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胸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疗效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治疗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行性、优越性及疗效。

方法

本组1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中位年龄4.0岁(0.5~7.6岁),其中男6例,女5例,药物治疗均无效,均植入心外膜左房左室永久双腔起搏器。本组术前均为右室临时或永久起搏方式,3例存在心功能不全。经左侧第4肋间腋前线开胸,将心外膜起搏电极固定于左心耳及左室心外膜,于腹部左季肋下制作囊袋置入脉冲发生器,经皮下隧道连接起搏电极导线。术后随访心功能变化、起搏参数和功能、心电图参数。

结果

11例患儿均成功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左室起搏QRS间期较术前右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140±24)ms vs. (180±33)ms,t=8.8,P<0.05]。3例右室或右房右室起搏方式存在心功能受损患儿,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起搏器随访2~1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逐渐恢复正常(65%±8%),与植入前左室射血分数(3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5)。其余8例患儿随访期间心脏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全部患儿随访显示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

结论

在因条件限制需植入心外膜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可选择左房左室心外膜起搏,以尽可能小的创伤、最大限度保护患儿的心脏功能,有效避免或逆转起搏器综合征,可作为植入心脏起搏器心外膜电极首选及常规部位。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RDS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简便、无创的诊断手段。方法2012年5至9月,对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临床、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RDS、同时行肺部超声检查的45例患儿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30例非肺病患儿为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患儿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以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为界,将肺脏分成前、侧、后三个区域
期刊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学龄儿童代谢综合征(MS)流行现状,比较两种儿童青少年MS定义(中国:简称MS-CHN2012,国际糖尿病联盟:简称MS-IDF2007)在人群中的诊断效率。方法对我国北部地区(北京、天津)、东部(杭州、上海)、中西部(重庆和南宁)六城市2010年22 071名(男性11 638名,女性10 433名)7~16岁中小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定义诊断MS并比较
目的总结Silver Russel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遗传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以Price评分系统临床诊断为Silver Russell综合征的20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分析结果。结果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个月~12岁2个月。生后持续矮小20例(100%),颅面畸形20例(100%),小于胎龄儿19例(95%),肢体细而不对称18例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同期门诊和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特点及流行特征。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临床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共2066例。其中门诊病例1050例,住院病例1016例。每例患儿采集咽拭子或鼻咽吸取物标本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1~4型、流感病毒、腺病毒、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IgA1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HUVEC,分为HSP组、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亲和层析法分离HSP患儿及正常儿童血清IgA1,分别用50、100、200 μg/ml予以刺激HUVEC,空白对照组采用RPMI-1640培养。6、12、24 h后分别行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 time PCR和Western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