西式婚礼通常简短许多,婚礼通常由神父或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然后交换戒指并相互亲吻。婚宴往往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来见证二人的爱情。
换言之,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中国的婚礼就像一个各位亲友高论、畅饮、海侃的聚会,而欧洲的婚礼,大部分是基督教徒的婚礼,貌似上帝传播福音诠释婚姻的“道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越发引起世人的瞩目,或许若干年之后西式婚礼中式化也会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潮流。
(编辑 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