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的本分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一位朋友搬家,他说真麻烦,以后不愿再搬,要搬就搬烟囱胡同(火葬場)了。后来他真的去了烟囱胡同,但并非一家搬去,只是他自己独自去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好鸟枝头皆朋友,幼儿园里皆朋友;小学同窗好友多;中学时代的同学大都讲义气,赤诚相见;大学时代知音渐稀,但相知者了解较深,感情弥笃。人生数十年,跋山涉水,出生入死,幸运与悲痛的各阶段都会有惺惺相惜的同路人、知己。但峰回路转,换了同路人,世事相隔,人情异化,故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复杂多变的数十年人生道上,确乎难于永葆自始至终的知音。
  人,从躯体到精神,是独立的个体,这硬道理决定了人的孤独,孤独是人的本分。但人偏偏不本分,爱群体,生活的欢乐和意义都体现在群体活动中——虽然人们也欣赏独来独往的老虎与雄鹰。有了群体,人们才步入创造,个体比之群体,其间差异难以衡量。创造成果人人共享,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成了一家人,前仆后继力无尽,人类还将迁往无名的星球。但在波涛万丈的前进洪流中,每个个体像蚂蚁般消亡。消亡前,人往往苦于孤独感;消亡后呢,孤独感也消亡了,或开始永恒的真正的孤独。
  情侣双双殉情、夫妻携手共赴死难,都为了不愿分离,惧怕孤独,但毕竟都不得不分离,不得不进入各人特有的孤独,永恒的孤独。永恒的孤独转化为永恒的安宁,但人们留在群体的贡献代代闪光。
  人生数十年,得一知己足矣,故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
  文本解读:河北省唐山市一中 吴国梁
  挺喜欢关于“孤独”的两句话:
  一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二是“刀刀漫画”中的“一条狗其实不孤单,想另一条狗时才孤单”。
  如果只看标题,你一定会被吴冠中大师“骗过”,标题明明说“孤独是人的本分”,却又说“生活的欢乐和意义都体现在群体活动中”。
  周国平曾说:“有两种孤独。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有一首题为《土》的诗,“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如果我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个体的浮沉通常对于时代的意义极有限,而如果能与同声共气者结为“土壤”,则可谓莫大的幸事。
  所以,“孤独是人的本分”不是让人封闭自己,做“宅客”,而是说,如果孤独,那是你的本分,谁也别怨;如果你幸运能得到一二知己,那便是人生之大幸,偷着乐去吧!所以袁枚说“一双冷眼对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想看书看不进去,看电影看不进去,听音乐没有心情,如何是好?一种焦灼的状况,好像要逃离樊笼一样,这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孤独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拒绝与外界交流,只是在期待一个能与之同频共振的心灵而已。
  杨绛与钱钟书,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满腹;一个成长于教育世家,学富五车,他们既是文坛伉俪,也是喜欢小打小闹的夫妻。一次,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书信,上面只有一个“怂”字,钱钟书心领神会,回信时里边也只写了一个“您”字,杨绛也立刻会意。
  原来,杨绛写“怂”是在问钱钟书心里有几个人,钱钟书写“您”,意思是心中只有一个“你”!
  连钱、杨此等不喜交际之人,能得到知己亦是如此欣悦,何况他人?
  余秋雨曾在《苏东坡突围》中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这样评价苏东坡: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这当然是尘埃落定之后的上帝之眼,可苏东坡当时却又承受着怎样的孤独呢?《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说:“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没有知己能“共孤光”,只能“把盏凄然北望”之苦,又有谁能领会?他不是喜欢孤独,只是避无所避而已,便如史迁,便如青莲,便如子美,便如稼轩,便如雪芹,便如鲁迅,我们不必将他们不得已的承受,美化为主动欣喜的选择。
  运用片段一:
  我会在一个人的时候聆听闹钟“滴滴答答”的轻跑声;我会在刚刚醒来时呆呆地望着镜子里那张睡眼惺忪、头发蓬乱的丑脸思考世界末日的大奔逃;我会像两个持相反观点的人一样,在聒噪的音乐声中激烈讨论一个既无聊而又颇神经质的问题;我会在本应低头为作业而忙碌的时间内猛然记起什么,然后便摇起笔杆在纸上流淌出一些古怪的文字;我会开机、上网,然后坐在转椅里,盯着或搞笑或感人的网文自顾自地前仰后合或默默地流下无知的泪水……
  没有人喜欢孤独,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跋山涉水,出生入死,穷其一生去漂泊,一路上既有一见如故,也有白头如新,难免世事相隔,人情异化,不得不分离,不得不进入各人特有的孤独,永恒的孤独……
  ——吕伏阳《享受孤独》
  运用片段二:
  我不喜欢那种狂热、亢奋、聚会、游行之类的活动,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那种扬旗结队的旅行方式到不了我想去的地方”。
  我非自赏自怜,只是不自轻自贱。
  清水一钵,我在倒影中凝睇自己,品味自己,看一个生命,从萌发到凋零的过程。厚实的鳞茎中,抽出一片片狭长而秀美的嫩叶,翠色欲滴地层层舒展开来,生活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希望。
  我并不否定群体的意义,一篇叫《孤独是人的本分》的文章里说:“生活的欢乐和意义都体现在群体活动中——虽然人们也欣赏独来独往的老虎与雄鹰。有了群体,人们才步入创造,个体比之群体,其间差异难以衡量。”
  我只是想,如果能有一二知己,如俞伯牙与钟子期,如鲁迅与瞿秋白,我愿以一腔热血相倾;若不能,我只好对以冰冷的背影。
  这就是我,不在东风中与百花争宠,只做寒风中独一无二的风景。不爱韶光共赏,只求孤独的生活。
  ——刘菲《但求孤独》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伏尔泰曾说:“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无数人投身于书海,在沉浮中各享百味。读书的方法无非两种,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博览群书;或董仲舒读《春秋》,三年而目不窥园。两者看似对立,一重广度侧重于博览,二重深度专注于熟读,实则二者有如青蓝,相生相成,又有如鱼水,相得益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
【事件背景】2017年秋季,包含着中医基础、保健、运动,饮食、情绪、针灸和推拿的特色疗法等知识的《中医药与健康》教材,成为了浙江全省几十万小学生的课本,并且还是五年级孩子的必修课。  中医课都是学校原有的科学老师来教,2017年8月底,浙江省相关方面才对老师进行了培训;9月中旬,60万册教材加急刊印。此前,还没有任何省份把中医药知识列入中小学地方必修课程。也就是说,浙江的小学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
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学科素养,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学科素养在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要求“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战机修复”,2018年全國新课标卷Ⅲ“改革开放三
近日来,又有一个因“座”而霸占新闻头条的事件,可这次不再是以往让人口诛笔伐的暴力“要座”,而是一个被刷屏的“暖心之举”——浙江慈溪的小学生黄唯在293路公交车上12分钟内就让座4次。小学生的暖心之举感动了一座城,我们该为这无私奉献、彰显大爱的行为点赞。  让座,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已成为大众自觉遵守的行为,可是偏偏有那么一小撮人因座位产生纠纷。高铁男霸座,还恬不知耻地假装坐轮椅;手里拎着LV包,
适用主题:成功贵在持之以恒;人最宝贵的是探索精神;求知是人类的宝贵天性;收获源于敏锐的观察与发现……  李希霍芬,全名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是世界闻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质学研究先行者。他对丝路的研究,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  1868年到1872年,李希霍芬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  头两次考察活动范围基本在江浙一带,第三次考察范围也北上到山东到辽宁一带,他还主要根据这次调研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而是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 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 。  A.标示 独树一帜 莫衷一是 B.标志 独占鳌头 莫衷一是  C.标志 独树一帜 众说
在英国伦敦有一个名叫安本克门特的地铁站,至今仍然在使用一句录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播警示语:“Mind?the?Gap!(当心缝隙!)”这句警示语的原声来自上世纪英国电影演员奥斯瓦尔德。1950年,他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当时,伦敦地铁站都使用由他录制的广播警示语。地铁停靠时,那磁性的声音就会在地铁站里回荡,以提醒站台上的乘客们注意脚下的缝隙。几十年来天天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老式录音棚的产
我和儿子一起在家里看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看完之后我们一起讨论,电影结尾让妓女替女学生赴死的情节让人感到反感,难道妓女的生命就比女学生的低贱?  当时,我儿子说了一番话,让我很吃惊。儿子说罗素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记者最后请他对一千年以后的人说几句话,并談一谈他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罗素说了两点,一是关于智慧,二是关于道德。  罗素说,不管你是在研究事物,还是在思考观点,你只需问自己,事实是
近日一位36岁教师的猝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起因是《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文章的广泛传播。如同精确制导武器一样,这篇文章一下就击中了那些对应试教育感到不满,对子女教育充满焦虑的靶向人群。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则将重心由事实的再发现转向对道德、体制的谴责和反思。不少报道的标题直接将学生同“冷漠”“冷血”“麻木”等感情偏向很明显的词汇捆绑在一起,从本应该关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本来只是想查个资料,但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个链接点击过去,一个个页面不断跳转,醒悟过来时,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但究竟都看了什么内容?却说不出来。这就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时间黑洞”。  再往后,社交网站发明了信息流,连跳转链接也省去了:你只需要往下滑动,新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送到你面前。  信息流的模式,进一步降低了获取信息的阻力。  这种对于边界的模糊和淡化,在心理学上,就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