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部分漆器的制作工艺及老化程度分析

来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zi229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1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
其他文献
“青天况钟”这一历史形象是在真实的况钟其人基础上,由历代大传统和小传统合力塑造而成的理想官员典范。况钟生前以吏干称著,兼有清正之声,但亦有“刀笔余习”之讥评。明中叶之后,况钟形象的负面色彩日益淡化,而“况青天”形象在官方和民间越来越高大,成为清正、清明、清廉、清敏四大要素兼备的清官典范,与包拯、海瑞并列古代“三大青天”。这是一笔需要辩证对待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拒绝抽离历史条件而无限拔高,理解况钟政声产生的环境氛围,为今天培育优质治理环境提供借鉴。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题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前言部分也在此强调了,作为学校音乐教育,需要我们更多地区注意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