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提问艺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因此,除了要懂得问题设计的艺术外,还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以解读教材为基础,恰当而巧妙地设计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学诸要素中一大要素,语文教师只有透彻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到提问为解决教材重难点而设计,这样才会设计出具体而有意义的问题,同时还要使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和广度。
  首先问题设计的难度应体现为:
  1.设计问题要紧抓教学重点内容,有的放矢。
  2.问题设计要具有发散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3.设计问题要有一点思维含量,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来完成问题的回答。
  其次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对学生循循善诱,教师要依据所教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掌握知识水平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所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还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环环相扣,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我们的课堂要适应语文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然而要准确把握提问的难度、梯度和广度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实际情况。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就告诉我们:所设计的课堂问题既不能让学生觉得太难,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而不愿作答,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问题的主人
  提问的终极目标是能让学生学会“思”,学会“疑”,学会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善问者。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前必须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实际,把握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这样设计的问题才会真正适合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及思维规律,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渐推进,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教师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设计好导语问题,因为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兴趣。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我觉得开头提的几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从“背教案”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而要靠教师、学生的“灵气”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交融的过程中,进行“鲜活”的运用。一节课,“提问艺术”运用好了,整堂课就好比一首动人的诗,也好比一曲悠扬的歌。它的节奏和韵律都是自然生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上的“提问”及其效果是不能靠“备”的,也是难以“预设”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调动情感的手法,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师生产生和谐共鸣后,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被燃起,进而产生共振,最终使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里激起学生生命灵性的光彩,碰撞出个性思维的创新火花。
  三、以启发引导为途径,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备好问题的生成,并想好应对措施。其次,教师在課堂中遇到学生“沉默是金”时,不要立刻给出问题的答案,应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使学生具有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四、以恰当的鼓励为标准,多元评价学生
  目前的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状况,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课堂上教师统一的表扬语“你真好”“你真了不起”,无不显示着评价语言的单一与乏味;那整齐划一的拍手声(啪啪啪啪啪),又使师生间的交流呆板而流于形式。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回答区别情况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以恰当的鼓励为标准。因此教师要掌握评价语言艺术,所运用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要恰到好处。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不要单单局限于一句简单的“棒,你真棒”“你真聪明”,有时候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肯定地拍一拍学生的肩膀,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总之,良好的提问艺术是语文课堂的灵魂。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探求真理、形成技能的途径。学贵有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索、钻研提问艺术,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学生在生动多彩的课堂教学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语文技能、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提问,就像一把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更好地掌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才能使学生做一个“善问者”。
  【作者单位: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思维导图是由托尼·巴赞发明的新型的记录笔记的方法,它摆脱了传统的文字记录,而是将图形纳入笔记中去。小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样的非母语语言时,更是难以理解记忆。将思维导图法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英语知识,进行英语识记,并锻炼英语运用的能力。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记录模式,它可以有多种形态,但是总体上基本都遵循着由中心到周
探讨了甲苯和乙酸丁酯同时测定的适宜条件。通过改变柱温和载气流量观察甲苯和乙酸丁酯出峰的情况,选出适用条件。载气在35mL/min,柱温120℃即可满足日常常规监测所用。该条
在如今国家新课改措施的积极推广下,我国小学校园内掀起了一场新课改的浪潮,很大一部分小学课程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其中改进得较为出色的便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科型教学游戏进行教学。本篇文章将对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展开探究,并对具体应用状况进行了列举。  很长时间以来小学数学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还有待开发,再加以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抽象而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开始密切关注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体系中,英语的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地融入英语教学的课堂中,情境教学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一個国家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外界的交流中,那么它必将落后。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快,英语作为一门适用范围最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多种滇产绿茶中硒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仪器及氢化物产生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122.05C+15.295,相关系数r=0.9999,线性范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卷烟辅料中汞的方法,样品采用HNO3—H2O2微波消解,然后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卷烟辅料中的汞。在最佳微波消
合成了一个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水杨醛缩N(4)-甲基-氨基硫脲,用元素分析、IR、^1HNMR、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及结构确证,并用对化合物的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