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左太北今年75岁,因去年摔伤了股骨,至今仍住在北京一家福利院。采访那天,户外气温接近35摄氏度,《环球人物》记者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了20分钟,刚进福利院大门,就远远地看到左太北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辆轮椅上等候着。
父亲很爱我们母女,但因指挥“百团大战”异常繁忙,加上母亲希望能继续学习,所以在我3个月大时,母亲带着我回到了延安,与父亲相隔两地,只能靠书信传情。母亲是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她才23岁,独自带着孩子,陷入家务之中,不免对生活状态感到疲惫、忧虑乃至埋怨,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书信里。父亲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每次都在信中温言劝慰,尽力解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们母女的思念和眷恋。因为在苏联留过学,他在家书中用了不少“酸词儿”,经常写“志兰,亲爱的”“紧紧握着你的手”这样的话。 尽管父亲非常想念我们,但他始终把抗击侵略的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在信中,他多次描述日军的暴行:“在敌后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可怜了。李田的小孩子长得很好,在上次大扫荡中得了病,竟长病而死了。大章同志的孩子寄养群众家中,亦不幸遭万恶的鬼子连同奶妈一齐枪杀了。听说该小孩被鬼子打了一枪后,痛苦了好几个钟头才死,真是可怜。”这也让他时刻惦记着我的安全与健康。
“太北身体好吗?没有病吧?长大些了没有?更活泼了没有?方便时请一一告我。”
“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村)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差不了几天太北就一岁了。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
……
每封信里,父亲都事无巨细地询问我的情况,并想方设法托人给我带来一些衣物。他在信里叮嘱母亲:“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地让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
当时,日本人正在叫嚣轰炸延安,父亲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这是他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三天后,父亲便牺牲了。得知消息,母亲悲痛欲绝,写下了《为了永恒的记忆——写给权》一文:“我不仅为你流尽伤心的泪,也将为你流尽复仇的血。”
父亲牺牲后,母亲每每想到曾在书信中发牢骚,甚至迁怒于父亲,都感到非常痛悔。之后悠长的歲月中,母亲几乎不对任何人提起父亲。我对父亲最初的记忆,仅仅是一些模糊的照片。在延安保育院时,毛主席每次来总要问:左权的女儿在哪儿?然后抱抱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解基本都来自老师和父辈们。
1957年,母亲到外地工作,还在读中学的我被接到了彭德怀伯伯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多。彭伯伯很慈祥,但和母亲一样,他也极少提到父亲。只有一次,他对我说:“你爸爸一定知道,那次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炮弹准会跟着来,躲避一下是来得及的。可他为什么没有躲避呢?因为当时十字岭上集合着无数的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
1965年,我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航空航天部等单位工作。1982年5月,母亲把父亲写给她的11封家书(实有12封,一封遗失)郑重地交给了我。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信的存在。之后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次,我泪流满面地读着父亲写下的文字,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了他。
2000年,我退休了,从此踏上了寻找父亲足迹的旅程。几年间,我多次去太行山,走遍了当年父亲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的牺牲地十字岭,他一手建设的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黄崖洞,他和母亲居住过的砖壁村奶奶庙……当年八路军刷写的标语和激战后的弹壳还在,老人们抱住我老泪纵横……2002年,在母亲去世10年后,我把父亲的家书结集出版,希望今天的人们永志不忘山河破碎的历史,不忘那些为抵抗外敌入侵而献出生命的民族英雄。
左太北今年75岁,因去年摔伤了股骨,至今仍住在北京一家福利院。采访那天,户外气温接近35摄氏度,《环球人物》记者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了20分钟,刚进福利院大门,就远远地看到左太北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辆轮椅上等候着。
父亲很爱我们母女,但因指挥“百团大战”异常繁忙,加上母亲希望能继续学习,所以在我3个月大时,母亲带着我回到了延安,与父亲相隔两地,只能靠书信传情。母亲是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她才23岁,独自带着孩子,陷入家务之中,不免对生活状态感到疲惫、忧虑乃至埋怨,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书信里。父亲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每次都在信中温言劝慰,尽力解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们母女的思念和眷恋。因为在苏联留过学,他在家书中用了不少“酸词儿”,经常写“志兰,亲爱的”“紧紧握着你的手”这样的话。 尽管父亲非常想念我们,但他始终把抗击侵略的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在信中,他多次描述日军的暴行:“在敌后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可怜了。李田的小孩子长得很好,在上次大扫荡中得了病,竟长病而死了。大章同志的孩子寄养群众家中,亦不幸遭万恶的鬼子连同奶妈一齐枪杀了。听说该小孩被鬼子打了一枪后,痛苦了好几个钟头才死,真是可怜。”这也让他时刻惦记着我的安全与健康。
“太北身体好吗?没有病吧?长大些了没有?更活泼了没有?方便时请一一告我。”
“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村)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差不了几天太北就一岁了。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
……
每封信里,父亲都事无巨细地询问我的情况,并想方设法托人给我带来一些衣物。他在信里叮嘱母亲:“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地让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
当时,日本人正在叫嚣轰炸延安,父亲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这是他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三天后,父亲便牺牲了。得知消息,母亲悲痛欲绝,写下了《为了永恒的记忆——写给权》一文:“我不仅为你流尽伤心的泪,也将为你流尽复仇的血。”
接过11封家书
父亲牺牲后,母亲每每想到曾在书信中发牢骚,甚至迁怒于父亲,都感到非常痛悔。之后悠长的歲月中,母亲几乎不对任何人提起父亲。我对父亲最初的记忆,仅仅是一些模糊的照片。在延安保育院时,毛主席每次来总要问:左权的女儿在哪儿?然后抱抱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解基本都来自老师和父辈们。
1957年,母亲到外地工作,还在读中学的我被接到了彭德怀伯伯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多。彭伯伯很慈祥,但和母亲一样,他也极少提到父亲。只有一次,他对我说:“你爸爸一定知道,那次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炮弹准会跟着来,躲避一下是来得及的。可他为什么没有躲避呢?因为当时十字岭上集合着无数的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
1965年,我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航空航天部等单位工作。1982年5月,母亲把父亲写给她的11封家书(实有12封,一封遗失)郑重地交给了我。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信的存在。之后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次,我泪流满面地读着父亲写下的文字,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了他。
2000年,我退休了,从此踏上了寻找父亲足迹的旅程。几年间,我多次去太行山,走遍了当年父亲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的牺牲地十字岭,他一手建设的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黄崖洞,他和母亲居住过的砖壁村奶奶庙……当年八路军刷写的标语和激战后的弹壳还在,老人们抱住我老泪纵横……2002年,在母亲去世10年后,我把父亲的家书结集出版,希望今天的人们永志不忘山河破碎的历史,不忘那些为抵抗外敌入侵而献出生命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