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之间,觅得阅读教学价值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联动,以读写联动为主线,在“回归核心价值点”“发掘读写训练点”“设计读写联动点”“盘活拓展延伸点”上谋求突破,使“读”“写”联系紧密,发挥最佳联动效应。
  【关键词】主题阅读 读写联动 体验 线索
  读与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核心能力,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积累,写是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现象,不仅割裂了作为母语读写天然相亲的血脉联系,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而且不利于学生阅读力、思考力与表达力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联动,实现“读写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应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课题“基于主题阅读的‘读写联动’课型实践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以读写联动为主线,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点学科核心素养上谋求突破,力图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让内容理解、情感体验、语言发展、思维训练、想象豐富等达到和谐共振、水乳交融的境界,使“读”与“写”联系得更加紧密,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联动效应。
  课文的学习,即用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规范语言,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笔者将结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文,具体谈谈如何在读写之间觅得阅读教学价值点。
  一、文以传情,觅得表达思想的范例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课文描述“我”(指课文作者)因为外祖母去世忧伤不已,后来通过爸爸的一席话得到启示,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
  (一)作者如何表达思想感情
  1.呈现道理的方式。写作的根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创造。学生在行文时偏爱讲大道理,离生活很远,隐藏情感,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只有把道理用具体的事例,生活体验呈现出来,以有形之物的实展现无形之物的虚,虚实相辉映,鲜活灵动,才能打动读者。《和时间赛跑》一文将哲理置于生活的万象中去检验,处处都会让人感觉时间的流逝,心生紧张之感、紧迫之感,心跳都会随之加快。这是在读其他文本时所没有的,文本如何表现这种紧迫之感,就是学生最需要学习、模仿、运用的部分。
  2.情感世界的发展。看文中的“我”刚开始对时间逝去的悲伤、迷茫、不解,到后来用一种奔跑的阳光心态赢过了时间。这种随着心态的变化,对某一事物也发生态度上变化的写法,在很多文章中也有,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炼情
  1.氛围和感受共创训练。阅读时酝酿的氛围是很好的写作触发点,可以训练学写“痛苦或忧伤”情感的表达。文中情感的发源点是外祖母的离世给童年时的作者带来无比的忧伤。作者写:“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细致的笔法使痛苦的情感直抵读者心底。细节描写往往能打动人,这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方法。读过文本中这样的句子,学生能感同身受,知道用具象的事物来承载抽象的情感。
  2.思考与议论合一训练。引导学生联系时间、生命、人生这些主题词,发表属于自己的观点,围绕主题性的探讨来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对主题问题的讨论:文中爸爸是怎样理解问题的,爸爸对时间概念的议论,落脚点在今天和明天,未来的思考;“我”引用名言来表达以及与时间赛跑的行动和态度;文本外,学生的思考又会是怎样的?可以学习爸爸和作者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文以审美,觅得运用语言的范例
  (一)体会作者行文的语言特色
  1.名言俗语的妙用。课文中这样写: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的引用水到渠成,毫不牵强,点明了主旨,突出了主题。
  2.质朴纯真的文风。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样,向读者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有按照时间的发展,也没有人和事的发展,是一段心路历程。作者由此及彼,娓娓而谈,将生活的片段组合在一起,自然地唤起人们内心的触动。人在一个成长阶段,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就像作者要承受外祖母的离世。
  (二)凭借文本定向学练
  1.学得与习得的转化训练。和时间有关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古诗句都很多,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以名言名句积累加深理解文意,进一步认识时间的特点。在文中引用名言,会让学生悟得更透彻,这是语文的核心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时间玄妙,来自科学领域:牛顿认为时间绝对永恒;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自文学领域:李白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白代之过客”。而作者和《夸父逐日》里的后羿一样追赶太阳,更有“头悬梁”“锥刺股”“圆木为枕”的追赶方式。古今中外,人们对时间的态度是一样的,真理是永恒的。阅读让我们变得深刻,有了思想,何愁文思枯竭,笔下艰难?
  2.仿写和续写并举训练。通过仿写和续写事例,对课文的内容加以补充。文中作者体会时间有两个具体的事例,一是太阳落山,今天和明天的太阳不一样;二是鸟儿飞上天空,今天和明天的路线,鸟儿不一样。事例验证了爸爸说的道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爸爸的话,以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怎样化抽象的时间概念为学生能理解的感性认识呢?在训练中,让学生用紧扣文本,循序渐进的方法,无痕衔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训练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文句阅读的理解。
  三、文以练能,觅得语文训练的范例
  就语文工具性的属性而言,语文学科属于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的应用型学科,只有通过集中学习语文知识,才能培养语文能力。   (一)领悟阅读中的逻辑因素
  1.主题阅读的交点是思维共性。《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从题目上就能明确“时间”这个主题,与时间紧密相连的“珍惜时间”“生命的体验”“人的成长”这三个更深层次的内涵,却没有说破。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子,对于“时间”这一无形的事物,都是一个抽象概念。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刻刻发生着,流逝着。人们因地、因时、因境的不同,对时间的感悟也会不同。“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以问题牵出思考,提炼出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倘若单单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而“以文带文”正好填补了这个不足。而带入的文,一般是在内容、文本、语言结构等方面与课文有契合度,才能有学法迁移或写法迁移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习作表达。
  2.篇章的逻辑体现在构段。文中作者表达出的情感变化是明显的,这也反映了作者精神世界的成长,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这条线索是:持续的痛苦忧伤——可怕,说不出的滋味(迷惘)——着急,悲伤——快乐——受益无穷。这条线索又对应着事情的发展:外祖母离世——不懂永远回不来的事实——事物变化中体会时间过得飞快——追赶时间的游戏——在成功的体验里收获。
  (二)读写同步重练达运思
  1.比较阅读,助主题概念的提炼。“读为基础”“读中学写”,是强调阅读鉴赏中悟透写法的必要性。领悟写法,可以由一篇入手,也可以两三篇放到一块儿比较阅读。这样的课,可以每课时读一篇文章,写一個片段;也可以两节课读两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如,教师以文带文,在学完《和时间赛跑》之后,引入名家朱自清的同主题美文片段《匆匆》,让学生将学法延伸课外,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语言的美感和“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2.梳理线索,保持文脉畅通。引导学生建立“提纲意识”“线索意识”,学习《和时间赛跑》以心理和感情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的思维脉络。了解其他线索特征明显的文章,通过构段线索帮助阅读,理清文章的层次与思路,理解含义丰富的文本,进行归纳总结,完善此类知识的认知系统,增加学生的写作自信。
  本文只对三方面教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而《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点是很多的。语言运用方面:在语境中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在写作方法上:用人物对话讲明一件事,一个道理;采用时间、时空推移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阅读领悟方面:通过读文,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这些都能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读写思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语文教材中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模仿的优秀范本,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灵活运用,多维提升。读写联动,不仅读出美,而且知其所以美,读中悟出表达技巧,再在写(说)的拓展中迁移运用,切实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让阅读成为写作的一泉活水,成为知识的发酵剂。无障碍的读写联动,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上周由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更新,提到只有2例确诊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病例。与2014年12月或2015年1月相比,其明显减少,因为在这几个月,经常每周报道有50~60例新的感染。  1 PEDv不会在夏天广泛传播  考虑到PEDv主要在冬季传播,还与去年夏季的阳性病例进行了比较,平均来说,去年夏天每周大约有20例报道。  由
【摘要】“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新增的一个核心词,在小学阶段怎样实施数學模型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模型思想的内涵,从而把“模型思想”融入教学当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  【关键词】概念 模型 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阶段,模型思想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渗透。教师需综合考虑,结合教学内容,采用“
植酸酶产品在每单位酶释放的磷值上存在差异。同样,实验室对植酸酶活性的分析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比较植酸酶活性和添加水平时必须谨慎。  一种可以比较不同植酸酶产品活性以确定不同产品间替代率的方法,是在指定的磷释放值(如,释放0.10 %的有效P)上比较它们的功效。  当植酸酶加入预混料中时,最好使用包被型或热稳定型植酸酶,同时应在生产后的60 d内使用。  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C 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10个核心概念。课标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数感,但未对数感内涵作解释,而是采用外延描述的方式,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
【摘要】学具操作一直是小学数学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直面数学课程中用学具遇到的囧境,积极思考,并加以试验以求突破。学具操作应做到规范、多样、适合,不仅能让学生学好知识,更能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关键词】学具操作 囧境 突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数学思维发
制粒是影响饲料中酶活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温可以杀死饲料中的有害细菌;但另一方面,高温也可能会破坏饲料中重要成分的营养功效。因此,操作人员只能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对饲料进行加热处理,以确保制粒效果和酶的活性。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2-0064-02  饲料生产商必须确保饲料的安全,这要求在饲料的加工中采用比以前更高的温度对饲料进行热处理
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2-0023-01  黄疸,或黄染,是指血液中三种形式之一的胆盐增加。出现肝前性黄疸或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的血液破坏超出肝脏的解毒能力所引起。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直接的肝脏损伤引起的,而肝后性黄疸是由胆道梗阻造成的。主要症状是体内白色结缔组织、皮肤或眼睛巩膜呈黄色,后者只在猪上出现。  一些感染因素会直接影响血液
【摘要】“实验是科学之父。”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启蒙的课程,自然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应重视科学的学科性,在追求科学兴趣培养的同时,更要凸显科学实验的核心本质,关注培养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科学精神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严把选材关、设计关、指导关、合作关、评价关,提升实验的准度、向度、效度、力度与温度。  【关键词】实验准度 实验向度 实验效度 实验力度 实验温度  “实验是科学之父。”
【摘 要】徐斌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形成了鲜明的无痕教育主张,使其成为中国有影响的重要教学流派。笔者围绕无痕教育的“学科基点、育人视角、实践探索、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这五方面的内涵,阐述由无痕教育创新研究引发的几点思考,期盼有更多有生命力的教学思想应运而生,形成新的教育学派。  【关键词】学科 育人 实践 理论 学术  无痕教育,有心无痕,润物无声,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说
每一位养猪生产者都希望母猪能产一大窝健康的仔猪,并且所有仔猪都能挺过出生和哺乳这些艰难的时刻。同一窝仔猪应保证个体大小相近,且母猪能迅速恢复体况以便为下一个生产周期做好准备。哪些因素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呢?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2-0006-03  近来,高产母猪被寄予厚望:它们应能产一大窝健康、个体大小相近的仔猪,并且这些仔猪应足够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