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井防汽窜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油井油藏的油井汽窜产生成因、危害进行分析,提出适合稠油藏防治汽窜的方法,并对现场防治汽窜的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油井;防汽窜;技术;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60-01
  
  1、汽窜成因分析
  
  当油田一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液量会相应增加,含水量持续上升,井口温度持续提高;而一旦汽窜严重,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水量将会出现剧烈增加,甚至含水量接近100%,此时也会并伴有一定蒸汽,此为油井汽窜的典型特征。
  1.1蒸汽窜。作为具有一定开采历史的油田区块,由于井距普遍小,蒸汽吞吐轮次不断增加,所涉油层形成了一道高渗透通道,蒸汽直接由注入井窜出而进入正常生产的油井,会导致汽窜现象的发生。
  1.2热水窜。汽窜多发生在多周期吞吐后,在稠油蒸汽吞吐的过程中,蒸汽由注入井流向正常生产的油井,沿程热量出现流失,有一部分会冷凝成水,由油井出来并形成热水窜,有时还会出现闪蒸现象。
  1.3压力传导。压力传导是油井注汽中的又一种原因,由于相邻油井注汽的压力不断增大,这样通过高渗层传导过来后,导致油井产液量持续上升,此时如果不进行控制,就会发生热水窜和蒸汽窜的现象。
  
  2、汽窜产生的危害
  
  1)油井产量出现下降或者大幅下降;
  2)注汽效果变差,蒸汽吞吐量流失;
  3)油井出液量上升,同时温度不断升高,抽采过程中,容易出现出砂和卡泵等故障;
  4)储层开采不平均,蒸汽只向单一方向进行拓展。
  
  3、造成汽窜的因素
  
  3.1油藏因素。油井发生汽窜主要在高渗透、高孔隙、连通性較好的储层段,原油一般在多层系合并采收,笼统注入时,层内非均质性越大,储层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油层吸汽能力差异越大,从而造成指状汽窜,使注入蒸汽会沿着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进入。
  3.2注汽轮次。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伴随着吞吐次数的增加和吞吐范围的增大,在井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井与井之间形成热水通道,经过多个周期后容易发生汽窜现象。
  辽河油田各主力稠油区块已历经多年开发,并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一些注采油井的井距相继进行了调整,以浅海油区某区块为例,加密前井距为167米,油井很少发生汽窜。第一次井网加密后,井距为118米,只有少数油井发生汽窜。第二次井网加密后,井距为83米,汽窜成为区块开发的突出问题。
  
  4、目前防治汽窜的措施及效果
  
  4.1以前防治汽窜做法。汽窜一旦发生后,现场通过采取了降低注汽速度、关闭油井停止出产和注入泡沫棒等措施能够缓解汽窜现象,但是,一旦降低注汽速度就会损失更多的热能,关井停产更会降低产能,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汽窜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要使蒸汽朝低温未动用区域进行渗透,提高热效率、油汽比和采收率,扩大波及体积,全力解决这个困扰油井生产的实际难题。
  4.2防治汽窜实践。油层非均质性强、井距小、高轮次吞吐后井间形成高含水热通道等,是油井蒸汽吞吐阶段发生汽窜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因素很难被改变,因此,汽窜现象非常顽固,要通过大量的现场实践,试验以多井整体蒸汽吞吐为主、堵窜和分注为辅的治理方法,在防治汽窜中进行有效应用。
  4.2.1整体多井蒸汽吞吐
  1)技术原理。整体多井蒸汽吞吐就是利用多台注汽锅炉,以频繁汽窜的井组为单元集中注汽,采取相同的射孔层位,利用注汽压力相互封堵汽窜通道,以减少汽窜发生,从而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2)工艺管柱设计。多井整体蒸汽吞吐虽说从理论上可以利用注汽压力封堵汽窜通道,但若只采取笼统注汽的模式,仍不能有效抑制蒸汽大量进入高渗透层段,减小蒸汽的波及体积,影响吞吐开发效果。因此,我们根据井下套管的完好情况设计了两套工艺实施方案:
  第一套:以分注Ⅱ型管柱配合同注同采。技术原理分析:为实现Ⅱ型分层定量注汽而设计的Ⅱ型定量注汽管柱,分别由分注密封器、热偿器、定量注汽阀、下分注密封器等机构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在管柱的原始状态时,下部注汽单元注汽通道全部关闭,上部单元通道即时开启,所注入蒸汽全部通过上部注汽通道注入地层,待上部达到预定注汽量后,即时投入钢球,在主线上迅速封闭注汽的通道,从而在注汽压力的作用下,推动定量注汽阀下行,同时实现上部注汽单元的关闭和下部注汽单元的开启,完成下部单元的注汽流程。
  第二套:以投球选注配合同注同采。技术原理分析:根据油区井位各油层的渗透率、需要堵层的厚度以及射孔数量,确定需要堵球的数量,在注汽管柱的安装同时,将收球器、投球器及选堵球分别下至油层上界和下界相应高度处,在注汽过程中,及时向井内投入一定数量、规格的合金球,在蒸汽的推动下,使它们优先进入高渗透层段,强迫低渗透层段吸汽。在注汽过程中,选堵球由汽、水为携带液,自动有选择地封堵吸汽(水)速度高的渗透层炮眼,达到注汽压力升高、低渗透层启动的效果,实现大部分蒸汽向中、低渗透层进入,从而达到调整和改善油层的吸汽(水)面,有效封堵油井汽窜,通过启动中、低渗透层油藏,使所注油井的各个不同层位达到均衡开采,从而达到提高热采效果及采收率的目的。
  适用条件:套管有一定变形,因此无法分别注汽的油井。
  4.2.2化学封窜
  1)工艺原理。以有机物为载体,在地层内形成交联,无机及有机固体颗粒作为骨架材料,防止颗粒运移;同时通过颗粒在地层中封堵高渗透层和高出水层通道,增加低渗透层的吸汽量。
  2)2008-2009年实施效果。通过现场和室内实验,相继完善了凝胶类高温堵剂,将聚丙烯酰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按一定的浓度分散到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交联剂、助凝剂和不溶于水的抗高温固体颗粒,配制成调剖剂,注入地层,在地层温度下,形成稳定的树脂复合凝胶,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封堵高渗透率地层通道,达到封窜目的。
  
  5、结论
  
  1)在蒸汽吞吐中后期,利用恒量配气、分注Ⅱ型管柱、投球选注等多个方案相互配合,同注汽同采收,并通过调整蒸汽面,从而实现多井整体蒸汽吞吐等有效方法是目前防治汽窜的成功做法。
  2)化学防窜是生产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抑制汽窜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将聚丙烯酰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按一定的浓度分散到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交联剂、助凝剂和不溶于水的抗高温固体颗粒,配制成调剖剂,注入地层,在地层温度下,形成稳定的树脂复合凝胶,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封堵地层高渗透率通道,达到堵水封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英男、关仲,提高稠油注蒸汽井吞吐效果新技术研究,辽河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53-457
  [2]王鸿勋、张琪等,采油工艺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613-640、838-840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化工机械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化工机械发展趋势,通过对化工机械发展历程及趋势总结分析从而得到日后化工机械发展的几点建议,为日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化工机械;新材料;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28-01     化工机械源于化学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石化等化工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化工机械不断为适应时代发展做出
2002年我县饲养雄蚕295张,其中春蚕期饲养夏华×平8,秋蚕期饲养秋华×平30,两期蚕均取得较好成绩,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摘要:火灾是公路隧道以及铁路隧道所面临的高危灾害之一,通过对火灾探测系统现状及原理进行分析,对感温光纤火灾探测系统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火灾探测系统施工工艺及步骤来保证整个系统安装质量,并对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关键词:隧道;火灾探测;光纤;布设;施工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29-0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
2012年9月10日,在“2012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期间,拜耳材料科技发起组织了“化学品和公众认知论坛”。本论坛引起了国内外行业协会、化工企业高层等高度关注,中国石油和化
摘要:根据TD-SCDMA移動通信基站的特点和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特征,通过理论估算结合实测,分析基站营运期可能造成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公众逗留位置的电磁辐射水平可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关键词:TD-S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32-01
摘要:通过介绍余姚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实践和经验,分析网络改造中的设计、施工应用等问题,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EOC HFC;双向;解决方案;广电;改造;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36-01    余姚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始建于1994年,主要是HFC网,采用550MHz单向邻频传输系统。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发展和局部改造
对于绝大多数的蚕品种而言,催青有效积温主要因期别不同而有所高低,且品种之间差异较小,所以催青有效积温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不同蚕品种之间可以互为参照,在催青实际操作中比
摘要:基于AT89C51單片机,设计出一种简易的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测试仪所采取的是多值参数相比较的方法,再利用单片机控制功能以及数学运算的功能,测试数字IC的功能,并同步完成每项直流参数的测试。各路显示测试项目参数以及测量过程中量程的切换等,由8279键盘进行控制实现。  关键词: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NT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42
摘要:介绍一种微流控阵列光开关芯片,通过对光开关中微流体位置的控制,来控制光路中的光束的透射及全反射,以此实现光的“开”和“关”的动作。讨论光开關的耦合损耗等参数。该器件具有结构简单、功耗低、能实现集成化和微型化制作等特点。  关键词:微流控光学;微流体;光开关;光开关阵列  中图分类号:TN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2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