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 女,28岁,因反复自然流产就诊.患者3年前曾剖腹产一女婴,出生后即死亡,无明显畸形,死亡原因不明.后3次妊娠均于3个月内自然流产.夫妇非近亲婚配,否认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t(1;9)( 1pter→1q23::9q34→9qter;9pter→9q34::1q23→1qter),见图1.其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母亲有多次流产史,生育有3个女儿,
【机 构】
:
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女,28岁,因反复自然流产就诊.患者3年前曾剖腹产一女婴,出生后即死亡,无明显畸形,死亡原因不明.后3次妊娠均于3个月内自然流产.夫妇非近亲婚配,否认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t(1;9)( 1pter→1q23::9q34→9qter;9pter→9q34::1q23→1qter),见图1.其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母亲有多次流产史,生育有3个女儿,因家庭成员不愿做遗传学检查,无法了解其父母亲及两个妹妹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1例ABO亚型ABx09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先证者红细胞AB0血型抗原,标准A、B、0红细胞检测先证者血清中的ABO抗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 ction,PCR)技术分别扩增先证者ABO基因的第1~7外显子序列,PCR产物经酶切后直接测序分析。第5~7外显子扩增产物经TOPOTA克隆到质粒载体中获得单链,对所得克隆进行AB0基因第5~7
目的 探讨中国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592C/A基因多态性的功能性以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病,PCI术后血清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437例接受PCI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66例)和非再狭窄组(27
目的 检测局灶性真皮发育不全(focal dermal hypoplasia,FDH)患者PORCN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例局灶性真皮发育不全患者及其家系3名正常成员及5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采用PCR扩增PORCN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位点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患者PORCN基因核苷酸序列第2外显子上第149位碱基由G变为C,导致第38位氨基酸丙氨
对象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到我院进行产前检查或遗传咨询的孕妇,共1249名,孕周为20~39周.产前诊断指征为产前筛查高风险、高龄(≥35岁)、胎儿畸形、不良孕产史(自然流产、死胎、死产、21三体生育史)、羊水染色体异常需脐血复查、无任何指征孕妇要求检测胎儿染色体及其他(如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多或过少,病毒感染等)。
先证者(Ⅴ16) 男.28岁.因"双眼水平震颤,视力下降"就诊.检查:角膜映光左眼注视,右眼 -15°;水平眼球震颤,快相向左;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 3,电脑验光无法完成,检影眼光插片右眼视力:0.5( -6.0球镜度数~ -10柱镜度数×180%,左眼视力:0.6(-4.50球镜度数~1.5柱镜度数×180°;角膜透明,前房清亮,晶状体无浑浊,玻璃体无明显混浊,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平贴,
患者男,26岁,结婚3年,其妻怀孕3次,均于孕2月余自然流产.查体:身高184 cm,体重80 kg.夫妻表型、智力均正常,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双方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常规G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Y,t(13;20) (13pter→ 13p10::20p10→20pter;13qter→ 13q10::20q10→20qter);其妻核型正常;患者父母和弟弟拒
目的 序列分析及确定1个HLA新等位基因。方法应用基于Luminex平台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oligonucleotideprobes,PCR—SSOP)基因分型方法、PCR产物测序和基因克隆测序方法,通过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及与最相近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结果PCRSSOP结果显示,该样品HI.A—I
目的 对孕中期多种产前筛查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为选择较为适宜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在青岛市产前诊断中心知情同意接受产前筛查的单活胎妊娠30 547例,分别检测母血清中二联或三联血清标记物,均用Lifecycle软件评估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对二者的检出率和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收集64例唐氏综合征妊娠的血清标本,采用二联筛查(double test,DT)+2T-Risks
目的 研究1个遗传性共济失调7型回族家系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子克隆及测序等方法对1个临床诊断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回族家系进行SCA7基因检测,对异常片段进行分子克隆测序.结果 证实该家系为遗传性共济失调7型家系,视网膜退行性变为其相对独特的临床表现.先证者父亲异常片段CAG重复为46次;先证者异常片段CAG重复次数为54次,发病年龄较父代提前22年.结论 报告1个遗传
患者 女,23岁,因反复自然流产来我院就诊.患者婚后孕3次,均于孕50多天自然流产.患者无吸烟、酗酒史,孕期无有毒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夫妻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