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随着我校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具有实效,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和训练是关键。下面我就从小组划分、小组管理、小组训练三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小组划分要合理、恰当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同一个小组中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是有差距的,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小组之间总体成绩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我是这样做的:我班共58人,分为10个组,1至9组各6人,10组4人。首先根据班内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性格、在同学中的威望等因素选出10个正组长、10个副组长,与数学老师共同商议,把每组正副组长搭配好,分别为组里1、2号;然后再选出10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搭配到各组为6号;最后把剩下的同学按性格、性别、成绩、思维等因素搭配到各组为3、4、5号。平常可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座次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小组长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为了便于组织,便于帮助组员,正副组长应该坐中心位置,正组长两边为4号和6号,副组长两边为3号和5号,这样,班内又形成了“一帮二”的格局,也可叫三人小组。另外,我在每组内还结了3组“对子”,1号与6号,2号与5号,3号与4号,有利于组内互助学习。这样,我们的小组就形成了3个梯队,平常,我们老师可根据学习内容随机安排小组:6人小组,3人小组,2人对子进行学习,更具可操作性。
二、小组管理要扎实科学
1.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傲雪梅花组、凌霜菊花组、魅力牡丹组、芬芳百合组、高洁荷花组、优雅兰花组等,并设定符合本组特点的口号及组训,主要起激励作用.
2.制定严格组规,培养良好组风。
严格的组规和良好的组风是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最为有力的保障。所以,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要求各小组学生尽快建立起一套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严格执行,使学生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组规”的建立,教师在表明原则后不应过多干涉,相反,应该完全建立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这样,学生品尝到“民主自治”的乐趣,才会有“依法办事”的热情与积极性。
同时,对于小组“组风”的建设,作为班主任,教师应给予密切关注,对小组建设中积极的、正面的东西及时加以肯定及引导,借助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小组合作观”。
3.下功夫培养小组长
小组长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这一职务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尽管所有的小组都在努力,尽管所有的小组都不甘落后,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的小组一路遥遥领先,有的小组却步步维艰,其中的差距就在于小组长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的差异。凡是小组长组织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小组,小组活动时不仅积极主动,效果好,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反,如果小组长不负责任,小组活动组织得不好,小组长就得不到小组成员的认可,小组内部松松散散,小组成绩也往往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小组长人选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小组长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必须注重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中,十全十美的小组长往往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培养。
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这样,每个组长甚至组员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小组乃至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密切了组长的交流学习,也真正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
4.组员的分工:人人都是管理者
怎样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小组管理?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明显增多,但合作初期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对于过去的“为老师学”而言,很多学生似乎又变成了“为组长学”,很多情况下小组长们忙得团团转,组员们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一旁瞧风景、看热闹,对组长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小组的建设停滞不前。课堂上,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别人的依赖性也更加强烈,遇到难题,不是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而是动不动就求助于组长或成绩优异的同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逃避了深入体验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缘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缺失”。那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呢?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通过优化“小组分工”而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小组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组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小组的课堂学习,我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如: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评价员等。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记录。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评价员职责:评价本组成员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根据本组同学课上的表现公正的评价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这样,小组内部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既达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小组管理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小组长,极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5.建立学习规范制
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我建立了严格的“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
三、小组训练成体系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1.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训练。
倾听能力的训练,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很重要。大多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不就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那“ 我来,我来”地叫,要不就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为了训练认真倾听能力,我们在每节课的开始都加上了“听说训练”环节,有时是说说积累的某方面的词语,有时是同学或老师带来几句名言,几个好词佳句,让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只说两遍,然后学生复述或背诵,课下再写在积累本上,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加强了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预习能力的训练。
要想小组交流增加实效性,课前学生的充分预习尤为关键。可学生不知道预习从哪下手,该预习些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课改小组做了专题研讨,制定了预习“六步走”:第一步:读熟课文,识记生字;第二步:划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词义;第三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第四步:结合泡泡语、课后题或课前导读,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第五步:初步分析文章表达方法;第六步:搜集有关资料。(注:每步都可提出自己的困惑)
我让学生把预习“六步走”抄到了课本第一页,每课预习学生都知道按这六步走,其中第四步做在课本上,其他写在预习本上。
3.让学生大胆说的训练。
主要是采取“课前小演讲”、“课上及时表扬”和“评比”三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训练,
课前小演讲。每天早读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就当今的热门话题谈一谈。如果阅读了一篇文章,很受启发,也可以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感受。可以就一篇文章的精彩段落进行讲析,谈谈对文段的理解。还可以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让学生不怯场、不发慌、不呆板、不做作,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课上学生只要积极表现,老师就用激励性语言来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感,帮其建立自信。班级每周还评比“课堂表现之星”“声音响亮之星”等,来帮助调动学生积极性。
4.课堂交流的训练。
针对课堂交流学生不知道交流什么这一问题,我初步制定了课堂“四交流”:一交流字词,二交流朗读,三交流课文理解,四交流表达方法。这样,整个课堂该交流什么,怎么交流,就变得很清晰,小组长安排起小组合作学习来,也就条理多了。
5.汇报方式的训练。
我们所有参与课改的老师都知道,训练学生汇报也是一大难事,有时看学生汇报不是那个样,老师就着急,一着急又都替学生说了。其实学生不是没有感悟,而是不知道怎样条理地表达。其实汇报方式也是有窍门可寻的,我们老师只要教给孩子一些套路,汇报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比如:小组起来展示课文理解时,小组长就说“我们小组来跟大家一起交流 这一问题,”第二个学生接着说:“大家先来看第几自然段第几句,读,我从哪个词体会到 。”第三个学生再说:“我来补充,大家再来看第几自然段第几句,读,我从哪里体会到 。小组展示完后,组长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其他学生就踊跃起立:“我来补充”。
又如:展示生字词时:小组长就说:“我们组带领大家学习本课生字词。”第二个学生接上:“我来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第三个学生:“我来领大家组词读”第四个学生:“我再来领大家读读词语”第五个学生:“我来考考大家的掌握情况”第六个学生:“谁来给大家讲讲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这样,我们老师一句一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套路,每节课汇报时,就套上这些话,汇报起来就显得有条有序了。
“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就不是真正的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把小组成员集中起来搞形式、做样子,更不是为了使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处,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我们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扎实地抓,灵活地教,巧妙地引,坚持着做,只要坚持,假以十日,孩子们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益也必然会提高。
一、小组划分要合理、恰当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同一个小组中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是有差距的,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小组之间总体成绩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我是这样做的:我班共58人,分为10个组,1至9组各6人,10组4人。首先根据班内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性格、在同学中的威望等因素选出10个正组长、10个副组长,与数学老师共同商议,把每组正副组长搭配好,分别为组里1、2号;然后再选出10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搭配到各组为6号;最后把剩下的同学按性格、性别、成绩、思维等因素搭配到各组为3、4、5号。平常可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座次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小组长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为了便于组织,便于帮助组员,正副组长应该坐中心位置,正组长两边为4号和6号,副组长两边为3号和5号,这样,班内又形成了“一帮二”的格局,也可叫三人小组。另外,我在每组内还结了3组“对子”,1号与6号,2号与5号,3号与4号,有利于组内互助学习。这样,我们的小组就形成了3个梯队,平常,我们老师可根据学习内容随机安排小组:6人小组,3人小组,2人对子进行学习,更具可操作性。
二、小组管理要扎实科学
1.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傲雪梅花组、凌霜菊花组、魅力牡丹组、芬芳百合组、高洁荷花组、优雅兰花组等,并设定符合本组特点的口号及组训,主要起激励作用.
2.制定严格组规,培养良好组风。
严格的组规和良好的组风是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最为有力的保障。所以,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要求各小组学生尽快建立起一套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严格执行,使学生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组规”的建立,教师在表明原则后不应过多干涉,相反,应该完全建立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这样,学生品尝到“民主自治”的乐趣,才会有“依法办事”的热情与积极性。
同时,对于小组“组风”的建设,作为班主任,教师应给予密切关注,对小组建设中积极的、正面的东西及时加以肯定及引导,借助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小组合作观”。
3.下功夫培养小组长
小组长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这一职务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尽管所有的小组都在努力,尽管所有的小组都不甘落后,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的小组一路遥遥领先,有的小组却步步维艰,其中的差距就在于小组长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的差异。凡是小组长组织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小组,小组活动时不仅积极主动,效果好,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反,如果小组长不负责任,小组活动组织得不好,小组长就得不到小组成员的认可,小组内部松松散散,小组成绩也往往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小组长人选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小组长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必须注重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中,十全十美的小组长往往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培养。
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这样,每个组长甚至组员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小组乃至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密切了组长的交流学习,也真正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
4.组员的分工:人人都是管理者
怎样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小组管理?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明显增多,但合作初期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对于过去的“为老师学”而言,很多学生似乎又变成了“为组长学”,很多情况下小组长们忙得团团转,组员们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一旁瞧风景、看热闹,对组长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小组的建设停滞不前。课堂上,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别人的依赖性也更加强烈,遇到难题,不是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而是动不动就求助于组长或成绩优异的同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逃避了深入体验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缘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缺失”。那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呢?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通过优化“小组分工”而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小组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组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小组的课堂学习,我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如: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评价员等。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记录。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评价员职责:评价本组成员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根据本组同学课上的表现公正的评价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这样,小组内部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既达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小组管理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小组长,极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5.建立学习规范制
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我建立了严格的“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
三、小组训练成体系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1.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训练。
倾听能力的训练,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很重要。大多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不就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那“ 我来,我来”地叫,要不就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为了训练认真倾听能力,我们在每节课的开始都加上了“听说训练”环节,有时是说说积累的某方面的词语,有时是同学或老师带来几句名言,几个好词佳句,让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只说两遍,然后学生复述或背诵,课下再写在积累本上,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加强了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预习能力的训练。
要想小组交流增加实效性,课前学生的充分预习尤为关键。可学生不知道预习从哪下手,该预习些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课改小组做了专题研讨,制定了预习“六步走”:第一步:读熟课文,识记生字;第二步:划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词义;第三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第四步:结合泡泡语、课后题或课前导读,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第五步:初步分析文章表达方法;第六步:搜集有关资料。(注:每步都可提出自己的困惑)
我让学生把预习“六步走”抄到了课本第一页,每课预习学生都知道按这六步走,其中第四步做在课本上,其他写在预习本上。
3.让学生大胆说的训练。
主要是采取“课前小演讲”、“课上及时表扬”和“评比”三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训练,
课前小演讲。每天早读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就当今的热门话题谈一谈。如果阅读了一篇文章,很受启发,也可以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感受。可以就一篇文章的精彩段落进行讲析,谈谈对文段的理解。还可以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让学生不怯场、不发慌、不呆板、不做作,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课上学生只要积极表现,老师就用激励性语言来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感,帮其建立自信。班级每周还评比“课堂表现之星”“声音响亮之星”等,来帮助调动学生积极性。
4.课堂交流的训练。
针对课堂交流学生不知道交流什么这一问题,我初步制定了课堂“四交流”:一交流字词,二交流朗读,三交流课文理解,四交流表达方法。这样,整个课堂该交流什么,怎么交流,就变得很清晰,小组长安排起小组合作学习来,也就条理多了。
5.汇报方式的训练。
我们所有参与课改的老师都知道,训练学生汇报也是一大难事,有时看学生汇报不是那个样,老师就着急,一着急又都替学生说了。其实学生不是没有感悟,而是不知道怎样条理地表达。其实汇报方式也是有窍门可寻的,我们老师只要教给孩子一些套路,汇报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比如:小组起来展示课文理解时,小组长就说“我们小组来跟大家一起交流 这一问题,”第二个学生接着说:“大家先来看第几自然段第几句,读,我从哪个词体会到 。”第三个学生再说:“我来补充,大家再来看第几自然段第几句,读,我从哪里体会到 。小组展示完后,组长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其他学生就踊跃起立:“我来补充”。
又如:展示生字词时:小组长就说:“我们组带领大家学习本课生字词。”第二个学生接上:“我来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第三个学生:“我来领大家组词读”第四个学生:“我再来领大家读读词语”第五个学生:“我来考考大家的掌握情况”第六个学生:“谁来给大家讲讲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这样,我们老师一句一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套路,每节课汇报时,就套上这些话,汇报起来就显得有条有序了。
“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就不是真正的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把小组成员集中起来搞形式、做样子,更不是为了使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处,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我们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扎实地抓,灵活地教,巧妙地引,坚持着做,只要坚持,假以十日,孩子们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益也必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