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底,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湖南第4个国家级高新区,标志着益阳的高新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以高新产业引领益阳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强市、后发赶超的梦想也已不再遥远。
“银城”益阳地处湖南中北部,既在“环洞庭湖经济圈”内,又属于长株潭城市群,自古就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其文化底蕴更是源远流长,传统的竹文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闻名遐迩,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亦长达30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楚汉名城,湖湘风韵早已深入城市血脉。
但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益阳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11年,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 GDP排在第10位,财政收入排名第12位,与长株潭等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到2015年,益阳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前八位。”2011年9月,在益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益阳市委书记马勇对益阳人民庄严承诺。如何来兑现承诺,马勇坦言:“只能依靠工业强市。”
实现工业强市,关键要以工业赶超带动后发赶超,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突出产业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充分利用本土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引领益阳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3月,益阳市召开2012年度科技工作会议,副市长周振宇在会上强调,要把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推动产学研政金结合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切实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产学研对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科技工作重点。
近年来,益阳市科技局把“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推进经济转型”作为发力方向,打出了系列“组合拳”。
“这些年,益阳敢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抢占了发展先机。”马勇话中的“无中生有”指的是益阳近年来着力发展的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零开始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更是益阳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现在已被业内称为“益阳制造”的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06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0.1%,而这“半壁江山”其实都是“空降兵”,都是益阳“无中生有”的产物。
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新材料已成为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的重要材料。益阳集全市之力,上下联动,“十年磨一剑”,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新材料产业这个“外来户”打造成了该市代表性的优势产业。
2011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31.5%,也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惠同新材、科力远、金博科技、祥瑞科技等一批新材料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领域内的龙头企业。
“从零起步”的新材料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益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马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益阳市科技局在“两手抓”、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策略下,一方面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的对接,以本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对接大型企业的资本优势,引进一批战略型的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着眼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窥一斑而知全豹。湖南金博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博科技)就是一家在科技招商工作中,空降“银城”进而扎根壮大的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该公司落户益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中南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研发团队,应用碳纤维进行碳/碳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而碳/碳复合材料正是中南大学原校长黄伯云院士获得的“2004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产业化项目的重点组成部分。
采访中,公司总工程师邰卫平谈起企业创始期至今仍感慨良多:“碳/碳复合材料原本用于大飞机刹车片,属航空领域,而我们则致力于将这种材料应用于民用工程领域,从天到地的转变是非常艰难的,我们虽然坚信这条路能走通,但一路坦途也不可能。”的确,最初金博科技将突破口瞄准太阳能光伏产业,但当时的市场对这种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制品并不了解,市场反应也不理想,推广起来极其困难,企业曾一度陷入困境。
“那是我们最难的时期,市场的不接受让我们绞尽脑汁。”邰卫平说这话时微微仰头,似是陷入回忆:“那时公司管理层几乎全体出动,到处拉业务跑项目,在外出差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都多。但政府的项目扶持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帮助公司摆脱了危机。”
邰卫平说的项目扶持来自益阳市委市政府、益阳市科技局等多方面。2006年,金博科技的“炭/炭复合材料纤维毡体工业化”由省市联合立项,并列为益阳市重点工程;2006至2007年,其“航空用新型炭纤维刹车盘整体毡的研发与产业化”被列为湖南省和益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2006至2007年,公司连续两年承担湖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2007至2009年,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一系列的项目资金和扶持,让金博科技更加坚定了其碳/碳复合材料的民用化应用发展方向,也最终让金博科技在短短7年时间里,成为益阳新材料产业中的翘楚和龙头。
益阳有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这些“外来户”,当然也会有“本地郎”。
声明远播的“世界竹都”、“世界麻都”、“大码头文化”名号,让益阳孕育出竹麻、船舶制造等土生土长的产业经济。
益阳的棉、麻、竹等资源丰富,纺织产业历史悠久,曾涌现出了一大批纺织企业,上世纪80年代更是有“纺织城”一说。但由于技术水平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纺织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很低,缺乏完整的产业配套链。进入新世纪后,一大批传统纺织企业陷入生存泥沼,甚至破产倒闭。2006年前,益阳瑞亚高科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亚高科)产品都是以初级麻棉纱、面料为主,但不景气的市场让企业意识到,只有转型提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方能枯木逢春,再次崛起。 于是,瑞亚高科董事长蔡亚平将眼光投向了竹麻混纺,他说:“益阳是苎麻之乡,苎麻产量居全国第一,楠竹产量全国第二。益阳搞麻纺的企业很多,全国搞竹纤维的也不少,我思考着能不能把麻、竹纤维的功能优势合二而一,形成1 1>2的新型竹麻纤维,避免与别的企业挤在一条道上争饭吃,实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
2005年,公司投资300多万元科研经费,通过对麻、竹纤维的特性和功能的研究,找到这两种纤维优势互补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一种优于麻、竹两种纤维的新型纤维,使其抗菌、抗静电、柔软,且舒适性、光泽性、染色度更好。
记者在公司陈列室中见到了用这种面料制成的成品。该面料已遍及竹麻混纺纱线、织物、针织品、服饰、家用纺织品等五大系列,制品手感柔软,垂坠顺滑,较一般纯棉制品更加透气亲肤。副总经理朱玉兰说起公司的产品颇为自豪,兴起时还拍了拍一套大红的床上用品:“竹麻纤维面料制成的床上用品不仅颜色鲜亮,而且不会起皱,比起一般的棉质床品更亲肤,不起球不沾灰。”
是金子就会发光。瑞亚高科的竹麻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成为瑞亚高科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瑞亚高科也从传统的纺织企业逐渐成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竹麻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益阳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瑞亚高科向省科技厅申报了新型竹麻再生纤维和苎麻纤维混纺面料项目。2006年12月,该项目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同年,瑞亚高科研发的竹麻纤维生产方法及混纺面料产品获得3项国家专利,并获得了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发明金奖。
近年来,瑞亚高科又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新型竹麻纤维的研发和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新型竹麻纤维混纺、麻再生纤维与苎麻混纺、智能调湿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等新技术、新工艺,并相继开发出新型竹麻混纺面料与竹麻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新产品。目前,公司已申报各类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专利12项。凭借以竹麻技术开发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作支撑,近几年销售收入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公司也在超常规发展。
一家企业冒尖只是个体发展,而竹麻产业做强做大才是共赢共生。2009年,益阳市科技局建立竹麻市级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由瑞亚高科牵头,联合湖南华升集团、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湖南拓普竹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益阳威利丰服饰有限公司、益阳布伊尔服饰有限公司、湖南省林业科学院联合组成。2011年5月,该联盟获批成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瑞亚高科也成为省内首个纺织联盟盟主。
益阳市科技局局长李劲松如是评价“竹麻联盟”:“它有助于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构建起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区域的品牌和名片。竹麻联盟的成立,不仅是益阳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成功案例,也是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益阳市倾力打造的高新产业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31.7%,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33.3%,实现利税9.3亿元,同比增长9.7%;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
但放眼湖南,益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规模偏小,竞争力不足,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虽然高新技术产值近年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但绝对数也只能位列全省第9位,排名处于中下水平,且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到全省的3%,与省内近邻常德、岳阳、娄底相比,仍处在落后位置。
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进益阳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工业强市、后发赶超的目标?
答案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008年4月,益阳市举办首届产学研对接与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将项目和科研成果“请进来”。会议展出中国科学院等40多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600项;市企业技术需求41项,技术难题招标15项;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现场发布科技成果120项;现场进行了2个技术难题招标;共有52个产学研项目实现对接,24个产学研项目在签约仪式上签约,对接项目协议总额达20亿元。
尝到了甜头,益阳科技人主动“走出去”。2010年初,局长李劲松带队先后走访国内17所高校交流取经,寻求项目。先后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等60多所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年,科技局还举行了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的产学研专项对接会,选择20多个项目与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对接,共签订合作协议4项。据统计,当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一半以上具有高校或科研院所背景。今年下半年,市科技局还将进行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专项对接会。新一轮的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益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步,也为益阳实现工业强市、后发赶超增添了关键砝码。
有的放矢,厚积薄发,益阳正在演绎一场“后来者居上”的传奇,“超前谋划,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的战略方针将让益阳人以一种“人一我十”的毅力实现赶超目标。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做强做大也在推进益阳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引领全市工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益阳必会呈现出一幅“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动人画卷。※
“银城”益阳地处湖南中北部,既在“环洞庭湖经济圈”内,又属于长株潭城市群,自古就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其文化底蕴更是源远流长,传统的竹文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闻名遐迩,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亦长达30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楚汉名城,湖湘风韵早已深入城市血脉。
但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益阳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11年,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 GDP排在第10位,财政收入排名第12位,与长株潭等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到2015年,益阳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前八位。”2011年9月,在益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益阳市委书记马勇对益阳人民庄严承诺。如何来兑现承诺,马勇坦言:“只能依靠工业强市。”
实现工业强市,关键要以工业赶超带动后发赶超,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突出产业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充分利用本土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引领益阳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3月,益阳市召开2012年度科技工作会议,副市长周振宇在会上强调,要把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推动产学研政金结合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切实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产学研对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科技工作重点。
近年来,益阳市科技局把“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推进经济转型”作为发力方向,打出了系列“组合拳”。
“这些年,益阳敢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抢占了发展先机。”马勇话中的“无中生有”指的是益阳近年来着力发展的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零开始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更是益阳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现在已被业内称为“益阳制造”的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06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0.1%,而这“半壁江山”其实都是“空降兵”,都是益阳“无中生有”的产物。
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新材料已成为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的重要材料。益阳集全市之力,上下联动,“十年磨一剑”,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新材料产业这个“外来户”打造成了该市代表性的优势产业。
2011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31.5%,也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惠同新材、科力远、金博科技、祥瑞科技等一批新材料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领域内的龙头企业。
“从零起步”的新材料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益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马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益阳市科技局在“两手抓”、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策略下,一方面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的对接,以本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对接大型企业的资本优势,引进一批战略型的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着眼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窥一斑而知全豹。湖南金博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博科技)就是一家在科技招商工作中,空降“银城”进而扎根壮大的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该公司落户益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中南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研发团队,应用碳纤维进行碳/碳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而碳/碳复合材料正是中南大学原校长黄伯云院士获得的“2004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产业化项目的重点组成部分。
采访中,公司总工程师邰卫平谈起企业创始期至今仍感慨良多:“碳/碳复合材料原本用于大飞机刹车片,属航空领域,而我们则致力于将这种材料应用于民用工程领域,从天到地的转变是非常艰难的,我们虽然坚信这条路能走通,但一路坦途也不可能。”的确,最初金博科技将突破口瞄准太阳能光伏产业,但当时的市场对这种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制品并不了解,市场反应也不理想,推广起来极其困难,企业曾一度陷入困境。
“那是我们最难的时期,市场的不接受让我们绞尽脑汁。”邰卫平说这话时微微仰头,似是陷入回忆:“那时公司管理层几乎全体出动,到处拉业务跑项目,在外出差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都多。但政府的项目扶持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帮助公司摆脱了危机。”
邰卫平说的项目扶持来自益阳市委市政府、益阳市科技局等多方面。2006年,金博科技的“炭/炭复合材料纤维毡体工业化”由省市联合立项,并列为益阳市重点工程;2006至2007年,其“航空用新型炭纤维刹车盘整体毡的研发与产业化”被列为湖南省和益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2006至2007年,公司连续两年承担湖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2007至2009年,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一系列的项目资金和扶持,让金博科技更加坚定了其碳/碳复合材料的民用化应用发展方向,也最终让金博科技在短短7年时间里,成为益阳新材料产业中的翘楚和龙头。
益阳有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这些“外来户”,当然也会有“本地郎”。
声明远播的“世界竹都”、“世界麻都”、“大码头文化”名号,让益阳孕育出竹麻、船舶制造等土生土长的产业经济。
益阳的棉、麻、竹等资源丰富,纺织产业历史悠久,曾涌现出了一大批纺织企业,上世纪80年代更是有“纺织城”一说。但由于技术水平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纺织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很低,缺乏完整的产业配套链。进入新世纪后,一大批传统纺织企业陷入生存泥沼,甚至破产倒闭。2006年前,益阳瑞亚高科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亚高科)产品都是以初级麻棉纱、面料为主,但不景气的市场让企业意识到,只有转型提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方能枯木逢春,再次崛起。 于是,瑞亚高科董事长蔡亚平将眼光投向了竹麻混纺,他说:“益阳是苎麻之乡,苎麻产量居全国第一,楠竹产量全国第二。益阳搞麻纺的企业很多,全国搞竹纤维的也不少,我思考着能不能把麻、竹纤维的功能优势合二而一,形成1 1>2的新型竹麻纤维,避免与别的企业挤在一条道上争饭吃,实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
2005年,公司投资300多万元科研经费,通过对麻、竹纤维的特性和功能的研究,找到这两种纤维优势互补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一种优于麻、竹两种纤维的新型纤维,使其抗菌、抗静电、柔软,且舒适性、光泽性、染色度更好。
记者在公司陈列室中见到了用这种面料制成的成品。该面料已遍及竹麻混纺纱线、织物、针织品、服饰、家用纺织品等五大系列,制品手感柔软,垂坠顺滑,较一般纯棉制品更加透气亲肤。副总经理朱玉兰说起公司的产品颇为自豪,兴起时还拍了拍一套大红的床上用品:“竹麻纤维面料制成的床上用品不仅颜色鲜亮,而且不会起皱,比起一般的棉质床品更亲肤,不起球不沾灰。”
是金子就会发光。瑞亚高科的竹麻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成为瑞亚高科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瑞亚高科也从传统的纺织企业逐渐成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竹麻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益阳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瑞亚高科向省科技厅申报了新型竹麻再生纤维和苎麻纤维混纺面料项目。2006年12月,该项目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同年,瑞亚高科研发的竹麻纤维生产方法及混纺面料产品获得3项国家专利,并获得了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发明金奖。
近年来,瑞亚高科又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新型竹麻纤维的研发和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新型竹麻纤维混纺、麻再生纤维与苎麻混纺、智能调湿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等新技术、新工艺,并相继开发出新型竹麻混纺面料与竹麻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新产品。目前,公司已申报各类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专利12项。凭借以竹麻技术开发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作支撑,近几年销售收入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公司也在超常规发展。
一家企业冒尖只是个体发展,而竹麻产业做强做大才是共赢共生。2009年,益阳市科技局建立竹麻市级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由瑞亚高科牵头,联合湖南华升集团、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湖南拓普竹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益阳威利丰服饰有限公司、益阳布伊尔服饰有限公司、湖南省林业科学院联合组成。2011年5月,该联盟获批成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瑞亚高科也成为省内首个纺织联盟盟主。
益阳市科技局局长李劲松如是评价“竹麻联盟”:“它有助于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构建起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区域的品牌和名片。竹麻联盟的成立,不仅是益阳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成功案例,也是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益阳市倾力打造的高新产业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31.7%,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33.3%,实现利税9.3亿元,同比增长9.7%;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
但放眼湖南,益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规模偏小,竞争力不足,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虽然高新技术产值近年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但绝对数也只能位列全省第9位,排名处于中下水平,且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到全省的3%,与省内近邻常德、岳阳、娄底相比,仍处在落后位置。
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进益阳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工业强市、后发赶超的目标?
答案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008年4月,益阳市举办首届产学研对接与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将项目和科研成果“请进来”。会议展出中国科学院等40多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600项;市企业技术需求41项,技术难题招标15项;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现场发布科技成果120项;现场进行了2个技术难题招标;共有52个产学研项目实现对接,24个产学研项目在签约仪式上签约,对接项目协议总额达20亿元。
尝到了甜头,益阳科技人主动“走出去”。2010年初,局长李劲松带队先后走访国内17所高校交流取经,寻求项目。先后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等60多所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年,科技局还举行了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的产学研专项对接会,选择20多个项目与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对接,共签订合作协议4项。据统计,当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一半以上具有高校或科研院所背景。今年下半年,市科技局还将进行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专项对接会。新一轮的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益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步,也为益阳实现工业强市、后发赶超增添了关键砝码。
有的放矢,厚积薄发,益阳正在演绎一场“后来者居上”的传奇,“超前谋划,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的战略方针将让益阳人以一种“人一我十”的毅力实现赶超目标。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做强做大也在推进益阳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引领全市工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益阳必会呈现出一幅“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