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的生态教育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生物教学应对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着重引导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自觉做一名“环保生态卫士”。
  【关键词】生态环境 热爱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3-02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共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愈来愈显得重要和紧迫,在生物课教学中,应着重从五个方面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渗透生态教育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从实验观察入手,引导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辩证观点。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依靠环境供给的物质和能量而生活,受到阳光、大气、水、温度、土壤及其它生物等环节因子和人的限制,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也影响人类的生存。例如我在上《生物与环境》一课时,部分学生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不够明确的了解,为了使学生弄清这一辩证观点,要求学生回家观察金鱼与阳光水分、温度关系和豆角的向光性、向水性的实验,再通过金鱼生活的环境、豆角生长的条件的观察,使学生弄清,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再要求学生对其它常见的动物及植物进行实验和观察,判断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蛇与庄稼”“猫头鹰与农作物”等几个故事和实例分析,学生综合得出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群落中生物及其环境间的依赖性,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二、利用好珍稀动植物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我国气候条件多样、自然环境复杂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讨论学习相关珍稀动植物大熊猫、扬子鳄、银杏、水杉等的生态环境与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再在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珍稀动植物的图片、邮票、资料,并让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观察,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动植物的认识和了解,还通过详实的材料、数据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动植物资源丰富,并拥有多种珍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如华南虎、金丝猴、珙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崇敬之情。
  三、调查生态失调造成影响,对学生进行生态资源的危机教育。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一面,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起来了,但同时也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理,以致造成他们长大以后不珍惜生物资源的现象,甚至做出破坏生物资源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回家调查访问本地区生物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前后变化及环境破坏造成的影响,并写好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展示,讨论归纳,再引导分析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失调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危机,结合实际着重介绍我国由于开山造田,草原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动物以及工业发展的影响,致使大气、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不少动植物种类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从而给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观察、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资源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定要加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学生形成资源枯竭的危机意识,从而产生保护祖国生物资源的紧迫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四、介绍我国为维护生态平衡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为了介绍我国维护生态平衡所取得的成就,我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政策,课后印发了部分法规的章节给学生传阅,并介绍了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已建立了9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省市的大型生态工程近20个,建国50多年来,植树造林近5亿亩,人工森林面积居世界之首,大大地改善了 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自然而然地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和增强民族自信心。
  五、通过学习交流,把维护生物资源和环境的道德意识转变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得自然环境,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正确的生态观点看待自然,认识环境;要使学生懂得自然并非为人的生存而存在,自然界中各事物的有用性,不能仅仅以人的需求取向为依据,它可能对人类并无直接价值,但却对自然系统本身,尤其是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稳定性作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这种固有价值,使之成为人类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让青年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仅矿藏资源短缺,就是水和空气也是宝贵的,需要珍惜和保护。在教学中,我利用可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及自身感受,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充分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要求学生从我做起,大家自觉保护好大自然中的益鸟、益虫、益兽及其生活环境,并和破坏自然环境捕杀动物的坏人坏事作斗争,做一名“环保生态卫士”。
  总之,通过以上的生态教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及科学的自然观大大增加,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正在逐步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更好的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理论学习 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教育思想 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摘要】根据我市新的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性的针对我校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分别是注意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学科特殊性、探究的形式要切合实际,不走套路、探究式学习一定要注重实验的重要性、探究式学习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这四个方面,并针对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随着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的地理课程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地理课程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求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笔者所在学校应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更加注重教材的乡土地域特色。正因为此,更对本地地理学科的课堂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校在地理教学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困惑,笔者考察大量资料、文献,本文是以鲁教版教材为依托,对高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