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方式探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初中生的写作,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看、读、听、说、想五个部分的功能,既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又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看中学
  写作的过程,就是“采集 构思 表达”的过程,即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会学生,学会采集、收集资料信息。怎样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教会他们学会看,学会观察。据研究显示,人获得的知识中,60%来自于视觉。叶圣陶曾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若能养成精密的观察,仔细认真认识的习惯,就具备了一种准备功夫。若养成了,对写文章非常有用。”这表明,观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样也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既然学生的作文来自于生活,就必须对我们生活切身体验,真切感受。观察力是中学生作文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学生只有善于观察、勇于体悟,才能够发现问题、作文才有话可说。我们大家要学会用眼睛挖掘生活,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二、读中学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好比是吸收与倾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得体与否,与吸收关系密切。有感于二者间的有机联系,所以说把读写二者结合起来,成为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备受学校师生推崇。大多教师和学生接受调查时皆表示,要想提高学生作文的成绩,学生需多读、多阅读文学作品、多读文学名著、多做读书笔记,把通过阅读而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三、听中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听占了45%,读占16%。听成为人们生活上摄取信息主要的途径。”这一结果是心理学研究总结证明出来的,所以能在平凡的生活中采撷出既好又实用的写作素材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善于听的人。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让学生懂得捕捉说话的中心,感悟话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认真品评、解读话语,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帮助。因此,在设计作文教学时,要有效地利用“听”这一途径,获取更多有效的写作素材,为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添光加彩。
  四、说中学
  初中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断地做各种努力,寻找一切有利机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零散的,生活中所见所闻, 也不会及时地去记录下来,而通过“说”这种即兴表达,来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把它们用到学生的作文中去,以此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样学生观察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皆会得到一定提高。有了说这一前提基础,学生再根据这一基础写书面作文,就会简单很多,作文质量也更好。因此,教师将作文改进现有作文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点,这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脾益。
  五、想中学
  作文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我们对生活中所见、所闻、所读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而要想让自己写的文章有深度和力度,就必须对所见、所闻、所读,用心揣摩、深入思考。教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要通过联想、猜想、推想等方式,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初中生多角度多面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激发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作文素养。
  综上所述,看、读、听、说、想对初中生的写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想需有看、听、读、说来做铺垫,看、听、读、说四者的内容又需在想中得到深化,它们是一个互相连接、有机结合的整体。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将五者巧妙地结来,交错进行,以此来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拓宽学生写作的路子,提高初中生作文成绩。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不断设疑、启发观察、提问思考等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质疑思辨总体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思辨的过程。学习——实践——质疑——思辨——再学习——再实践——再质疑——再思辨……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最终形成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生活情
中国传统文化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料和具体模式。对小学生加强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育与现在开展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因为许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主要渠道,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在平时概念教学、解题教学和阶段性复习教学中逐步加以培养。  一、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仅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很难理解和应用概念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揭示其本质,以免思维产生负迁移。例如,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椭圆的定义,在学习定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