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想到萨翁这么快就走了,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太可惜了!”《萨马兰奇传》的作者周阿堡和记者一见面就不无惋惜地说,“他是一位可敬的尊者和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萨马兰奇传》的前言中,周阿堡这样写道: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天宇下,在人类文明浩瀚的海洋中,闪烁着无数颗耀眼的星辰。其中,最晶莹璀璨、最皎洁夺目,最恒定久远的那一颗,无疑是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
周阿堡以客观,翔实的笔触独家披露了萨马兰奇这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伟人鲜为人知的少年时代,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浓墨重彩地勾画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沿革,发展及中兴之路,描述人类通过体育运动为实现四海兄弟,天下大同的终极梦想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萨马兰奇传》是全球唯一由萨马兰奇本人亲笔授权的首部个人传记。该书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人原创的世界伟人传记,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我很有幸为他写传记”
“我很幸运能见到萨马兰奇,并能近距离地和他接触,这为我后来给他写传记提供了便利。”
作为电视纪录片《萨马兰奇》的编剧,周阿堡于2003年12月2日飞赴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后又辗转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希腊雅典等地拍摄采访。“在拍摄的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采访萨马兰奇本人,还有他的儿子、女儿,朋友,同事,秘书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人。”
回国后,周阿堡投入了紧张的脚本创作。“沉湎在茫茫的历史烟云中,回忆起萨马兰奇向我讲述的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循着他的思想脉络,我清晰地看到了这位老人一生伟大而辉煌的足迹。我的眼前不时闪动着萨翁的身影和清澈的目光,那目光如同慈父般温暖……”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资料,周阿堡越研究越觉得,萨马兰奇富于传奇性的一生,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是绝对无法完整地概括和容纳的。于是,他萌生了写一部长篇传记《萨马兰奇传》的想法。
2004年3N22日,周阿堡再赴瑞士洛桑,参加由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何振梁主持的“2004年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奖赛”,并参观了奥林匹克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浩瀚藏书中,与英,法、德、日等语种有关奥林匹克图书的琳琅满目相比,中文作品只有一本并不起眼的画册,那种孤零零的尴尬,让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遗憾与压力,再次坚定了我撰写《萨马兰奇传》的决心。”
次日中午,在奥林匹克博物馆旁的“维拉”别墅,在萨马兰奇的办公室里,周阿堡向萨马兰奇表达了自己希望写一本《萨马兰奇传》的真诚愿望,并期望得到萨马兰奇的亲笔授权。
“他接过我请求撰写《萨马兰奇传》的信函,十分认真地审阅着。三分钟之后,他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想起了此前我们的几次接触,站起身来热情地拥抱了我。萨马兰奇的签名潇洒奔放,一挥而就,就像精密的医疗仪器绘出的弯弯曲曲的心电图。”
2004年6月,周阿堡等人陪同何振梁先生飞赴巴塞罗那,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萨马兰奇的引荐下,周阿堡又有机会采访了罗格,姆巴依,维尔布鲁根,巴赫,尼古拉斯等国际奥委会要员。
“此间,我再次采访了萨马兰奇,又一次亲眼目睹了一位75岁的老人是怎样勤奋地工作,度过紧张忙碌而又充实愉快的每一天。他这种忘我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
“他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我”
“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萨翁那种忘我精神的鼓励,《萨马兰奇传》是无法完成的。”
为了腾出全部精力投入到《萨马兰奇传》的创作之中,整整两年,周阿堡没有其他收入,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妻子身上。“她承担了一切家务和经济上的重负,她说为这本书值得。”
回忆写作期间的一些画面,周阿堡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晨,洗漱完毕,面前早已摆好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奶,里面有一个剥了皮的鸡蛋。尔后,端坐在电脑前,开始探寻萨马兰奇人生历程的传奇跋涉。
中午是一顿并不丰盛但很可口的午餐。小憩一会儿,下午又是漫长的写作。
夜晚,在台灯下苦苦思索,展开了对萨马兰奇内心世界的探索。当疲倦向他袭来的时候,面前就会出现一份可口的夜宵。
2006年6月,《萨马兰奇传》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完成了,当时的确是如释重负。可以说两年辛苦的写作,萨马兰奇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萨马兰奇的生命之光,如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圣火,辉映着周阿堡的人生旅途。
“《萨马兰奇传》的写作,改变了我生命的坐标,给我卑微的生命注入博大的人类意识和高蹈的宇宙情怀。《萨马兰奇传》写完了,我从萨翁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中受到了感染,得到了提升。曾经的自私自利,曾经的狭隘浅薄,在我的生活中逐步减少。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我。”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
《萨马兰奇传》以东方人的视角和思维,多侧面,多角度地再现了这位体育王国领袖的传奇人生。
“面对萨马兰奇,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字——伟大!萨马兰奇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很难在今天判定或者衡量出准确的价值。”
周阿堡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见到萨马兰奇时的印象:“他身材不高,面容清瘦。一副精致的白色眼镜架在他高高的鼻梁和戴着助听器的耳朵上。做工考究的深灰色西装剪裁合体,一枚精巧的五环徽章在西服的翻领上闪闪发光。他神态舒缓,表情安详,和我们——握手。”
眼前这位西班牙老人,就是统帅了一个庞大的体育王国长达21年的精神领袖。周阿堡坐在萨马兰奇的身边,仔细地观察着他:“他手指修长,象征着意志和毅力的拇指尤为突出。伴随着抑扬顿挫的问答,他有时两手相握,有时单手轻挥,有时竖起拇指……用优美的手势加重语气或者特别提示。”
“萨马兰奇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温馨的和气,清廉的正气和高雅的灵气。他看上去是那么平凡,更像是一位宽厚慈祥的老人;看上去是那么宁静,又像是一位儒雅斯文的学者;看起来是那么平和,也像是一位谦逊温和的长辈……”
周阿堡告诉记者,在采访时,萨马兰奇的老朋友,西班牙著名银行家,奥林匹克金质奖章获得者,第25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罗德斯反复叮嘱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萨马兰奇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家乡巴塞罗那。你们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萨马兰奇!”
从1978年4月萨马兰奇第一次访华,32年间,萨马兰奇曾29次访问中國。他在公开的场合曾自豪地说过多次:“我最好的朋友在中国,在那个温馨博大的国度里,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的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责任编辑 陈晰
在《萨马兰奇传》的前言中,周阿堡这样写道: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天宇下,在人类文明浩瀚的海洋中,闪烁着无数颗耀眼的星辰。其中,最晶莹璀璨、最皎洁夺目,最恒定久远的那一颗,无疑是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
周阿堡以客观,翔实的笔触独家披露了萨马兰奇这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伟人鲜为人知的少年时代,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浓墨重彩地勾画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沿革,发展及中兴之路,描述人类通过体育运动为实现四海兄弟,天下大同的终极梦想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萨马兰奇传》是全球唯一由萨马兰奇本人亲笔授权的首部个人传记。该书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人原创的世界伟人传记,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我很有幸为他写传记”
“我很幸运能见到萨马兰奇,并能近距离地和他接触,这为我后来给他写传记提供了便利。”
作为电视纪录片《萨马兰奇》的编剧,周阿堡于2003年12月2日飞赴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后又辗转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希腊雅典等地拍摄采访。“在拍摄的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采访萨马兰奇本人,还有他的儿子、女儿,朋友,同事,秘书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人。”
回国后,周阿堡投入了紧张的脚本创作。“沉湎在茫茫的历史烟云中,回忆起萨马兰奇向我讲述的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循着他的思想脉络,我清晰地看到了这位老人一生伟大而辉煌的足迹。我的眼前不时闪动着萨翁的身影和清澈的目光,那目光如同慈父般温暖……”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资料,周阿堡越研究越觉得,萨马兰奇富于传奇性的一生,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是绝对无法完整地概括和容纳的。于是,他萌生了写一部长篇传记《萨马兰奇传》的想法。
2004年3N22日,周阿堡再赴瑞士洛桑,参加由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何振梁主持的“2004年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奖赛”,并参观了奥林匹克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浩瀚藏书中,与英,法、德、日等语种有关奥林匹克图书的琳琅满目相比,中文作品只有一本并不起眼的画册,那种孤零零的尴尬,让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遗憾与压力,再次坚定了我撰写《萨马兰奇传》的决心。”
次日中午,在奥林匹克博物馆旁的“维拉”别墅,在萨马兰奇的办公室里,周阿堡向萨马兰奇表达了自己希望写一本《萨马兰奇传》的真诚愿望,并期望得到萨马兰奇的亲笔授权。
“他接过我请求撰写《萨马兰奇传》的信函,十分认真地审阅着。三分钟之后,他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想起了此前我们的几次接触,站起身来热情地拥抱了我。萨马兰奇的签名潇洒奔放,一挥而就,就像精密的医疗仪器绘出的弯弯曲曲的心电图。”
2004年6月,周阿堡等人陪同何振梁先生飞赴巴塞罗那,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萨马兰奇的引荐下,周阿堡又有机会采访了罗格,姆巴依,维尔布鲁根,巴赫,尼古拉斯等国际奥委会要员。
“此间,我再次采访了萨马兰奇,又一次亲眼目睹了一位75岁的老人是怎样勤奋地工作,度过紧张忙碌而又充实愉快的每一天。他这种忘我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
“他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我”
“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萨翁那种忘我精神的鼓励,《萨马兰奇传》是无法完成的。”
为了腾出全部精力投入到《萨马兰奇传》的创作之中,整整两年,周阿堡没有其他收入,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妻子身上。“她承担了一切家务和经济上的重负,她说为这本书值得。”
回忆写作期间的一些画面,周阿堡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晨,洗漱完毕,面前早已摆好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奶,里面有一个剥了皮的鸡蛋。尔后,端坐在电脑前,开始探寻萨马兰奇人生历程的传奇跋涉。
中午是一顿并不丰盛但很可口的午餐。小憩一会儿,下午又是漫长的写作。
夜晚,在台灯下苦苦思索,展开了对萨马兰奇内心世界的探索。当疲倦向他袭来的时候,面前就会出现一份可口的夜宵。
2006年6月,《萨马兰奇传》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完成了,当时的确是如释重负。可以说两年辛苦的写作,萨马兰奇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萨马兰奇的生命之光,如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圣火,辉映着周阿堡的人生旅途。
“《萨马兰奇传》的写作,改变了我生命的坐标,给我卑微的生命注入博大的人类意识和高蹈的宇宙情怀。《萨马兰奇传》写完了,我从萨翁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中受到了感染,得到了提升。曾经的自私自利,曾经的狭隘浅薄,在我的生活中逐步减少。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我。”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
《萨马兰奇传》以东方人的视角和思维,多侧面,多角度地再现了这位体育王国领袖的传奇人生。
“面对萨马兰奇,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字——伟大!萨马兰奇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很难在今天判定或者衡量出准确的价值。”
周阿堡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见到萨马兰奇时的印象:“他身材不高,面容清瘦。一副精致的白色眼镜架在他高高的鼻梁和戴着助听器的耳朵上。做工考究的深灰色西装剪裁合体,一枚精巧的五环徽章在西服的翻领上闪闪发光。他神态舒缓,表情安详,和我们——握手。”
眼前这位西班牙老人,就是统帅了一个庞大的体育王国长达21年的精神领袖。周阿堡坐在萨马兰奇的身边,仔细地观察着他:“他手指修长,象征着意志和毅力的拇指尤为突出。伴随着抑扬顿挫的问答,他有时两手相握,有时单手轻挥,有时竖起拇指……用优美的手势加重语气或者特别提示。”
“萨马兰奇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温馨的和气,清廉的正气和高雅的灵气。他看上去是那么平凡,更像是一位宽厚慈祥的老人;看上去是那么宁静,又像是一位儒雅斯文的学者;看起来是那么平和,也像是一位谦逊温和的长辈……”
周阿堡告诉记者,在采访时,萨马兰奇的老朋友,西班牙著名银行家,奥林匹克金质奖章获得者,第25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罗德斯反复叮嘱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萨马兰奇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家乡巴塞罗那。你们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萨马兰奇!”
从1978年4月萨马兰奇第一次访华,32年间,萨马兰奇曾29次访问中國。他在公开的场合曾自豪地说过多次:“我最好的朋友在中国,在那个温馨博大的国度里,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的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