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玄的痴狂人生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ongdaxigo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画家李玄,一生与绘画为伴,探讨艺术,哲学和科学,晚年走入灵魂的创作阶段,为这个时代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宝藏。现存大量的作品、手稿、创作笔记和诗词。代表作品《克莱因瓶的联想》呈现出 “ 绘画是在两度空间表现整体世界的灵魂,若使画面有三维,四维节奏跳动的运行感。你要和大自然的脉搏共振,要培养对世界瞬息变化的整体感,表现他们关系的准确合理而不是相似或复制 ” 。 他的作品以中国的宣纸为载体,结合多变的技法,画风同时具备中国画追求意境的空灵感和西方绘画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柔和的透明感和色彩的丰富情绪,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绘画语言。
  关键词:抽象之美 灵魂创作 艺术 哲学与科学 真诚 人与自然
  决定为画家李玄先生写点什么,缘于偶然看到了一篇报道。文章里讲了这样一件事,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发生了原油泄漏事件,远在中国的一位布衣画家——李玄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竟然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曾经毕业于机械学校的李玄日夜想着怎样尽快解决漏油造成沿海水域的污染问题。如果僅仅止于空想或坐而论道也就罢了,关键是他还起而行之,闻鸡起舞都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焦虑,他熬夜设计好堵漏图纸,催促家人想办法赶快把图纸送到有关部门。
  感动就源于那一刻。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a这看似单纯到天真的做法,不正体现李玄先生那颗如孩童般纯真的心吗?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的艺术作品。
  一 、李玄作品震撼人心
  李玄先生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大自然的,他爱大自然,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热爱,在他留下的笔记中,自然与人成为他终身思考与表达的主题。他说:“自然有着严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人与之感受到的共鸣,就是抽象之美,而抽象画就是取其最高、最准、最精之魂,用各种绘画手段将其生动地体现出来。” 这种毫不矫饰的爱,给了他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使他的画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独树一帜的画风也让他的画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资深藏家的兴趣,在温哥华“本色画廊”典藏的李玄先生的画幅,频频被买家高价收藏。
  2011年3月17日,李玄先生孤独地倒在他画室里。他的女儿在整理父亲遗留下的作品时,发现了一幅名为《苍穹》的抽象画。起先这幅画并没有引起她的过度关注,父亲留下了的作品太多,后来,有藏家在看了照片后,要求看原作,她这才又重新仔细研读这幅作品。在重新审视的过程中,她惊奇地发现,这幅画的落款时间竟然是2009年7月1日,也就是父亲的生日当天。更为惊奇的是,这幅作品不仅有一大一小两个签名,在更隐蔽的地方,居然还藏着一个不是特别留意就不会发现的签名。一幅作品完成在自己的生日当天,同时还有三个签名实属罕见。这说明画家本人对这幅作品是多么的情有独钟。
  “苍穹”来自李玄先生2009年3月1日的创作笔记中,其中两次提到了这两个字。和他留下的好多笔记一样,李玄先生这次又用了他所喜欢的律诗形式:
  世间何处不混尘,惊艳绝伦丽争伸。
  人间泛渡无空尽,我挥苍穹问鼎新。
  上帝示我自行运,敢呼狂进抽象敏。
  鬼斧天成机理衬,倾雪洁境洗人心。
  山沉雪倾宇洪荒,岩坚烈野意抽象。
  循江渊远漫流静,云腾空冥势气茫。
  吾梦破其雄略势,更畅苍穹九垓狂。
  “苍穹”两字不仅蕴涵着文学的意味,还牵涉着哲学的幽深。更多的东西还深藏在画的本身,还需要懂画的人去耐心解读。
  《克莱因瓶的联想》b是近期整理出来的李玄作品,又是一件令藏家爱不释手的作品,作品长约180cm,看不到任何笔触,流动感给人动态的错觉,背景神秘空旷,与前景互相穿插,一种无边的空间感,整幅画面看不到刻意的构图,幻虚与实线结合,那是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c。虽然画面有大面积的暗部,却丝毫没有压迫感,那种莫名的张力甚至吸引观者渴望在画中神游。感叹作者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幅百看不厌的作品,每一次看都有不同感受,每个人看也有不同的感受,伟大的作品带给我们希望,带我们感受不同的世界,作品似乎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那种难以言表的感染力我们在李玄的创作笔记中找到了: “ 绘画是在两度空间表现整体世界的灵魂,若使画面有三维、四维节奏跳动的运行感。你要和大自然的脉搏共振,要培养对世界瞬息变化的整体感,表现他们关系的准确合理而不是相似或复制。” 我们很难用国家、地域或流派来界定他的作品,因为那是一种与宇宙万物,与人类灵魂共舞的感觉,爱不释手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愿有机会可以在国内见到作品《克莱因瓶的联想》的真容。
  二 、李玄的艺术人生
  人们常空泛地比喻一个人为艺术献身,怎么个献身法?真正的献身,不但要“劳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苦到不被世人所理解,甚至让周遭的人嘲笑讥讽也是常事。李玄的爱人曾无奈地听到院里的邻居这样和她描述:“昨天下夜班,见你先生在大街上仰天长笑,独自一人大喊大叫……”他的爱人苦笑,无言以对。也许孤独前行者只能与天地对话吧!
  李玄出生于1941年,一路走来他在有限的范围总会选择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或行业。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家属院外为人画像挣钱补贴家用;在美术工厂作为最年轻的总设计师,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经典,作品被偷也成为当时展会的插曲;在太原日报社工作的那些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油画、水彩、版画、雕塑,以及连环画、漫画、插图。一边是始终放不下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一边因工作需要完成了很多现实题材的作品,我们从他留下大量文字可以明显感受到内心的煎熬。   信笔艺苑十几年,犹似梦中走云烟。
  草笔纸乱愚氓累, 风雨人生实堪难。
  屈指慎审功与过, 天地幽玄激浪翻。
  留得青朝豪气在, 了望时事潮接天。
  ——摘自李玄1970年笔记
  而在晚年,李玄在山西太原开创了自己的画廊——玉智画廊。李玉智是他的本名,并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与当代绘画,从中外大师的作品中吸取养分,近二十年里完成质的蜕变,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最终以中国的宣纸为载体,结合多变的技法,画风同时具备中国画追求意境的空灵感和西方绘画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柔和的透明感和色彩的丰富情绪,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绘画语言。
  在常人眼里,艺术家多半非疯即痴,其实,他们不过是对所钟情的事业爱到痴迷罢了,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疯和痴。二十年!埋头只做一件事!这是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苦行应该是实现精神自我的必经之路,而有益于人类的所有行当,特别是艺术道路更是如此,他们都像极了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平坦而空阔的前洞,游者众,幽深而险远的后洞,人之所罕至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作品是作者性灵的表露,由画及人,从李玄先生遗留下的近千幅作品,大量的手稿和笔记来猜测,他应该是在画家这个行当有幸进入后洞,并走向深远的少数人之一。
  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说,作文最忌讳通达的命运。想必所有的创作都有相同之处,作文如此,画画亦如此。李玄先生在少年时就立志做达·芬奇,曾以山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求学机会。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成为学院派,也让他能更加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绘画天赋。
  中国研究会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老人在看了李玄先生的画后说:“李玄先生的作品能保存下来是个奇迹,他在创作这些作品经历了什么呢,喜悦,兴奋,纠结,如何跨越过去,成就新我,那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是一种高贵的单纯,是一种混沌的透明。我们不要拿陈规旧矩去衡量他的作品,我们要以真诚面对。”d
  的确“真诚”是解读李玄先生人品和作品的一把钥匙。在李玄先生生命的最后二三十年里,他活得极其孤独,和世俗生活格格不入,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他的家就是画室,画室就是他的家。勤勉自律,潜心于绘画艺术,在人生最后几年几乎忘记了所有世俗赋予他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不是有意推卸,是无意疏忽, 他的心智都被绘画和与之相关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占满了,再没有多余的空间来盛放人之常情常理中的庸常事体。
  腹有诗书的李玄先生很是推崇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他常说:“ 切记自然本无笔墨,笔墨是人创造的工具,是意识的流露。”他用哲人的眼光专心地思考着关于世界和宇宙这些宏大的问题,并把他极具个性的独特构思用天才的画笔和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凝聚成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三、李玄对科学和哲学的痴迷
  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意大利美术三杰的达·芬奇,博学多才,不仅在绘画方面成就巨大,对科学也终身怀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同样,李玄先生除了醉心于画画之外,对自然科学也表现出了常人不可能有的狂热之情。一度时间,他对风力发电特别感兴趣,觉得现今风力发电的叶片设计得不太合理,不能充分利用风能,他质疑叶片角度有问题。自己动手设计并做出各种角度的叶片模型,让女儿带着他开车到山的最高处去做实验。
  除了喜欢钻研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之外,李玄先生还酷爱读书,特别是哲学书籍,不是泛泛地读,是潜心研读。他读《浮士德》《堂吉可德》《黑格爾》和《神曲》,并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用诗的语言,记录了他和先哲的心灵对话,展现了他宏大深远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心灵的世界里,他一反俗世的呆板,整个人都呈现出了向上的活力。看李玄先生的画,不论是人体画,还是抽象画,都有一种动态的美,不仅体现了超强的绘画能力,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蕴藏其中。
  哲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哲学用智慧引领世人,绘画用审美净化心灵。李玄先生兼而有之,在他的内心是人生和宇宙的大课题,他用一生寻找答案,并且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文字和绘画作品,他用诗的语言表达我们眼中的寻常,用艺术的画笔表达理想的国界。艺术,哲学与科学成为给予李玄人生的三个支点,支持他在晚年走入灵魂的创作阶段,为这个时代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宝藏。
  人与自然一直以来都是李玄先生所表达主题,李玄先生众多作品中展现石趣的题材很多,也许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讲,它是由不同成分组成,而从一位艺术家的角度看来,它是记录生命的载体,它的美在它的形态,在它的纹路,在它的色彩,在它与水的互动、与风对话。李玄先生像科学家一样严谨研究了山与石,他的角度带有造物主的感觉,因此我们能看到那么多经过艺术提炼后带有抽象主义的作品。他的人体画在他的画作中也占比很大。吴冠中在他的美文《人之裸》中写道:“我多次说自己半辈子画裸体,也是通过裸体才逐步明了西方审美的演变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李玄先生的人体画深得西方造型艺术的精髓,脱离了客观具象的约束,用超强的想象力给作品注入了非常之难得的抽象结构的因素,使其画作有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 相信“天道酬勤”,李玄先生用一辈子的心血作画,他的画一定会像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味道,定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喜爱。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e伟大的人如此,伟大的作品亦如此。
  a 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下》。孟子说:“如赤子般心地纯一无伪的人是大人。”
  b《克莱因瓶的联想》为李玄2009年创作完成的大幅作品。
  c引自加拿大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寂静的深度》。
  d环球网: 柯文辉谈国画“以真诚评判李玄的作品”。
  e出自《易经》的《乾· 文言》。
  作 者: 陈春澜,自由撰稿人。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代文人向来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深重,都有着积极入世与达济天下的心态与追求,但仕途失意便会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寻依托。作为北宋一代文豪的苏轼也不例外,在其困顿失意之时,尤其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其心境与文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转向自我内心的抒解,于是在其散文中常常会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其中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出世倾向,从而在困境之中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为精神找到了安息之所。  关键词:苏轼散文
摘 要: 夏金桂作为恶之花、河东狮,清代《红楼梦》评点纷纷论其殊欠正气。关于名字,或论“桂花夏家”,暗示夏薛结亲并非善缘,称谓也俗;或云“金桂”隐喻钗黛,冤业并于“夏金桂”三字中。關于才貌,金桂貌不可掩,才步凤姐后尘而相去天壤。关于性情,金桂为悍为妒为淫;或谓“最是作者痛诋薛家处”。关于自毒,或云“此妇不死,蟠儿必难赎罪”,或言“夏金桂死乃钗死也”,或论“此固作者福善祸淫之大旨”。重点论述了夏金桂
摘 要:“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贾平凹小说《高兴》的书写价值,分析电影《高兴》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诉求的呈现与消解。  关键词:《高兴》 底层 传播效果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兴起并不断兴盛,形成一种热潮。许多文学作品因对“底层
摘 要: 桑顿·怀尔德在其早期的三分钟宗教短剧的创作中,衍用《圣经》 故事讨论信仰、灵魂等宏大抽象的论题,初步尝试了寓言体戏剧的写作。借由对《圣经》 故事的改编,怀尔德表达了对信仰与现实、信仰与救赎、信仰与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桑顿·怀尔德 宗教剧 《圣经》 改编  桑顿·怀尔德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在初涉戏剧的创作阶段,怀尔德曾写过大量的宗教短剧。宗教题材本身即已和寓言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在
摘 要: “漫游者”这一概念在本雅明手中得到梳理与拓展,并在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上海诞生了新一批“漫游者”,他们在海派作家的笔中得到了呈现。本文将简要分析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并对文中男主角和穆时英漫游性的中止做出讨论。  关键词:穆时英 漫游者 上海  穆时英毋庸置疑是中国20世纪撰写都市小说作家中极为出色的一个,也是极富矛盾色彩的一个。他的作品如他命名的《南北极》
摘 要: 陕西作家陈彦的散文合集《说秦腔》与长篇小说《主角》,所描述的都是传统戏曲秦腔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兴衰成败。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本之间,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映射的关系。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分别从小说与散文文本之间的互动、小说与散文戏剧观的照应、小说与散文价值取向的贯通等三个角度,对散文《说秦腔》与小说《主角》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说秦腔》 《主角》 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诞
摘要:《红旗谱》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红色经典”,它在描写冀中平原农民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将知识分子与乡土社会的复杂关系保留在了小说中。本文将通过解读冯贵堂这一人物形象进入《红旗谱》中,由其缝隙发现存在于文本中被遮掩的历史角落并感知作家的创作逻辑。  关键词:《红旗谱》 冯贵堂 知识分子  《红旗谱》是作家梁斌于195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以朱、严两家和地主冯兰池一家的仇恨为焦点,将农民革命
摘 要:清末文人梁鼎芬经历了内外交困,祸乱纷呈,十分动荡的晚清时局。这种沧桑巨变极大地推进了梁鼎芬的文学创作。他将家国兴亡、个人气质以及爱国情怀都熔铸于他的文学作品中。本文通过介绍梁鼎芬其人以及他的诗词作品来解读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梁鼎芬 诗词 爱国情怀  晚清文人梁鼎芬作品颇丰,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梁鼎芬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尽数表达家国忧患之情。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梁
摘 要: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以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既然“言之所形有是非之分”,那么,同样由“人心之感物”所产生的,由人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亦有是非之分。翁同龢就将自身伦理价值取向蕴藉于大量诗文作品中,本文选取翁同龢部分诗文作品,并尝试将其中所蕴藉之伦理思想进行初步提炼和探讨,以期今后对其诗文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伦理研究。  关键词 :翁同龢 诗文作品 伦
摘 要:《大三峡那光》和《诗画江山》虽然都是对风景人文的书写,但各有不同的特色。前者重点是对家乡三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守望;后者则是诗人的游思,不仅有诗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亦有佛教禅宗的熏陶。  关键词:守望 怀乡 超越 禅意  《大三峡那光》和《诗画江山》都是李尚朝近期的作品,2009年出版的《大三峡那光》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三峡的热爱和守望,2015年出版的《诗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