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148-01
近年来我校始终对升入高中学习的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调查,发现在初中数学学习比较好的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从中也包括刚进入高中课程的高一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听到更多是高中老师的声音,其实初中教学也与之息息相关的,下面笔者就从初中角度谈一谈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衔接问题,以求发展。
一、应提高教师对初高中衔接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考的压力下,相当多的教师只关注甚至是片面追求中考成绩和升学率,平时教学就是瞄着中考试卷中的试题,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挖掘学生数学潜能都通通予以漠视,这种教学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它危害极大,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教师对衔接的认识已是提到议事日程上。
二、应研读高中数学课标,做好教材的衔接
高中许多知识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初中老师也要去通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并要研究分析哪些知识是高中有而初中没有涉及到的,哪些是初中有而高中是进一步学习提高的,这样我们老师起码应该做到:知道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作些必要的补充,要心中有数。
三、在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下,许多老师都是唯知识、唯解题技巧为第一位的,一时半会儿可能学生的成绩会保持不错,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教师尊重学生个性,课堂气氛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让学生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有一学生回答时说初中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都可以转化为小学的计算,如(-3)+(-2)=-(3+2),(-3)+2=-(3-2),3+(-2)=+(3-2),他说如是同号先确定出符号,括号里就是小学的两数相加,如是异号先确定出符号,括号里就是小学的两数相减,这老师听完之后只是简单的肯定了他,说这也是一种方法,笔者听完之后很受这个学生感动,但又很为这个老师感到婉惜,这学生说得多好啊,学生发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数学里提倡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把初中的知识化归到小学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衔接教学,笔者想要是这个学生只要掌握这种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不论有理数的加法题目怎么千变万化,都能迎刃而解,说明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许多高中数学知识也是可以化归到初中知识的。
在初高中数学学习中一直贯彻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函数的思想、运算的能力、对图形的认识与空间想象的能力、算法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都应渗透于平时教学中去。
四、对课标降低或删除的知识不应强加补充给所有学生
在平时教学中,受到老教材的影响,一些教师怕考试吃亏,在课堂上就增加了课标降低或删除的知识,或干脆沿用老教材的办法,而相对这些内容都是提高的,这样一来就势必会造成相当多同学的紧张情绪,笔者个人认为如果仅仅考虑到中考,那就不需要了——课程标准上没有的一定不考,如若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补充的内容需要注意,不要单纯在熟练和技巧上下功夫,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技巧性比较强的一种运算方式,它只适用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尽管掌握它以后在学生的运算速度上有所帮助,但同样会产生类似的问题——究竟学习时间应当如何分配,学它必定要加大训练,缺少了思考与探索,对学生而言,同样是损失,况且它在这块数学知识上不是本质的东西,早在2000年大纲里就已经被删减掉了,并不是新课程才被删减掉的,这样可发现它就没有补充的价值。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
许多学生反映进入高中以后,课堂密度增大,教学进度加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大,只靠听教师讲很难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讲述法向其它教学法衔接,如引导学生怎样学好数学语言、阅读数学课本,如何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以及怎样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等,都需要教师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给学生,例如在概念学习中,可以通过对重要的字词添加记号,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进行对比,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来帮助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亲身实践后,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初中阶段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学习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挖掘发挥出潜能,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始终对升入高中学习的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调查,发现在初中数学学习比较好的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从中也包括刚进入高中课程的高一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听到更多是高中老师的声音,其实初中教学也与之息息相关的,下面笔者就从初中角度谈一谈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衔接问题,以求发展。
一、应提高教师对初高中衔接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考的压力下,相当多的教师只关注甚至是片面追求中考成绩和升学率,平时教学就是瞄着中考试卷中的试题,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挖掘学生数学潜能都通通予以漠视,这种教学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它危害极大,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教师对衔接的认识已是提到议事日程上。
二、应研读高中数学课标,做好教材的衔接
高中许多知识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初中老师也要去通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并要研究分析哪些知识是高中有而初中没有涉及到的,哪些是初中有而高中是进一步学习提高的,这样我们老师起码应该做到:知道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作些必要的补充,要心中有数。
三、在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下,许多老师都是唯知识、唯解题技巧为第一位的,一时半会儿可能学生的成绩会保持不错,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教师尊重学生个性,课堂气氛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让学生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有一学生回答时说初中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都可以转化为小学的计算,如(-3)+(-2)=-(3+2),(-3)+2=-(3-2),3+(-2)=+(3-2),他说如是同号先确定出符号,括号里就是小学的两数相加,如是异号先确定出符号,括号里就是小学的两数相减,这老师听完之后只是简单的肯定了他,说这也是一种方法,笔者听完之后很受这个学生感动,但又很为这个老师感到婉惜,这学生说得多好啊,学生发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数学里提倡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把初中的知识化归到小学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衔接教学,笔者想要是这个学生只要掌握这种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不论有理数的加法题目怎么千变万化,都能迎刃而解,说明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许多高中数学知识也是可以化归到初中知识的。
在初高中数学学习中一直贯彻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函数的思想、运算的能力、对图形的认识与空间想象的能力、算法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都应渗透于平时教学中去。
四、对课标降低或删除的知识不应强加补充给所有学生
在平时教学中,受到老教材的影响,一些教师怕考试吃亏,在课堂上就增加了课标降低或删除的知识,或干脆沿用老教材的办法,而相对这些内容都是提高的,这样一来就势必会造成相当多同学的紧张情绪,笔者个人认为如果仅仅考虑到中考,那就不需要了——课程标准上没有的一定不考,如若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补充的内容需要注意,不要单纯在熟练和技巧上下功夫,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技巧性比较强的一种运算方式,它只适用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尽管掌握它以后在学生的运算速度上有所帮助,但同样会产生类似的问题——究竟学习时间应当如何分配,学它必定要加大训练,缺少了思考与探索,对学生而言,同样是损失,况且它在这块数学知识上不是本质的东西,早在2000年大纲里就已经被删减掉了,并不是新课程才被删减掉的,这样可发现它就没有补充的价值。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
许多学生反映进入高中以后,课堂密度增大,教学进度加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大,只靠听教师讲很难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讲述法向其它教学法衔接,如引导学生怎样学好数学语言、阅读数学课本,如何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以及怎样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等,都需要教师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给学生,例如在概念学习中,可以通过对重要的字词添加记号,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进行对比,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来帮助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亲身实践后,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初中阶段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学习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挖掘发挥出潜能,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