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个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教学创新的日益紧迫,改革课堂教学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研究课题。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创新?怎样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下面仅就这些问题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革
近几年我们倡导有效教学,增进了笔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明确了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标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索了几个提高课堂效率的做法:
一、认真备课,做有效的课前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2.整合资源,研发、创新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讨厌的文章,要增加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二、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然而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许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施有效教学。
三、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四、重视基础,重视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
在新“课标”中,强调语文知识的运用,规定不能用名词术语考学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误解,认为新课程不重视甚至不需要知识了,以致在教学中跌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失落。这不能完全怪我们一线的教师,有些专家的确也是这样想的,以至送审的教材,只要有正儿八经的知识短文,就难逃被枪毙的命运。听说“课标”的修订稿09年将正式出台,其中一个较重要的修订就是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我觉得在我们的课上还是很重视基础性的东西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还是受到应有的重视的。
笔者个人一向认为,要学好语文,惟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多读多写,舍此无他。这不一定正确,但我个人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小时候爱读书,什么书都读,小学高年级读四大名著(除《红楼梦》读不进),读《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初中读《聊斋志异》,半懂不懂,还常常幻想艳遇美丽的狐狸精。其他天文地理的皮毛,也懂不少,游记类散文读多了,从此爱上旅游,高中毕业想去考地质学院,可以整天游山玩水。文化大革命写大字报,七拼八凑,居然学会了写文章。自觉从语文老师那没学到什么。那么教师干什么?我认为教师就是培养他积累的兴趣和习惯。我们很多的课,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上台做个演讲,说个故事,积累几条成语,我是很欣赏的,因为这种做法引导学生课外需花功夫去读、去写,其课外所得要远远高于课内。这种做法,如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就不可限量。
五、实现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能只着眼于结果,还应该着眼于过程,着眼于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是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如:我在教学夏完淳的《别云间》后提出了“联系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夏完淳的评价。”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爱国”、“有民族自尊心”。而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我承认夏完淳爱国、有民族自尊心,可是我认为他的举动并不值得我欣赏。因为他的举动在当时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明朝在当时已经灭亡,他不应当去反清复明,应该看清历史发展的形势,将自己的能力展示在为国为民作贡献上,真正地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对这样的回答许多同学都感到很意外,这时我及时对这种有一定新意的回答进行了鼓励,说:“某某同学能够联系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创意地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得不错!”从此以后这位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创意的答案,其他的学生也学着从多角度去思索一些问题。这种成功的激励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哪一位语文教师,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J].现代教学.2009/Z1
[2]李忠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1)
[3]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革
近几年我们倡导有效教学,增进了笔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明确了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标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索了几个提高课堂效率的做法:
一、认真备课,做有效的课前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2.整合资源,研发、创新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讨厌的文章,要增加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二、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然而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许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施有效教学。
三、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四、重视基础,重视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
在新“课标”中,强调语文知识的运用,规定不能用名词术语考学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误解,认为新课程不重视甚至不需要知识了,以致在教学中跌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失落。这不能完全怪我们一线的教师,有些专家的确也是这样想的,以至送审的教材,只要有正儿八经的知识短文,就难逃被枪毙的命运。听说“课标”的修订稿09年将正式出台,其中一个较重要的修订就是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我觉得在我们的课上还是很重视基础性的东西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还是受到应有的重视的。
笔者个人一向认为,要学好语文,惟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多读多写,舍此无他。这不一定正确,但我个人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小时候爱读书,什么书都读,小学高年级读四大名著(除《红楼梦》读不进),读《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初中读《聊斋志异》,半懂不懂,还常常幻想艳遇美丽的狐狸精。其他天文地理的皮毛,也懂不少,游记类散文读多了,从此爱上旅游,高中毕业想去考地质学院,可以整天游山玩水。文化大革命写大字报,七拼八凑,居然学会了写文章。自觉从语文老师那没学到什么。那么教师干什么?我认为教师就是培养他积累的兴趣和习惯。我们很多的课,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上台做个演讲,说个故事,积累几条成语,我是很欣赏的,因为这种做法引导学生课外需花功夫去读、去写,其课外所得要远远高于课内。这种做法,如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就不可限量。
五、实现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能只着眼于结果,还应该着眼于过程,着眼于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是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如:我在教学夏完淳的《别云间》后提出了“联系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夏完淳的评价。”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爱国”、“有民族自尊心”。而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我承认夏完淳爱国、有民族自尊心,可是我认为他的举动并不值得我欣赏。因为他的举动在当时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明朝在当时已经灭亡,他不应当去反清复明,应该看清历史发展的形势,将自己的能力展示在为国为民作贡献上,真正地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对这样的回答许多同学都感到很意外,这时我及时对这种有一定新意的回答进行了鼓励,说:“某某同学能够联系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创意地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得不错!”从此以后这位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创意的答案,其他的学生也学着从多角度去思索一些问题。这种成功的激励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哪一位语文教师,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J].现代教学.2009/Z1
[2]李忠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1)
[3]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