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上是搬用几十年前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体系的培养。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仍旧脱离不了过去的那种理论导入、分析、总结和考核的完全以理论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仅在理论教育中辅以实验实践环节,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和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的现状,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等系列问题。对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无论对实践技能本身还是理论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
重视实践能力,转变教学观念
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作为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将培养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学习新知识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从以能力为本出发,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特别设计了以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和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竞赛题目而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学生积极选作各种计算机竞赛题目,并勇跃参加省市各项计算机设计竞赛活动,为各种竞赛和毕业设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竞争就业提供了前期准备。具体做法如下。
1.细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既要符合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大纲,基本从“教什么”出发,主要罗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题目),显得比较含糊、笼统,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而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修订的教学大纲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突出的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2.围绕典型案例,实现教学内容再创造
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是按照课程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我从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典型案例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分割,使案例与相关的教材内容能够有机的组织在一起。
首先,以大纲为指导,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从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出发,将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出相应的典型案例。接着,根据典型案例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根据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技能实训指南》。最后,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组合,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电子教室,将多媒体课件讲解与实际环境操作的演示相结合进行教学,使教学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鲜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全面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进步。
1.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学业内容也要关注非学业内容
平时的上机训练也将其等同于考核,视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在课程评价中引入课程设计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规范写作能力的考评。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无论考核或训练,都以上机实践为主,笔试这样的考核只作为考核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
2.尝试参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的意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学生时,不再以我个人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参考,而将学生本人与同学的意见也列入参考范围。这样,评价更具全面性,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3.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学生若在学习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和行为便及时的给予其鼓励。
结束语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具有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受社会欢迎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成长。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
重视实践能力,转变教学观念
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作为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将培养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学习新知识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从以能力为本出发,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特别设计了以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和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竞赛题目而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学生积极选作各种计算机竞赛题目,并勇跃参加省市各项计算机设计竞赛活动,为各种竞赛和毕业设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竞争就业提供了前期准备。具体做法如下。
1.细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既要符合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大纲,基本从“教什么”出发,主要罗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题目),显得比较含糊、笼统,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而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修订的教学大纲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突出的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2.围绕典型案例,实现教学内容再创造
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是按照课程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我从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典型案例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分割,使案例与相关的教材内容能够有机的组织在一起。
首先,以大纲为指导,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从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出发,将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出相应的典型案例。接着,根据典型案例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根据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技能实训指南》。最后,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组合,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电子教室,将多媒体课件讲解与实际环境操作的演示相结合进行教学,使教学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鲜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全面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进步。
1.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学业内容也要关注非学业内容
平时的上机训练也将其等同于考核,视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在课程评价中引入课程设计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规范写作能力的考评。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无论考核或训练,都以上机实践为主,笔试这样的考核只作为考核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
2.尝试参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的意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学生时,不再以我个人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参考,而将学生本人与同学的意见也列入参考范围。这样,评价更具全面性,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3.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学生若在学习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和行为便及时的给予其鼓励。
结束语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具有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受社会欢迎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