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笔者先后赴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进行农民中职教育专题调研。调研的核心问题是:农广校还要不要办中职?农民中职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调研历时12天,走访5省2所市级校、9所县级校,就以上问题同沿途各级校负责人深入交换意见。
一、沿途校农民中职教育办学现状及分析
此次调研的农广校,大部分是各省8月份报送的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荐校。11所调研单位中,除洛阳市农广校外,其他10所农广校均举办农民中职。总体来看,各校的办学有实力、有活力、有动力。
(一)有实力,表现为有专门队伍,有办学经费
各校在岗专职教师少则4—5人,多则30余人,专职教师在10人以上的农广校过半数。作为一线教学单位,有优秀师资是硬道理,是承接各类教学任务、做强做精专门机构的前提。校长年富力强、有思路有做法,11位农广校校长中,50岁以下的达9人,最年轻的四川乐至县农广校校长38岁。基层校办得好不好,关键靠校长。这些校长从事农广校工作的时间尽管长短不一,但都有农广情怀和担当,有农民教育培訓的深入认识和独到见解,有办校的能力、资源和手段。举办中职的10所基层校中,3所有专门经费渠道,其他7所虽无经费,但也衔接各类培训项目实现持续培养,把农民中职办得有声有色。
(二)有活力,表现为办学种类丰富,不断开拓创新
各基层校紧密围绕当地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发展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其中吉林长春和桦甸、黑龙江安达、安徽界首、河南夏邑、四川简阳和资中等7地的农广校,与本省高校联办大专和本科,搭建农民素质提升学历通道。各农广校所开展的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在分类施教、精准定位、教学组织、方式方法、跟踪服务上都能因地制宜、扬己所长,工作受到了当地农民欢迎和党委政府认可。
(三)有动力,表现为中职教育农民有需求,农村社会发展有需要
任何事业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农民中职同样如此。调研期间,无论是基层校长的间接转述,还是中职学员直接反映,核心观点是:仅靠短期的培训,很难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广校的中专班教育,农民通过知识素质、能力素养的持续沉淀,对产业有所掌控,能促进持续增收。此外还有少量青年农民出于择业就业、参军等动机,也有拿中专文凭的学历需求。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村社会服务需要农民中职教育。如四川简阳市委组织部从优化全市村社干部学历结构考虑,2020年主动联系市农广校并提供专门经费,组织331名村两委人员参加中专学习。河南夏邑县的中职教育,不仅培养全县村两委干部,为全县致富领头雁工程储备人才,还应县电业局需求培养农村电工,提高了农村供电服务质量。农村基层有需要,农广校才有动力,这也是如今多数农广校仍然办中职的原因。
二、各地认识和主要做法
(一)基层校校长对农民中职教育的认识
通过访谈10位办中职的基层校校长,评估他们的办学意愿,可分强烈主动型、保职能型、被动型3种类型。强烈主动型6人,他们所持观点与农民中职学员相似,即中职教育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长久之举。办好中职教育,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是基层校在主管部门有地位、在党委政府有声音的主要途径。尽管全国农广校体系中职办学难,但不能因为表象结果,而否定中职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尽职履责和满足农民需求方面,有钱没钱都要想方设法办学。保职能型3人,有三方面动机认识:一是中职作为农广校的基本职能,在己任上至少保持不断档。二是中职作为办学结构的一个层级,不办就不完整,需要办。三是中职办学资质,是农广校区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优势,如果哪天政府培训项目停了,还能以中职生存下去。被动型1人,认为现承担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繁多,任务重,人手紧,要办中职已是勉为其难。如果上级校没有要求,不办也可。
部分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农民教育、农民中职的认识比较到位。河南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县财政每年用于农民中职教育经费83万元。黑龙江安达市副市长陈永彬认为,抓农业发展不抓种地人的培养,必然会存在忧患。四川乐至县农业农村局长文国光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生产端具备高素质农民,才能满足消费端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并对县农广校提出“建立县域产业核心人才队伍,提升产业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
(二)发展农民中职教育的举措
尽管10位校长站位不同,认识深浅各异,但都本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感,多措并举办好中职教育,让农民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1.培训与中职衔接。7所无办学经费的农广校,通过招生、课程体系、学习阶段、跟踪指导四环节的衔接,依托项目培训办好农民中职。将两者融为一体,变成一项工作的两个阶段。实现短长衔接,即项目培训阶段的“短”,为教育阶段打基础、提供生源;中职教育阶段的“长”,为培训阶段打造接续的升级版,以系统培养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其中课程体系是四个环节的核心部分,吉林桦甸市的做法是该环节的示范样本。
2.小班化管理和教学。乐至县择优选拔学员组班,2019级37人,2020级26人。每班配备1名专职班主任、8名辅导教师。组建班级微信群,将教师、专家和学员全部吸纳入群。组建班委会,遴选产业有规模、经营有成效、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担任班委。每学期组织学员交流至少2次,每年组织现场观摩至少2次。从学员产业中遴选典型现场,不定期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现场观摩,让学员从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现身说法。
3.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吉林建立“四网融合”农民中职教育远程学习平台,供全省农广校体系共享使用。该平台集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师团队、网络教学管理于一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籍管理三统一,具有整合省、市、县三级办学的扁平化特征。
一、沿途校农民中职教育办学现状及分析
此次调研的农广校,大部分是各省8月份报送的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荐校。11所调研单位中,除洛阳市农广校外,其他10所农广校均举办农民中职。总体来看,各校的办学有实力、有活力、有动力。
(一)有实力,表现为有专门队伍,有办学经费
各校在岗专职教师少则4—5人,多则30余人,专职教师在10人以上的农广校过半数。作为一线教学单位,有优秀师资是硬道理,是承接各类教学任务、做强做精专门机构的前提。校长年富力强、有思路有做法,11位农广校校长中,50岁以下的达9人,最年轻的四川乐至县农广校校长38岁。基层校办得好不好,关键靠校长。这些校长从事农广校工作的时间尽管长短不一,但都有农广情怀和担当,有农民教育培訓的深入认识和独到见解,有办校的能力、资源和手段。举办中职的10所基层校中,3所有专门经费渠道,其他7所虽无经费,但也衔接各类培训项目实现持续培养,把农民中职办得有声有色。
(二)有活力,表现为办学种类丰富,不断开拓创新
各基层校紧密围绕当地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发展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其中吉林长春和桦甸、黑龙江安达、安徽界首、河南夏邑、四川简阳和资中等7地的农广校,与本省高校联办大专和本科,搭建农民素质提升学历通道。各农广校所开展的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在分类施教、精准定位、教学组织、方式方法、跟踪服务上都能因地制宜、扬己所长,工作受到了当地农民欢迎和党委政府认可。
(三)有动力,表现为中职教育农民有需求,农村社会发展有需要
任何事业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农民中职同样如此。调研期间,无论是基层校长的间接转述,还是中职学员直接反映,核心观点是:仅靠短期的培训,很难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广校的中专班教育,农民通过知识素质、能力素养的持续沉淀,对产业有所掌控,能促进持续增收。此外还有少量青年农民出于择业就业、参军等动机,也有拿中专文凭的学历需求。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村社会服务需要农民中职教育。如四川简阳市委组织部从优化全市村社干部学历结构考虑,2020年主动联系市农广校并提供专门经费,组织331名村两委人员参加中专学习。河南夏邑县的中职教育,不仅培养全县村两委干部,为全县致富领头雁工程储备人才,还应县电业局需求培养农村电工,提高了农村供电服务质量。农村基层有需要,农广校才有动力,这也是如今多数农广校仍然办中职的原因。
二、各地认识和主要做法
(一)基层校校长对农民中职教育的认识
通过访谈10位办中职的基层校校长,评估他们的办学意愿,可分强烈主动型、保职能型、被动型3种类型。强烈主动型6人,他们所持观点与农民中职学员相似,即中职教育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长久之举。办好中职教育,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是基层校在主管部门有地位、在党委政府有声音的主要途径。尽管全国农广校体系中职办学难,但不能因为表象结果,而否定中职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尽职履责和满足农民需求方面,有钱没钱都要想方设法办学。保职能型3人,有三方面动机认识:一是中职作为农广校的基本职能,在己任上至少保持不断档。二是中职作为办学结构的一个层级,不办就不完整,需要办。三是中职办学资质,是农广校区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优势,如果哪天政府培训项目停了,还能以中职生存下去。被动型1人,认为现承担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繁多,任务重,人手紧,要办中职已是勉为其难。如果上级校没有要求,不办也可。
部分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农民教育、农民中职的认识比较到位。河南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县财政每年用于农民中职教育经费83万元。黑龙江安达市副市长陈永彬认为,抓农业发展不抓种地人的培养,必然会存在忧患。四川乐至县农业农村局长文国光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生产端具备高素质农民,才能满足消费端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并对县农广校提出“建立县域产业核心人才队伍,提升产业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
(二)发展农民中职教育的举措
尽管10位校长站位不同,认识深浅各异,但都本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感,多措并举办好中职教育,让农民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1.培训与中职衔接。7所无办学经费的农广校,通过招生、课程体系、学习阶段、跟踪指导四环节的衔接,依托项目培训办好农民中职。将两者融为一体,变成一项工作的两个阶段。实现短长衔接,即项目培训阶段的“短”,为教育阶段打基础、提供生源;中职教育阶段的“长”,为培训阶段打造接续的升级版,以系统培养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其中课程体系是四个环节的核心部分,吉林桦甸市的做法是该环节的示范样本。
2.小班化管理和教学。乐至县择优选拔学员组班,2019级37人,2020级26人。每班配备1名专职班主任、8名辅导教师。组建班级微信群,将教师、专家和学员全部吸纳入群。组建班委会,遴选产业有规模、经营有成效、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担任班委。每学期组织学员交流至少2次,每年组织现场观摩至少2次。从学员产业中遴选典型现场,不定期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现场观摩,让学员从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现身说法。
3.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吉林建立“四网融合”农民中职教育远程学习平台,供全省农广校体系共享使用。该平台集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师团队、网络教学管理于一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籍管理三统一,具有整合省、市、县三级办学的扁平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